庄子

逍遥游里话庄子与王充闾先生再次对话

发布时间:2020/12/21 12:10:55   点击数:
逍遥游里话庄子——与王充闾先生再次对话作者简介林喦,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渤海大学,教授。王充闾简介王充闾,作家、学者。现为省作协名誉主席,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出版社出版散文随笔集《淡写流年》、《何处是归程》、《成功者的劫难》、《历史上的三种人》、《沧桑无语》、《龙墩上的悖论》、《张学良:人格图谱》《逍遥游·庄子传》等三十余种,诗词集《鸿爪春泥》、《蘧庐吟草》,学术著作《诗性智慧》、《向古诗学哲理》等;另有“王充闾作品系列”七种、“王充闾文化散文丛书”三种、《王充闾人物系列》三种。散文集《春宽梦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鲁迅文学奖”。先后于、年,连续两届被聘任为全国“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评奖委员会主任。作品译成英文、阿拉伯文。林喦王先生,这是我们第二次对话,今天的话题比较单一,但我觉得会很深刻。我们这次所讲的是您年出版的大作《逍遥游·庄子传》,这部书是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出版的重大国家出版工程《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中的一部,由您撰写的《逍遥游·庄子传》是这项大工程中率先出版的第一批共十部著作中的一部。我看过这一批的书目,除了庄子外,还有王羲之、李煜、施耐庵、李渔、顾炎武、八大山人、曹雪芹、纪晓岚和梁启超。就这九位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来讲,除小说家施耐庵和曹雪芹在历史的记录上比较少之外,其他人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上都有比较相近的记载,相对而言资料还是比较好搜集的;又因为《水浒传》和《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后人对施耐庵和曹雪芹的研究又比较多,因此,相对也比较好做传记,所以我认为,与这九位相比,写庄子是一项比较难的事情,相当于一次攻坚战。我想知道,您当初怎么领了撰写庄子传这个任务了呢?您不觉得这也是一次冒险吗?王充闾年3月,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开始启动,受丛书编委会之邀,我承担了撰写庄子传的任务。我原本打算写作“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传记,因为我对他的诗文、对于他的经历(包括死因)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编委会的领导还是倾向于我写庄子。理由是:(1)从小我就曾研读过《庄子》,积之有素;(2)我曾专门寻访过他的故里,说明我早已意有所属;(3)我写过《寂寞濠梁》,这是探索庄子心灵世界十分深刻的散文。这么一说,我只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我当然知道这是一桩苦差事,待到实际动手操作,益发觉得撰写庄子传记的难度超乎想象。有人说:“庄子生活在时间之中,而不是生活在空间里。”那么,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总该有大量文献资料留存下来吧?可是,恰恰相反,简直是少而又少。关于庄子,最具权威性的应该是司马迁的记述,可是,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仅仅写了个字,身世出处,语焉不详。最后只有一条路,就是潜心解读《庄子》这部书了。这同样也是困难重重。在这部近七万字的学术著作中,记述本人活动的大约20几处。但是“寓言十九”,“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出之,像是有意弄得云山雾罩,任凭后人去猜哑谜、打“三岔口”。清代学者刘熙载说得很形象:“《庄子》之文,如空中捉鸟,捉不住则飞去”。多亏闻一多先生指点迷津:“归真的讲,关于庄子的生活,我们知道的很有限,三十一篇中述了不少关于他的轶事,可是谁能指明那(哪)是寓言,那是实录?所幸的,那些似真似假的材料,虽不好坐实为庄子的信史,却满足以代表他的性情与思想,那起码都算得画家所谓‘得其神似’。”这使我领悟到,读解《庄子》一书,关键在于“得其神似”,亦即应该着眼于领会他的性情与思想。这样,我从年6月到8月,用了三个月时间,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从多角度、多层次读解这部经典。自从束发受书,开篇初读,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于今,重新把卷研习,心惟手记,对于章节字句、义理辞采,特别是关于庄子其人其事,进行了比较认真的考究。