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信青春寒假ldquo五个一rd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寒假期间,你读了哪几本书呢?现在随小信一起来看看优秀的读后感吧。
理性与困境的启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级物联网工程本科班钟梁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却各有各的不幸”。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缩写一下。幸福都是相似的,悲剧却各有千秋。
古往今来,人对于悲剧的领会,几乎是一切文学艺术的起源。人们对于美的赞颂,却好像是千篇一律,甚至像是空想,让人心生虚无。而前者却让无数的天才在往返之中留下让人沉思的篇章。
看看呼啸山庄里的悲剧吧,那种极其荒缪又现实的困境,仿佛一种魔咒,山庄里的人无法从中解脱。庄子则选择另辟蹊径。庄子仿佛也是看到了什么,从而从现实走向超越,那种内心冥寂,无处不在,无物不化,与四时而动,与天地同辩的逍遥,仿佛为人开了一扇门。庄子看到了什么呢?
上述两个例子,代表两种态度,一种是存在,另一种是超越。但从这向因果链的前一端回溯,他们看到什么呢?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的这句名言,无意中道出了人类的处境,人生而遵守着宇宙的规律,但在精神的世界里,仿佛有什么生命的规律昭之不去,那就是一切的苦难的起源。
人无论在思辨中或是在行动中,要不遵守理性的法则,要不不顾一切的寻求自我的律言。前者走向了何方?而后者的命运在历史中不断涌现,那就是无尽的盲目。而人类往往是在这两者中间的,当人类的理性意识被唤醒,精神得到了那源于自然法则,遵循逻辑的庇护时,却也发现,理性终究是理念性的。像是遥不可及的悬设,甚于虚无缥缈之上,人若是理性的机器,便给自由律判了死刑。而所谓的律言,则终究是心取相的结果,面临的是无尽的幻象。
这两种困境的起源是什么呢?
人精神世界的发展中可以找到答案。在文艺复兴以前,从古希腊的努斯与逻各斯精神开始,人的自我意识的萌动,揭示了人类的两种本能。其一是自由律,其二是以因果律为代表的理性。从此,人慢慢的看到了自身的困境。第一,理性的发展与揭示理性之不可能的矛盾。其二,自由律在指导人走向困境与人的思辨欲求的矛盾。
从苏格拉底的悲剧中,我们仿佛看到的是第一种困境。苏格拉底的毒酒祭奠了全雅典的良心。苏格拉底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的写照。人们对他的轻蔑要不是那种无知的恶,要不是那种被戳破的羞愧产生的残忍。前者属于无意识,后者属于欲求原则的非道德。这两种罪,都不自觉或自觉的将良知灌以毒酒。
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的体系都是对真理的探索。前者以努斯精神为主旋律,后者是为逻各斯精神所指导。前者追寻的是自由的善,后者是理性。但最终都不能让人满意,柏拉图对于自身的体系也归于理念(idealize)的,即无法触碰的迷梦。而亚里士多德对于宇理性在指导思辨中法则,也只能算是起步而已。罗素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功与过只能算是齐平。他对于存在与是者的混淆,就是中世纪一千年黑暗的一个契机。
到了近代,enlightenment这个词很好的说明了人的状态。那就是启蒙!理性的呼喊成为压倒式的声音,人们都在为这个理想添砖加瓦,仿佛这成为了唯一的希望。思想家们都在用自己的话语诠释着理性,理性的主题之下,各种各样的学说纷纷作为,仿佛真理就在人们的努力中不断显现出来。
一个先行者,在思想的高山中沉默了十一年。
对于理性,康德这里的理性不是那种泛泛的即遵循逻辑,自然因果律等等理性法则的理性。康德称之为一般理性。而康德谈到的理性则成为纯粹理性,即作为认识先验理念的人先天具有的能力。而这两者的关系是,后者是前者的起源,即作为主体的人内在的渊源域。从这看来,康德这一做法无疑是釜底抽薪的。
康德对于理性的贡献,既是揭示,又是终结。他从上帝的手中夺过了理性。但结果又是一种悲剧。对于先验理性的二律背反,人类什么也不能做。人类的困境终于被揭示出来。同样被揭示的还有他的不可超越,不可调和。这同时又是一种警告,那就是人们不能超越自身去认识自在之物,以及人们在理性的思辨中不可避免掉入二律背反的深渊。仿佛一切都是徒劳。人们对于自身困境的认识终于清晰出来。
理性到此已经从天堂一般的幻梦,变成了残酷的限制。倒是应了尼采的呼吁:“上帝已死”。人类所引以为傲的精神家园,破碎了。
这,可以给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当理性的神化破灭了,其实是人类的神话消逝了。人类之理性,再也不是一个人类中心主义的源流。在森严壁垒的自然中,我们从洞穴中开启一个个契机,催动着人类的发展。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人类之理性与行动的鸿沟,我们蒙蔽了一些什么呢?
