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金顶闻道一篇关于山的游记

发布时间:2024/10/10 11:55:37   点击数:
序言我从大学时代开始,一有机会就跑出去旅行,欣赏异地的自然风光,感受其风土人情。20多年下来,也去过了不少的地方。10多年前做网管的时候,在网站上开辟了一个小朋游记的栏目,只是那个游记写的很简单,最短的只有两三句话,长的不过一段,只是记录一些简单的心情和流水账似的旅游历程,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完整游记。近10年来去过的地方,我都用相机做了详细的图片记录,也是为了今后能写一些比较完整的游记,准备好必要的素材,打算等退休以后,慢慢的把一次一次的游记补全。这段时间因为抗击疫情的需要,封闭在家,宝贵的时光不能虚度,白天远程办公,晚上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整理资料、梳理思绪。于是准备动手先写出一篇,作为开头起步。想想自己作为一个河南人,那么第一篇游记还是从河南迈开脚步吧。一、五小时的路在河南境内有一座山,它与中国的传统道家文化相融合、相渗透。大道无形的道,因为这座山,被世人所亲近、所感知。原本就雄伟秀丽的伏牛山,因为老子的《道德经》,被世人所景仰、所赞叹。在年1月的一个周末,听说前两天,山上下了雪。我就在星期六的凌晨6点,坐上了去往那里的户外团大巴车。5个小时的车程,补了一小觉儿,喝了半杯便宜的普洱茶,读了一本余秋雨的《极端之美》,这本书讲了3个大的内容,分别是:普洱茶、昆曲和书法。从郑州出发,喝着普洱茶,读着《普洱茶》,读完了这个章节,正好到达目的地,刚刚好。同行的好友,带着耳机学了一路英语,为今后周游世界做着必要的准备。这座山我以前来过两次,但都不是这个季节。对这山我还是熟悉的,一直听闻这里最精彩的风景是雪景,最美的一季是冬季。尽管心里早有准备,但是真正当下了车,望见满山遍野的雾凇,心里还是难免大吃一惊。好一场大雪,隐去了山中的繁杂,留下了纯粹的世界。但也不是纯粹的白,太纯粹了,反而没有了内容,没有了细节。山中树林被大雪覆盖后,影影绰绰的身影、遮遮掩掩的姿态,用淡淡的笔触,勾勒出了自然美的细节,这些写实的细节若有若无的连在一起,又演绎成了一幅写意的大画卷。而点缀这个写意大画卷的,是那雪山上、雾凇林里排成一串的彩色缆车。刚一下车,看到的第一幕就如此让人惊叹不已,后面的路程,岂不更让人期待!雾凇林里排成一串的彩色缆车二、缆车和泡面等检了票,乘上了缆车,随着车厢慢慢上行,自己也变成刚才所欣赏的画卷中,一个隐藏的细节。在行进的缆车上,俯视着流动着的绵绵雪凇森林,一刻也不舍得坐下,隔着缆车玻璃,举着相机,构思着、拍摄着最美的瞬间。等到快到下站的时候,我在稍作休息的片刻,对旁边的好友说,要是这个缆车的玻璃能够打开该有多好。旁边的好友,一路上也是忙着在用手机拍照,应着我的话说是啊,然后顺手拉了一下玻璃,玻璃小窗就这样打开了……下了缆车已经中午12点,出站的门口有一个卖泡面的小摊,也就是一个小帐篷,坐在帐篷下满眼尽是雪山。我俩一合计,下午还有艰苦的路程要征服,还是先吃碗热面填饱肚子吧。不一会儿,面泡好啦,好友又从包里拿出两个自制的牛肉饼。问我味道怎样?因为是很好的朋友了,我才敢很诚实地说,味道很不错,就是肉有点儿少,使劲儿咬了两口才见肉。好友一听,笑了,说下次再有机会,请你吃一个肉多的。作为礼仪,我要装出一副谦虚的样子,赶忙说:“不敢不敢,多谢多谢,你今日又请我吃面,又请我吃饼,等回去以后,我一定要回请你吃饭。”好友听罢,指了指这片群山。说:“不必了,你想想,等回去以后,你请我去哪吃?能有这般的格局?”是啊,此刻,一阵山风吹过,把树上细细的雪花撒落在泡面桶里,透过泡面桶里冉冉的热气,远方雪山中的雾气更显得迷离。既然这样的情节,不可能再复制,这样的格局,不可能再建造。那就把它记在心里,留在照片里,写在游记里。缆车上的风景三、骑牛的老者吃饱了肚子,有了气力,顺着冰雪覆盖的山路,缓缓地向上走了一小会儿,穿过一个石门,就来到了一处小广场。远远的望去,广场的尽头,是一座高耸的山门,山门后面就是长长的登山台阶石路。广场的中间有一座石像,被大雪覆盖着,慢慢的走近,细节越来越多,是一位骑着牛的老者,我认得,他的名字叫做老子。道学是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老子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论重要程度将其排在第一位,世人应该没有太大的异议。老子所著短短字的《道德经》,被公认为是经典的哲学,也是公认的深奥和难以理解。像我这般才疏学浅,只是知其伟大,读过几遍,略知皮毛。按照史书记载,当年老子骑着一头青牛要过函谷关。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灵宝市,我几年前曾经去过。老子在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一书,然后出关后西行,不知所踪。司马迁在《史记》上记录的原文是莫知其所终。从此他的去向成为了一个谜,谁也不知道他最终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什么时候结束了生命。他转身离去,留给了世界上字的《道德经》,让中华文明开始了更多的思考。想象一下当年浪漫而神秘的场景吧,老子骑着青牛慢慢的慢慢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界中,在路上荡起的尘烟中若隐若现。