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隳肢体黜聪明庄子的坐忘修行

发布时间:2024/4/10 17:50:28   点击数:
“忘”与“游”是庄子思想境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以“坐忘”为修行而得的最高人生境界,后者以“逍遥游”为人世间最理想的生活状态。而“坐忘”除了作为一种人生境界之外,因其尤重身心修养,故而受到后世道教重视。古今学者多引用《淮南子·道应训》佐证,颜回修养进益应先由“忘礼乐”而后“忘仁义”,最终达到“坐忘”,从而符合由外到内逐次递进的发展序列。“仁义”为内心所存固然不错,然而以庄子眼光看“仁义”,“仁义”并非先天存在,而是后天“刑戮”,儒家提出的“仁义”,正是在“礼乐”土壤之上生长而成。在现实生活当中,自婴儿开始我们便生活在“礼乐”的氛围中(“礼乐”指世间物质、精神的种种束缚),婴儿对于“仁义”的接受,要远远晚于受“礼乐”的包裹。隔绝后天的“仁义”不难,难的是怎么与生活的世间真正分离!《说文解字》:“忘,不识也,从心,从亡。”“忘”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将事实的存在放一边,悬置起来、隔离开,不做评判,不做理会,非实在意义上的消除。庄子用了大量的“丧”、“遗”、“外”等词汇交替使用,除语气情感上的区别外,它们的意义完全相同,皆代指“忘”。如“吾丧我”,“丧其天下”;“外天下”、“外物”、“外生”等处,若以“忘”替代,不影响对庄子思想的理解。从“忘仁义”到“忘礼乐”到“坐忘”,是一个渐次修进的过程,也是逐渐接近于“道”的过程。在世俗物质的意义上看,舍弃“仁义”、“礼乐”是文明的退步,而在庄子看来,正是“仁义”、“礼乐”的后天束缚,堵塞了通向人最本源、最高级存在—“道”的向上路径。“隳肢体”,不是要舍弃“肢体”的客观存在,而是要遗忘对“肢体”的刻意依赖。人之初,不知“肢体”可贵,甚至婴儿时期,尚未形成“肢体”的概念,运用“肢体”却不知有“肢体”存在,正是庄子所向往的状态。“鲤”凭水而游,心中没有对水的依赖,悠游其中,以至无穷,“鹏”乘风而起,当心中没有了风的存在,可谓“无待”。“黜聪明”,舍弃对耳目等感官的依赖。原初之婴儿会成长为世俗之“人”依靠的是感官对外界的接受,如果没有了感官接受各种污浊事物,即使身处红尘世间,同样可以保持纯洁无疵的混沌状态。“离形去知”不是简单的由外向内,由肢体到内心,而是与“忘礼乐”、“忘仁义”相应,由后天污浊反先天无染的过程。“去知”中的“知”似不单单有知识、智慧之意,它同样有“知觉”的意思。知识的接受、智慧的产生源自于感官对外界的接受,单纯舍去知识、智慧,仍是治标不治本,只有屏蔽“知觉”的存在才是从源头给予遏制。“通”是庄子常用的概念,《庄子·让王》中对“通”是这样解释的,“君子通于道之谓通”。又,“通”以“气”为中介,故在《知北游》有“通天下一气耳”的说法。“同于大通”指的是“人”通过“气”的实践与“道”相通。没有了后天对心的“刑戮”,隔断了外部世界对心的干扰,放弃心对形体的依赖,屏蔽住感官知觉的接收,归于婴儿,归于初生,归于“道”。当后天的污染一层层的被剥离,留下的就是创造生命的本源—“道”。“道”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是万物之所以为万物,人之所以成为“人”此物种的源头,在造物之初,存于“物”内,去除了后天的添加,归为“道”创生的初始状态,正是内化在己身之“道”的显现,才能够体验到与“道”相通的人生境界。在后世对“坐忘”的援引中,同样将“仁义”、“礼乐”作为一种外部世界的指代,以“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所描述的身心两忘状态,表达对物欲贪念、功名迷梦、孽障情爱等人生执著的排斥。事实上,“坐忘”所容纳的修行实践性并不突出。欲说明此问题,需要引入“吾丧我”、“心斋”。“吾丧我”、“心斋”与“坐忘”表达了同样的人生境界,只是描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三者交相呼应,互相弥补,才能称为完整的修道体验,也只有把三者融贯一通,才能够真正理解庄子的修道论。“坐”是对“人”身姿状态的形容,指“人”处于一种安闲休息的状态。中国古人与印度各宗教共同选取“坐”作为修行定式,其意在于通过身体的安闲,带动思虑的安定。“吾丧我”所述“隐机而坐”、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等内容与“坐忘”可以相互印证。“吾丧我”,所要丧的是假“我”,所突显的是真“吾”,真“吾”突显便是“道”的呈露,便是“天籁”。“仰夭而嘘”是先秦时流行的呼吸法,弥补了“坐忘”实践未点明处,从“人籁”、“地籁”、“天籁”三种逐次进道境界的描述,表达“人”在进道过程中,与世间万物的交互进展,直至畅游天地,体悟大“道”所在。成玄英《庄子疏》在对“吾丧我”寓言疏解时,便有“子景凭几坐忘”的说法。“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气”不等于“虚”,“虚”是“气”的一种特性。“气”正因有“虚”的特性,才能与万物相接,进而与“天下”为“通”(通天下一气耳)。“心斋”实践法,正是要利用“气”的“虚”性,与万物为一,达到最高的体验境界。以“气”的“虚”、“通”注解“吾丧我”、“心斋”,恰恰说明了“人”只有通过“气”的实践,才能够达到一“坐忘”境界,如此便彰显了“坐忘”的修行实践性。撰稿/婷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56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