日夕寝馈其中,未敢稍有懈怠。读《庄》、解《庄》中,我采用的是前人倡导的“八面受敌法”——“每次作一意求之”,即读前选定一个视角,有意识地探索、把握某一方面内容,一个课题一个课题地依次推进。时日既久,所获渐多,不仅初步连接起早已模糊不清的传主的身世、行迹、修为,而且从中读出了他的心声、意态、情怀、风貌,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寻索到一些解纽开栓的钥匙与登堂入室的门径。读《庄》中,我获得一条切实的体会,就是读者必须能够与作者灵犀互见,心性相通。读《庄》、解《庄》,有不同的层次,取舍万殊,门径各异,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但归根结底,还应和人生观、价值观联结在一起。就是说,应该着眼于人生境界、生命智慧,而不是停留在一般的认知层面上。无疑,这里面有灵思,有慧悟,更有深情。于谦有“书卷多情似故人”的诗句;林语堂也把书籍同读者的趣味相同比作找到了情人。他说:“在古代与现代作家中,一个人必须要找到一个其神意与自己的神意相会合的作家”;“这样发现作家的情形事实上很多,往往有的学者们彼此所生的时代不同,相隔有万年,但他们的思绪及感觉却十分相似,以致他们从书页间彼此神会,犹如一个人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一样”。我对《庄子》的喜爱与解悟,正是与自己的赋性淡泊、不慕荣利有关。林喦在史料不多的情况下,我想当您撰写《庄子传》的时候,一定是通过《庄子》这一著作而进行了学理性分析和判断,并通过合理性的想象而做的。听您介绍,果真是这样。从您的这部《庄子传》看,您撰写传记的思路确实也与其他人所撰写的人物传记有很大不同。应该说,大多数人写人物传记都是写故事,即使是真人真事,写的也像小说。而您的《庄子传》很具有学术性,因此,这也是您对传记体的一种新的开拓,一种文体上的创新。王充闾写作庄子传记,从搜集资料到完成书稿,表面上看,用的是一年又四个月的时间,其实,传记内容的积累、创作思想的积累,应该有半个多世纪。从小时候喜欢听庄子讲故事,私塾里背诵庄子的文章,到青年时代运用庄子的生活智慧、大病后的生命体验以及对世俗功名利欲的淡漠,还有三次往返于庄子故里以及对其平生足迹的考察、研索,这些都为《庄子传》的创作做了先期的准备工作;而这几十年古今中外、文史哲经经典著作的阅读,则为最后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储备。您刚才提到这部传记写作的开拓与创新,这也是逼出来的。由于庄子人生经历的史料非常有限,而且,其中不少行迹还只能从他的言论中作猜谜式的寻索。所以,运用惯常的紧密围绕传主人生经历的写作要求和方式来写《庄子传》,确实是难以实现的。怎么办?经过对素材的几度梳理、整合,我想象着,眼前是一把展开的折扇,传主的性情与思想——我把它概括为“逍遥游”——可以看做是折扇的轴心,而二十个专题,则是向外辐射式地伸出的一支支扇股。它们既统一于传主的思想、性情、行迹、修为,相互紧相联结着;又各自独立,各有侧重,互不重复,互不撞车。而且,这二十个专题的排序,也并非随意安置,还是大体上体现了传主生命流程的顺序,比如,第一章为总纲,然后以空间、时间为序,二章、三章分别叙述传主的所在和所为;接下来,讲述传主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胸襟视野、身份与个性特征,讲述传主的交游、出访、授徒、著书的出处与行迹,以及哲学、文学方面特点与成就,发掘其吊诡、矛盾,追溯其思想文化渊源;最后从庄子之死写到身后哀荣,薪尽火传,泽流百世。这种写法也得到了丛书编审委员会学术组、创作组专家的充分肯定。西北大学黄留珠教授指出:“长期以来,有关研究庄子思想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但关于他本人的传记作品,却不多见。人们转来转去,似乎很难跳出司马迁所撰《史记》中关于庄周列传的框架,搞出一点新东西来。王充闾先生撰著的《逍遥游·庄子传》一书,可说是彻底打破了这样的局面。该书以全新的视角,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庄老夫子”。“应该说,这是一部相当出色、极具个性特点的上乘之作”。林喦《庄子》一书中,《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最为后人称颂,甚至熟记。虽然典籍史料记载庄子事迹很少,但后人对庄子的赞誉太多了。记得唐代李白《咏庄子》中写“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白居易《读庄子》中,写道:“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宋代王安石《题蒙城清燕堂》中写“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显然,在这几位大诗人心中,庄子具有至高无上的精神价值和符号意义。您做这部书,围绕“逍遥游”这个主旨,其实,这也是您抓住了“庄子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您对庄子的理解吧?王充闾正是这样。