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郭世文道教双修首在性趣

发布时间:2024/12/8 14:55:37   点击数:
谈到性,一定离不开趣。性趣,是道教性命双修的基础。性趣,即是性情志趣。性情,是人禀性和气质的总称;志趣,为人的心意所向。关于“趣”,上回已经说过了,这次和大家谈一谈我对“性”的理解与认识。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是用一定的形体来表示一定的意思,汉字的功能与特点可以用“文以载道,字以存理,言以存义”这十二个字来概括。中国的汉字,我们基本上从字形就能看出这个字的字义。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性”字的写法就是这样,这个字繁简体相同,一直沿用至今。那么“性”的造字,要向我们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心本乎性,化生心者谓之性”,所以叫做本性,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心是从性中化生出来的。性的异体字还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一种是明代张自烈《正字通·心部》中的写法——上下结构,上面是生,下面是心(见下图)。这个写法又见于古本《孝经》和《大明同文集举要》(简称《同文举要》)。它与《说文解字》的写法相比,只是字的间架结构发生了改变,即由左右结构变为了上下结构。还有一种写法,清代吴任臣《字汇补》中有一个左右结构的字,繁体字灵魂的“灵”加一个繁体字觉悟的“觉”。(见下图)《字汇补·酉集·见部》“觉”,《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寤”。那什么又是“寤”呢?古代汉字中,将醒称之为“寤”,将睡称之为“寐”,有个成语叫做“夜不能寐”,即是晚上睡不着觉。“寤”与“寐”这个两个字代表一日一夜,一阴一阳。“觉”字的本义就是醒来的意思,后来引申成为“觉悟”这个词。很多人会认为这个词是一个佛教术语。但您不知道的是:佛教是两汉之际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的,而并不是直接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最早的汉译佛经是《四十二章经》,是(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也就是西元68年,汉明帝从西域迎请了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他们携带着经卷与佛像入驻在明帝为其修建的白马寺中,入驻之后开始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翻译佛经的开端,也是佛法进入东土的开始。而“觉悟”这个词早在战国时期的文献《荀子·成相》篇中就已经出现了,原文为“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早期道教和早期佛教,都是指南北朝之前的历史时期。早期佛教的僧侣,包括外来的,也包括本土的,他们在翻译和讲解佛经时,多采用一种叫做“格义”的方法,就是用比附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概念,这是佛教与中国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对话,以此获得与中国文化的沟通,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开始。早期佛教思想与老庄道家思想一致性较多,所以首先是用道家思想去与佛教思想格义的,而后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儒道脱离。从“性”的造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性字的真义就是“觉悟”。那什么又是“觉悟”呢?简单的讲,从迷惑中醒来就是觉悟,它具体表现为人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一个人觉悟的高低也决定着三观的正确与否。可以说生命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而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觉悟的过程。这个修行是不分出家在家、不分国界种族,不分文化宗教,不分社会地位,甚至不分物种,不分维度、维次空间的。比如《庄子·逍遥游》中的“鲲化为鹏”;东汉辛氏《三秦记》中的“鱼化为龙”;还有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的“蛇化为龙”等等。以上这些都属于不同物种的“跨界进化”。我们人也是一样,人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为神仙,但这不仅仅是上述“跨界进化”的问题,而是对多维度、多维次空间的一种突破、一种超越,甚至是一种穿越。讲到这里,我觉得《字汇补》中所收入得“性”字(见下图),更能表达我所要阐述得意思。“性”字,暗藏着灵魂觉悟的玄机。我们的灵魂觉悟了,道教称为“了命尽性”;不觉悟,就是“迷失本性”。这是神仙与凡夫最根本的区别。大家若通篇看到这里,证明您对道教还是很有“性趣”的。对不?福生无量天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62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