我们谈到的理性,从现象学的还原中,可以看到它,其实有很多种意向性。
作为人类认识先验理念的能力遵循逻辑自然因果律,演绎法则的思辨态度,前者,是一切人类知识的起源,而后者是人类区别于一切动物的特质。
他们分别面对两种困境。理性能力的局限性使人类无法超越自身导致在认识中先验理念与自身的二律背反。理性的态度,在行动中与欲求的矛盾必然的导致实践在时间与空间中这个态度分布的各向异,从而使主体的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综合来看,这都是实践与理念的冲突。不过是更深层次及到人类能力与本质的冲突。
东方有些思想家,因为现实的困顿,走向神秘主义后,却与这一千五百年后的困境相遇了。也可以反过来说,西方的人性论,在绕了一大圈之后,又回归到了看似朴素简单的人生观问题。但之于这两种思想的航线,哪一个优越于哪一个,我认为这个问题始终都是存在着某些力量的引导而使其有意义。
面对这样的冲突,人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种,坚持理性在行动中的主导地位,而轻视别的什么法则,以非理性的思辨倾向,用自由律超越自身的困境。而这两种态度,又回归到了古希腊的两大人的精神,前者是逻各斯精神,后者则是努斯精神。后者在东方的智慧中普遍的存在着。在其理念世界中,通常都会附带极其高的审美价值。因为美的一个意义就是对人的精神自由的肯定。
典型的有老庄思想。以坐忘,至虚守静修养功夫在精神的世界中,达到无物不化,无所不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在认识中,达到道通为一,是非两行。自因是最基本的存在的条件,那么经过修炼,在精神的世界中,他们的思想连自因都被淡漠了。
而前者,是孔孟。但把孔孟归为理性主义者,就犹如把朱熹归为科学家一样不可取。只能说,孔孟提出的的理想人格,倘若把知天命,立于礼,舍生取义这三种特质改为理性倾向去洗时代教条的话,那尚且可行。还有一种情况,是逾于两者之间的。一方面是思辨的强者,一方面在其思辨中能保持着与非理性的一定距离,又能走向精神的自由。那就是在菩提下证得无上正果的释迦牟尼。他可以说是较好的结合了理性与自由的代表。不住于相,经过修炼,阿赖耶识被层层洗去,成就般若智慧和无上正等正觉。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而能作如是观。通了无上甚深微妙法,经了百千万劫难。恒河沙数布施视作不住相的百千万分之一。
这种境界论,和老庄一样都是对人的自由的很好的诠释。
而在现代,这三种的代表,第一是后现代主义,本质主义。第二是存在主义。而生活,就在这两种之间。一方面是理念建构倾向,一方面是解构倾向,在两者中间的,就是审美。
活着也需要勇气
——读余华《活着》有感
级生物信息学本科班陈佳媛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
莎士比亚有言:“生存或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而死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毁灭。活着与死去,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造就的是不同的结局。在阅读《活着》之前,我认为死是伟大的,小人物的苟且偷生是令人鄙弃的。余华说的“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此语中一意,我实不能解,遂拜读之,愿解其惑。
在中华古国漫长的历史进程里,有过许许多多的高洁之士,为着心中的信念,孜孜不倦地追随着他们心中的太阳,前仆后继,不畏生死。
我看见:屈大夫立于江边,久久的凝望着楚国的江山,想的是“不能以察察身受物之汶汶,不能以皓皓之白而蒙受世俗之尘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是以纵身一跃,生为楚人,死为楚魂。
我看见:唐雎面对比他强大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秦王,亦能坦然而对。他望着这样的对手,想的是“专诸”、“聂政”、“要离”等人。此三子者,皆为布衣之士,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此时他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秦王的威视,亦能坦然处之。秦王面对这样的对手,终是退让了,而唐雎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我看见:当年的乌江边,四面楚歌,西楚霸王项羽仰天长啸“力拔山兮气盖世”,叹的是一曲悲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拔剑自刎。可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后人亦不免怀念“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三者,皆为流传千古,为后世传唱之人,当为吾辈之榜样。可世上不仅仅有这些大人物,还有数不清的小人物,他们或许并没有被历史铭记,可他们依然在这个世上存在过。而《活着》一书中,就塑造了这样的一个平凡的小人物:福贵。