宋代诗人黄庭坚有“漆园著书五十二,致意最在逍遥游”之语,这是说得很中肯的。《庄子》一书,把《逍遥游》冠为首篇,意在通过多种形象比喻,开宗明义地昭示一己的“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人生观与生命观。这里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弥漫于战国时期的文明异化、人性扭曲、心为物役、“世与道交相丧也”的生存环境中,如何从精神上、心灵上寻找出路,获取自由,追寻个体意识的觉醒,实现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体现个人精神意志的自主选择,这是庄子的人生鹄的和终极追求。而以闲散不拘、优游自在、恬淡怡适、心无挂碍为基本标志的“逍遥游”,则被视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我之所以选取它作为庄子传记的书名,也正是因为舍此不足以映现传主的精神境界,难以概括其具有全息性质的不凭借外物、无任何拘缚的自由意志的内在蕴涵与本质特征。林喦庄子思想是大境界的,需要我们悉心体悟。撰写此书,也是您与庄子的一次“逍遥游”吧?当然,您的这部大部头《庄子传》也是对庄子的一次历史还原,对其思想的一次破解吧。请您就传主的内在追求、思想取向、理想境界做一简单的概括。王充闾作为人类思想史上首倡人的自由解放的伟大思想家,庄子视自由精神、独立人格、自然天性、逍遥境界为人生的终极价值。宇宙千般,人间万象,在庄子的视线内,物我限界一体泯除,时空阻滞化为乌有,大小不拘,久暂无碍,通天入地,变幻无穷。庄子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决定了他在封建统治者面前,不肯屈身作吏,覥颜事人;他完全没有飞黄腾达、荣宗耀祖、立功立德的期望。他所追求的只是真正的自由、自主;他的理想境界,用他本人形象的说法:不过是做一只全靠自力、无恃无待的草泽里的野雉,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物,走百步才能饮到一口水,尽管生计艰难,但它决不冀求被畜养在笼子里。庄子哲学是他对自身命运做了一番透彻体悟之后的产物,后世之人多能羡慕并向往庄子所拟构的“逍遥游”的境界,但真正能够理解庄子的,只能是同样经历过命运的颠折而且能够自我感悟、自我超越的人。只有感受了人间苦痛,产生了人生困惑的人,才能明白庄子在讥笑功名利禄、乐道逍遥之后,何以总在文章中散发出一丝不易感知的惆怅与哀伤之味。而这才是庄子深层心理的真正呈现,是一个活脱脱的庄子式的人生感叹。闻一多先生说,“他(庄子)的著书,与其说是哲学,毋宁说是客中思家的哀呼;他运用思想,与其说是寻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庄子穷困了一生,也寂寞了一生,他不肯仕进,并挖苦权贵,他的言行里映射着他的潇洒与放达;然而,最终取代他毕生沉寂的,是永久的辉煌。”。庄子开辟了一个自由放达的精神境界、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他心目中的尘垢之外的世界,不是天国,不是西方净土,而是自己的心灵世界。他那开阔的心胸和审美的心境,是我们这个世界所欠缺的,他所具有的宇宙视野最能和全球化视域相对应,而他所倡导的自由精神和“齐物”思想,则颇具现代性的意义。林喦先生以近耄耋之年,不到两年时间撰写《逍遥游·庄子传》,洋洋洒洒三十六万余字,可谓辛苦,着实令后学钦佩。我个人觉得,庄子其人其文虽然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特定产物,但其思想已如江河一样浩浩荡荡地流淌在中国的历史上,鲁迅称其“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闻一多则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您对庄子以及庄子思想怎么看?王充闾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继老子之后,开创了与正统儒家文化双峰对峙、相得益彰的另一个传统。如果说孔子具有十分执着的人生态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一种无穷的理性力量感染着后人的话,那么,庄子则是凭着他超脱的人生智慧以及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诗意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长期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有言:“中国人在得意的时候是儒家,在失意的时候是道家。