当年荡起的尘烟,越飞越高,越飞越高,飞向了空中,随云流动,随风奔泻,在年后,洒落成雪,落在他曾经修炼过的山中,把自己骑牛的石像变得朦胧,一如当年出关函谷时的隐约。说到此,就不用再遮遮掩掩。这座传说中老子修炼过的山,叫做老君山,位于河南洛阳市的栾川县。老子骑牛石像四、红色的温柔走过老子石像后的中天门,开始了较难攀爬的登山台阶路,大雪覆盖了登山路及路旁的森林,纯净的空间里,前方不远处两个穿着红色羽绒服的小红点特别醒目。走近了,是两位五六岁的小姑娘,小姑娘长得明眸皓齿,眼睛一转,都是天真;嘴巴一笑,都是烂漫。两个小朋友嬉戏着,看见我手中的镜头也毫不慌张,仍然无忧无虑地在雪地里玩个尽兴。本应是雪景中的点缀,此刻反而成了主角,不知不觉中,旁边的玉宇琼枝也变成了托衬。这篇游记的主题,本是要写道家名山的游记。在这样的主题下,突然出现了两位活泼伶俐的红衣小姑娘,好像是有点跑题。所以我在犹豫,我在想,到底要不要写上这一段?要从什么角度切入这个话题。是要从道家另外一位重要的人物庄子入手吗?庄子,一个有趣的灵魂,一个做着蝴蝶梦,逍遥游世界的真人。这种有趣、这种游玩,和游戏的孩童之间,好像有一些关联。但是细想,还觉得还是牵强,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嫌疑。于是我就换个思路去思考,如果没有这个章节,这篇文章又将会怎样?这样一想我就明了了。如果没有这个章节,这篇文章,就只有两个颜色:白色和金色。白色,是白色的大雪;金色,是金色的宫殿。那么,有了这个章节,这篇文章就多了一种颜色,“红”。在这篇文章里,白色是纯净、是简洁、是隐约;金色是大气、是庄严、是肃穆、是仰望。而红色是什么呢?在摄影学里面,红色用来表达热情、热烈和喜庆。而在这里,这抹红,不需要用这么多词来描写和形容。一个词就够,那就是温柔。看到这两个可爱的红色小精灵在登山、在嬉戏、在打闹。此刻,我突然想起了7年前,我带当时5岁的女儿,在云南爬九龙瀑布的登山台阶路。她爬累了坐到登山台阶上呼呼的喘气,这时旁边来了一位登山摄影爱好者,对我说:你女儿真可爱,我能拍两张照片吗?我点头示意。他蹲下身子拍照的身形像极了此时的我,心情也像极了现在的我。此时在镜头后面,在我的心底,盛满了温柔。我想,这种感觉,透过这些文字,让读到这里的人,或多或少的,想起了自己,或者自己孩子的童年。其实不用很多,一点就够。所以,金色的宫殿,让这冰雪的风景,有了哲理;而这两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让这冰雪的风景,有了人类生命中童年的温柔。玩耍的小朋友五、金顶的雪顺着覆盖冰雪的山路,一路小心,一路攀爬,终于登上了金顶。始于山脚下,一直攀行在冬雪风格的水墨画中,直到画的顶端,在已经慢慢适应的若有若无的画中,无中生有似的突然生出好几座金色的宫殿。在老子的哲学系统中,无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概念。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部天书似的哲学巨著,普通人实在是很难去翻译和理解,一句话有着不同版本的多种解释,甚至在不同的书中,连标点符号的位置也有不同。我只能按照我的思想和认知水平去解读,原谅其中较大的局限和片面吧。无不是任何东西,他是虚空,但是他却是天下所有东西的根源,包括有,无中可以生有。而有是天下万物的母亲,天下万物生于有。所以,你看,在这绵延里伏牛山的主峰,一场大雪混沌了天地,天与地融合在一起,裹挟一起,分不了彼此,分不了高低。但是这种混沌,却是这里万物的根源,是这里万物的起始,若给它起一个名字,就叫做虚空,用一个字来说就叫做无。无,不是任何东西,它没有任何形状,没有任何声音,没有任何气味,没有任何重量。正因为此,他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也正因为他没有一切,他才能够包容一切、产生一切;因为没有任何形状,才能产生任何形状;因为没有任何声音,才能产生任何声音。于是,此时、此地,听到了天上飞渡的流云,看到了山尖托起的金顶;此地、此时,群山大地仍然蛰伏在白茫茫的雪中,正在不断产生着、孕育着、循环着各种虚像和实体。在无和有之间产生的道,它是世间万物循环往复的动力,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已经涵盖、包括并超越了我们认知中的生态自然,这里的自然更是一种心理微妙的感触和体验,很难用文字或语言去精确地描写和叙述。就如在眼前,在这白雪茫茫的伏牛山的主峰,若没有这金色的道观,也是极好的风光、极美的自然。但恰恰因为有了这宫殿、有了这亭、有了这炉、有了这钟,生态的自然演绎成了人文的自然,人文的自然又滋养着生态的自然,二者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相互溶解。此次此刻,在这里,在金顶与流云的对话中,在白雪与山峰的拥抱中,世界退去了繁杂,保留了明净;消隐了细节,凸显了隐约。我突然想起了中天门广场上,牛背上那位被大雪覆盖的老人,他留给了后人如天书般的《道德经》,怕后人参悟不了其中的奥秘。于是在自己曾经修炼过的山中,把一些线索和谜底隐藏在这山的魂魄中,选在这白雪的时节,在你凝望峰林金殿的耳边,悄悄的告诉你一点点,一点点,有关道的意义。所以,写到结尾,这篇游记的题目也就有了。名字就叫做:金顶闻道。金顶白雪小朋稿于年2月8日鼠年元宵节夜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61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