福贵的一生跌宕起伏,由荣转衰。“我”听着福贵的叙述,他平凡的一生,渐渐在我面前展开。初时,他是一富家少爷,却是个败家子。因为好赌,家里的财产都成了别人的,父亲也死了。后来他被抓走当兵期间,母亲去世了。儿子有庆抽血过多,医院里。后来二喜娶了女儿凤霞,原以为沉重的日子有了转折,却不想凤霞生下苦根后便撒手人寰,不久家珍也去了。可命运的坎坷还未过去,女婿二喜也死了,最后,连外孙苦根也不留,也随着他们,永远的离开了福贵。少时的荣华,青年时的巨变,壮年时的白发人送黑发人,到老了,只留下他一人赶牛耕地。他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他亲手埋葬下他们,他内心的苦楚,却是我此时未经历过,也感受不了的。福贵虽不如前三子的大义凛然,但他亦有小人物的艰难。活着,就是希望。它不意味着什么,活着的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
余华先生说:“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此一言道出了多少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活着的痛苦就如眼前的苟且,但诗和远方亦需要活着才能追求。我们道那些为大义而死的人为英雄,但这些勇敢的活着面对生活的小人物亦是英雄。也许我这时才懂: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爱国无关身份
——读《羊脂球》有感
级生物医学工程本科2班朱梅
“对祖国神圣的爱,快来指挥,支持我们复仇的手!自由,亲爱的自由啊,快来跟你的保卫者一起战斗!”这支《马赛曲》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可是莫泊桑将它引用在他是小说《羊脂球》的结尾处,讽刺的意味太过明显,不得不引人深思。
《羊脂球》这篇小说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妓女羊脂球与其他九个道貌岸然的资产阶级人物一起坐马车逃往勒阿弗尔港避难。得知其他人没有准备路上吃的食物时,羊脂球将自己预备三天行程中吃的食物贡献出来,分给了大家。这一举动立马得到了所以人语言上的尊敬,对她的称呼也从“妓女”变为“太太”。到了旅店,由于羊脂球不愿意和敌人德国军官睡觉,他们一行人被一个德国军官扣留下来。因此,众人用大义之情、为国牺牲的道理劝说羊脂球,最终她与那个侵略她的国家的德国军官有了一夜。在羊脂球为其他人牺牲自己后,换来的却是所以人的蔑视和嘲笑,众人也不愿意将自己的食物分给没来得及准备干粮的羊脂球,她只能在马车里呜咽。很现实很悲凉的故事,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受人歧视的妓女尚且怀有爱国之心,而那些自诩上流社会的人物却为了自身利益,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贬低自己的国家,让人感到五味杂陈。
多么讽刺的故事啊,莫泊桑不愧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师,一篇《羊脂球》写尽了人间善恶,揭露和鞭挞了资产阶级的偏见。小说中最令我动容的一句话是,“一个妓女因为附近有敌人坚决不肯让男人爱抚,想必这种爱国主义的廉耻心唤起了他那已经微弱的自尊心”。这句话描述的是羊脂球在旅店拒绝和其中一位同行者民主党人科尔尼代睡觉,不得不说,羊脂球作为一名妓女,身份低微,但她却有一颗崇高的爱国之心,她值得人尊敬和赞美。而与她同行的另外九人,不乏有伯爵、修女等人,可以说,这样的身份很是高贵,但他们的人格却是那样不堪,连基本的礼仪廉耻之心都没有。在羊脂球委身德国军官,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晚餐,暗暗嘲讽羊脂球的妓女身份,他们已经忘记了羊脂球在他们饥肠辘辘是将自己的食物分享给大家,他们也早已忘记了羊脂球为什么要牺牲自己,他们自诩高贵,却不知自己的行为思想有多么的低劣无耻。我不知道在国家遭受大难时,这些人为什么能冷眼相看,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真是可怕!