道家这种‘以退为退’‘顺应自然’的态度,曾经减轻了中国人在失意的时候的苦恼,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苦中的乐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之所以在遭遇惨重失败或人生不幸之后,一般并不走向宗教或者主动毁灭自己,而是走上保全生命、坚持操守、遁迹山林,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庄子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而且,他还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以其超拔的人生智慧与精神境界,沾溉后世的读书士子。已故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曾满有风趣地把儒家文化比作“日常生活中的粮食店”,认为人要活下去,每天都离不开五谷杂粮;而“道家文化则很像药店”,“身体健康的时候,大家可能不会在意药店在哪里,生了病马上想到的,医院”。其实,早在宋代,诗人李洪就有“《南华》(即《庄子》)一卷是医王”的说法。诚然,说庄子能够疗疾治病,不要说别人会视为天外奇谈,恐怕连他本人也绝对没有想到。他一不是救苦救难的南海大士观音菩萨,他没有祛除人间千灾百病的神奇法术;二不是神医国手,不具备扁鹊、仓公那样手到病除的本领,甚至对把脉之法、岐黄之术也毫无研究。就是说,他没有救死扶伤的本事,他的着力点,主要是作用于心灵层面与精神境界。这样,每逢灾祸频仍的时日,那些处于“倒悬”之境的士子,穷途失意的文人,或者虽曾春风得意、后来却屡经颠踬磨难而豁然开悟的“过来人”,几度沧桑历遍,世事从头数来,他们都会从《庄子》那些警策的教示中,获取灵魂的慰安、心理的平衡,为心灵创伤、命运挫折、生活苦难提供某种抚慰;它使许多身处困境的人从中悟解到,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活下去,可以通过另一种视角看待问题、观察事物,从而在逍遥畅游中,卸却种种负累,解脱重重羁绊。因此,我们说他是一位心理医生,当不为过,他的作用,用医学术语来表述,就是发挥一种“消结化瘀”“疏肝理气”的作用。林喦您刚才说到庄子“所具有的宇宙视野最能和全球化视域相对应,而他所倡导的自由精神和‘齐物’思想,则颇具现代性的意义”,是不是意味着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呢?王充闾是这样。20世纪90年代,我先后到过美国、德国和英国,后来又到了墨西哥、阿根廷,综合几个地区的印象,域外的许多作家、艺术家,对于中国先秦大哲庄子十分崇敬,也颇有研究,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作实践。我可以列举一些典型的事例:首先是美国作家梭罗。“梭罗与庄子在生活的坎坷、坚强和对个人主义的渴盼上都特别相似。”(林语堂语)他赞同《庄子》中的很多见解,尤其崇尚庄子的简朴生活,试图追寻、体验庄子所倡导的清新、空灵、诗意的生活方式:从蛙鼓声声、鸟鸣嘤嘤中得到欢愉,在晨曦暮霭、朗月清风里收获宁静。他不遗余力地鼓动人们,要简化生活,取消娱乐,腾出时间来用于体验生命、品味人生;同时,通过自己的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于是,孤身一人,跑到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自建了一个小木屋,在周围隙地种植玉米、豆类、萝卜和马铃薯,自食其力,过着原始、简朴的生活,总共住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近两个世纪过去了,他的小木屋以及瓦尔登湖,如今已经成为融入大自然、疏离社会群体和挑战物质文明、告别城市喧嚣的一种象征。还有英国的著名作家王尔德。他读完《庄子》英译本后,感叹地说:“这部完成于两千年前的中国书,对欧洲人来说,依然早了两千年。”言下之意: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庄子不仅超越了空间,也超越了时间。看来,他对庄子确实是衷心崇拜的。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认真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特别是从庄子那里汲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他像当年许多德国知识分子一样,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和研究《庄子》,不仅从中发掘出表现主义戏剧的理论支撑,而且激活了创造性思维,开阔了学术视野,使他的认知向哲学的深度和广度推进,从而“由一个欧洲人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人”。对于《庄子》,他是五体投地地折服,曾说:“这样的书,在我们这里再也写不出来了,因为缺乏这种智慧。人们只能在自家的作坊里炮制思想,结果这种思想总也摆脱不了迂腐气息。”他在多部剧作中,引进了《庄子》的思想蕴涵,成为西方文艺家中仅见的“曲翻古调填今事,义探新辞改旧观”的一个典范。比布莱希特晚出生一年的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对于庄子更是顶礼膜拜,推崇备至。早在青年时代,他就通过一个英译本,潜心研索《庄子》,并在作品中屡屡引用。他对《天下》篇中惠子讲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无限着迷;“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更使他悠然神往,竟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向老师、阿根廷著名作家马塞多尼奥讲解,并把它写进作品《漆手杖》里:“我瞅着它,我想起了庄子。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不知道究竟是人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人。”他还把《齐物论》中“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这一论述,作为小说《圆型废墟》的主题。作为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他曾谦虚地说:“魔幻文学祖师爷的头衔轮不到我,两千多年前梦蝶的庄周也许当之无愧。”实际上,域外研究庄子、钟情庄子的知识分子,绝不限于文学家,庄子的思维方式与哲学思维,同样也吸引了大批自然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就曾多次说过:“我特别喜欢庄子,他的作品充满了比喻和佯谬,而且,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这些比喻和佯谬揭示出在我面前的那个充满幻想的广阔世界。”德国物理学家兼思想家、诺贝尔奖得主海森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曾在多次演讲中,援引庄子关于“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会干扰、破坏灵魂的纯朴与宁静的论述。他说:“很清楚,这则古老故事包含了许多智慧,因为‘灵魂追寻’中的这种‘不确定性’,也许恰到好处地描述了我们现代危机中的人的状况。”就世界范围来说,现在地球母亲已经到了疮痍满目、遍体鳞伤的地步。我们重温一番庄子的“顺物自然”“人与天一”“天与人不相胜”等一系列生态哲学主张,以及由此衍生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该是何等亲切,又是何等震撼啊!林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感觉是您带着我仿佛“逍遥游”了一下庄子的世界,谢谢您。同时,我觉得我有必要再认真读读《庄子》和您的《庄子传》了。祝您身体健康!中国作家协会重大国家出版工程——《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于年初启动。丛书共部,传主系由专家委员会论证审核确定,传记写作者系从全国作家和专业研究权威人士中选出。传记编写要求为:“文须出采,史求真实”。位传主分别是孔子、庄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孙子、荀子、管仲、屈原、司马相如、董仲舒、贾谊、司马迁、张仲景、班固、蔡文姬、张衡、曹植、嵇康、阮籍、陶渊明、谢灵运、王羲之、刘勰、郦道元、孙思邈、王勃、陈子昂、阎立本、孟浩然、王维、岑参、李白、杜甫、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陆羽、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李煜、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柳永、苏轼、黄庭坚、秦观、米芾、李清照、杨万里、沈括、陆游、辛弃疾、朱熹、姜夔、文天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赵孟頫、祝允明、唐寅、文征明、李梦阳、徐霞客、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徐渭、袁宏道、汤显祖、李渔、王阳明、李贽、王世贞、冯梦龙、凌濛初、顾炎武、黄宗羲、萨冈彻辰、金圣叹、王夫之、王士祯、八大山人、蒲松龄、洪昇、孔尚任、郑燮、吴敬梓、袁枚、蒋士铨、曹雪芹、纳兰性德、姚鼐、翁同龢、章学诚、林则徐、龚自珍、纪晓岚、黄遵宪、林纾、严复、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柳亚子、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冰心。首批10部传记已出,传主:庄子、王羲之、李煜、施耐庵、李渔、顾炎武、八大山人、曹雪芹、纪晓岚、梁启超。其余传记也陆续出版。小编:文婧专栏林喦推介与宣传新东北作家文学作品,梳理新东北作家创作规律总结其风格,着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932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