羊脂球是个妓女,但她是个富有同情心,饱含爱国之心的人,她有血有肉,深深地打动人心。这让我想起了秦淮八艳中被人称赞“风骨峻洁”的柳如是。后人大多称赞她的才华,可我觉得她最出众的是高洁的品质,浓浓的爱国情怀。她被当时是文坛领袖的钱谦益迎娶,过了一段舒适的日子。后来大明亡国,清军南下,柳如是拉着钱谦益一同殉国未成,她便用自己的余生为反清复明作斗争。钱谦益去世后,她为抗族人欺辱,用白绫自尽,为她心心念念的故国燃尽一生的傲骨。“她就是大明留在秦淮河边的一方玉,可隐可碎,唯不可夺其志,亦不能伤其魂。”羊脂球和柳如是,同样是妓女,同样的爱国情怀,怎能不被人铭记?
也许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人生境遇不同,身份不同,可我相信爱国之心不会因为这些外物而改变。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国家的忠贞,不论何时何地是何境遇何种身份,爱国的心总该是不会改变的,因为爱国本就无关身份啊!
《》读后感
医学影像技术本科班邳禹奇
《》被世界文坛誉为“反乌托邦”的讽喻小说,小说深刻地刻画了一个极权统治下的社会。所谓“乌托邦”,是指人类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就好比东方的世外桃源,西方的理想国一样。而“反乌托邦”,是科幻文学中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流派,是理想社会的相反面,在这种社会中,精神依赖于物质,精神受控于物质。《》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文学经典,也是钱钟书、村上春树、王小波等人的集体致敬之作。
故事背景发生在年,但作者乔治·奥威尔出版这本小说的时间是在年,也就是说,这是作者假想的未来世界。这个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在这里,思想自由是死罪,独立自主的个人不复存在,每一个人的思想均受到全天候严密的监控,每一个个体都犹如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机械麻木,没有自我意识,如同行尸走肉。全书是充满绝望的,只有那刚开始的爱情有短暂的美好。我曾以为,生而为人,一定不会甘于在思想上被奴役,这种没有隐私、处处被监视、就连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都没有——这样的生活怎么能够忍受呢!但是故事到最后,所有的抵抗都无法抵过社会上普遍的服从,甚至最终就连那抵抗也被毁灭了,一切又回归为一潭死水,机械、重复的生活。在这里,“自由”一词是多么的珍贵!万幸的是,这样的并未降临。
人们常常看重对自由的保障,《工业与帝国时代》的作者埃里克对英国的社会这样描述:“自由是一种社会状态,当它充满了政治气味,自由便成了恰恰相反的社会奢侈品。”《》正是对这种政治过分干预社会的行为进行的批判。这种压抑的社会是不会有长期的进步的,他们口中的胜利,只是广播中的自欺欺人罢了。但他们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只是表面的光彩,人民如何,与他无关。而真正好的统治者,应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个从未深入人群的统治者,他的政权也注定不能长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如此。极权主义终究与人类的意识相左。
这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人们在属于自己的圈子和环境中生活,不论发生什么,似乎都是理所当然。掌握着权力的人们,终极目标便是无上的权力,掌握一切的权力,并对其顶礼膜拜。
这是一个畸形的社会。英社的三句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与老大哥的画像一样,无处不在,到哪里都有它们在盯着你。人们习惯了隐藏自己的表情和思想,效果或许比戴面具还要好上几分。你永远无法猜透对面那个人的所思所想,甚至连自己的思维也无法看透。因为就连自己都不能确定自由的思维是否还存在于脑海中。
书的最后一句话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正如文中所说,他是在历史之外,从来没有属于历史。臣服后,灵魂已死,只剩下一个躯壳。思想不再存在,只有盲目与狂热,剩下的只是一个绝望的社会。
如今已是年,我们当然知道书中描写的种种并没有成为事实。然而这样的极权主义思想,并没有彻底消灭。在某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同样的事情极有可能正在发生。“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希望自由的旗帜,能在世界各地随风飘扬。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就迎刃而解。”
向自由致敬。希望这样的永远不会存在。
思无涯——《庄子》读后感
医学影像技术本科班潘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很难想象,有一天,我会静静的徜徉在《庄子》的世界里不
忍释卷。去选择跟这样一位先哲对话,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毕竟我们之间可是横跨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鸿沟啊。本来,我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硬着头皮读下去的。可谁知,这一读,便是天光乍破,至黎明方清醒。
《秋水》篇,物我之间的深刻认知。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一泓秋水泻,千载道心明。当读到《秋水》篇时,我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井底之蛙,夏虫语冰,一叶之秋……这些儿时便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抑或是成语典故,竟会在此时重逢。于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瞬间生动了起来。井底的蛙,只能看见狭小的天空,便以为世界只此方寸之地。是什么,限制了它对外物的认知?这便是庄子的《秋水》想要告知我们的东西。
“有些人没见过汪洋,以为江河最为壮美;而有人通过一片落叶,却能感知整个秋天。”人对外物的感知固然会受客观环境的局限,而人主观意识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苏轼的《赤壁贼》中,主客之间亦有此物我何分的深刻讨论。人类渺小,而宇宙无垠。然而,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却永不停息。以至于人的认知,便如这秋水潺潺,是流动的,是发展的。而庄子的思想亦如秋水,一泻千里,无止息,亦无涯。
《说剑》篇,既是隐者心淡泊,亦非冷观乱世风云。
春秋战国时期,因乱世纷争不断,无数王侯将相粉墨登场,掌风云变幻,而庄子依旧在濮水静静垂钓。我原也以为庄子是避世的,毕竟他说宁愿在泥巴地里打滚儿,也不愿替楚王卖命。可直到读到这篇《说剑》,我想我错了,我对庄子的了解太片面。
赵文王喜剑,他便以剑为喻,说有三剑,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无论我如何形容,亦是苍白太过,于是庄子原话如下:
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以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很多人读此篇时,只是叹服于庄子的辩论口才,而我下意识感受到的,却是庄子对天下纷争的清醒认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剑”是个挺有意思的东西,上至王侯,下至庶民无喜它。比如越王八剑,那是千古传奇。所以赵文王亦不能幸免,迷上了剑士斗剑,荒废了政务,庄子来劝,便有了上述令人拍案叫绝的一番言论。也让后世之人得以窥见庄子淡泊名利以外的另一面。原来他也可以这样,心系天下,规劝君王。
也许道家自老子起都与水有缘,庄子的思想亦像水,或汪洋恣肆,于是有了《逍遥游》;或静水流深,于是有了《秋水》、《齐物论》;或泽被万物,心系天下,因而有了《说剑》、《渔父》。说到这里,我也希望《庄子》的思想能涌流至无数人的心间,传递着为人处世的通达智慧。
我读完《庄子》,还来不及感叹,便沉沉睡去。梦里有鲲鹏展翅,驶向无涯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