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飞矢不动,惠子和芝诺,及道德经的另类

发布时间:2024/3/27 14:01:14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lx/

上篇文章我们提到了中国先秦哲学的神兽白马,当今物理学也有四大神兽,分别是芝诺的乌龟,拉普拉斯的兽、麦克斯韦的妖和薛定谔的猫。这四大神兽对我们理解《道德经》,探寻宇宙奥秘和悟道都有很大帮助。

其他三个以后再说,今天我们聚焦芝诺和他的乌龟。

诡异巧合

诸子百家里有个被我们严重低估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惠子。大多数人知道惠子,是因为他是庄子的好朋友,因为爱诡辩和总被庄子“欺负”才为人所熟知。

理工科的人,如果真正了解惠子的思想,一定会被深深的震撼,因为他的思想理论,和现代数学、物理学息息相关。然而这份功劳,疑似被西方窃取。

“飞矢不动”,是古希腊著名“杠精”芝诺的学说,巧的是,这也是惠子的观点,被明明白白的记录在《庄子·天下篇》里:“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然而这却很少有人听说过,专家们总结惠子的“历物十事”,不知道什么原因,把这一条给“忘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们讨论芝诺,也总是优先讨论芝诺的乌龟悖论,而讨论惠子,要么是“濠梁之辩”,要么是“一尺之锤”。“飞矢不动”仿佛有什么禁忌一般的没人谈。

但“飞矢不动”和“乌龟悖论”几乎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和“一尺之锤”放一起,进行了一个小变换而已。

在我们前面提到古希腊的伦理学、逻辑学、与诸子百家诡异的“巧合”之后,中国的哲学思想,又一次神奇的和古希腊巧合了。更巧合的是,惠子的著作失传了,芝诺的著作也失传了。

然而巧合还不仅如此。惠子的言论散见在《庄子》里,而芝诺的言论主要集中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里,翻开这本书,我们赫然可以看到“万物为一”就在《物理学》的开头部分。

众所周知,“万物为一”是庄子的著名观点,这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么多神奇的巧合,到底只是巧合?还是一个李逵和李鬼的故事?

中国通

翻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熟悉的“白”和“马”又一次的出现了,接下来讨论“存在”,讨论万物本源,整体和部分、大和小、上和下、“自发”、连续、运动和静止、无限、虚空和满、时间、循环。

这些内容,是《庄子》和《墨经》中的常客,当然,它还偶尔提到了一些《庄子》和《墨经》没有的东西,比如几何学、地球之类的,这些本不应该出现在公元前的知识。

芝诺的悖论,据说有四组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里:

1.两分法悖论

悖论: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到达全程的一半,这个要求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所以,如果它起动了,它永远到不了终点,或者,它根本起动不了。

2.乌龟悖论

悖论:若慢跑者在快跑者前一段,则快跑者永远赶不上慢跑者,因为追赶者必须首先跑到被追者的出发点,而当他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慢跑者又向前了一段,又有新的出发点在等着它,有无限个这样的出发点。

3.飞矢不动悖论

悖论:任何东西占据一个与自身相等的处所时是静止的,飞着的箭在任何一个瞬间总是占据与自身相等的处所,所以也是静止的。

4.运动场悖论

悖论:两列大小相等数目相同的物体,B、C相对于一列静止物体A相向运动,B越过A的数目是越过C的一半,所以一半时间等于一倍时间。

第一个悖论和“一尺之锤”一模一样,第三个就是“飞矢不动”,第二个是混合体,第四个相对运动,充数的,不值得解析。

这些专家看书不仔细,除了这四个,我还在书中找到了另外两个:“芝诺关于地点是某个东西,那它就在某个东西中”,这个像惠子的“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芝诺关于米粒的任何一个部分都能发出声响的论证是不真实的”,这个像庄子的“天籁”。

亚里士多德还在书中说了“既然对于真理的违背最初只是差之毫厘,后来却会失之千里。如果某人承认有某个极微大小的存在,这个最小的大小就可能使数学的最大原理动摇。”

锄头只能说“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理解的不错,只是例子举错了,举了惠子的“小一”。事实上,这个“最小的大小”也的确让数学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这就是著名的“第二次数学危机”,我们后期再说。

《工具论》、《形而上学》和墨家道家巧合,《伦理学》和儒家巧合,《物理学》和道家名家巧合,我就想问一句,亚里士多德,你到底是何方的神圣?中国通吗?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就像锄头在“贤者之石”那篇文章中所说的一样,西方人再一次陷入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

芝诺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西方人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是惠子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却暗藏着许多线索。

白马之辩,辩的是老子的“名可名,非恒名”和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会从“白马非马”打成“名实之辩”。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和《形而上学》中出现的“白”、“马”是突兀的。

同样的,惠子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我们将《道德经》、《庄子》和《墨经》连起来读,答案就水落石出了。“飞矢不动”和“一尺之锤”,这其实是惠子读《道德经》的“有无相生”做出的阅读理解。

我们可能搞错了历史,惠子作为名家和后来的墨家,应该都是读过《道德经》的。首先庄子肯定读过《道德经》,从庄子这部著作的内容上讲,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庄子只是大量的用寓言去讲道,但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与《道德经》相差甚小。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界竟然对这点也进行否认。

如果庄子读过,那惠子读过就理所当然了,毕竟他们的关系那不是一般的好。而《墨经》根据内容来看,与《道德经》也是千丝万缕的关系。

名家和墨家读《道德经》的方式和道家儒家阴阳家都很不一样,从方法上来讲,这两家对“道”的认知方式与现代科学非常相似。名家和墨家对“道学”的贡献,被大大的低估了。

《墨经》说“同异交得,仿有无”,惠子代表的“合同异”,在对《道德经》的理解上,达到了一个极其惊人的高度,并不差庄子多少。他和庄子的“濠梁之辩”,看起来是在争论鱼快不快乐,实际上是争论的是认识论和“万物为一”。

庄子和惠子,一个把合做到了极致的“天地一指”,一个把分做到了极致的“飞矢不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惠子不合,庄子不分。惠子最后的结论是“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看看,墨子的“兼爱”和庄子的“万物为一”都出来了。

所以他死后,庄子再也不想和人辩论了,“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和惠子,就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俞伯牙与钟子期,子期一死,高山流水为谁弹?

历物十事之外

“历物十事”:

(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八)连环可解也。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论题一,所谓“大一”,理工科的一看就知道在讲无穷大,而“小一”在说无穷小。近代的某些“大师”,拼命的要将惠子的学说与科学撇清关系,比如论题六的“南方无穷而有穷”,他们说“比起前此的若干论题来其显得似乎更为诡异。近人多以地圆说相附会”,也有学者以“人各有其南,则南为无穷;各不自以为南,则南为有穷”解此论题。

科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我们不以科学为锚定,难道要听你们在这里胡咧咧?“南方无穷而有穷”,唯一的解释和解决方案就是地球是圆的,当然我们并不能借此就断定惠子已经知道了答案,这只是惠子推理出的悖论。我们不是西方人,没有就是没有。但是这种推理可以看出惠子的厉害,他几乎就说出了真相。

历物十事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命题,在科学上极具价值,比如“火不热”、“轮不蹍地”、“目不见”。“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其中“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和“飞矢不动”一个意思,在物理学上,这叫做“量子芝诺效应”。“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如今叫做“微积分”。

其他命题在哲学和科学上的解析,我们后面文章专门谈。

被严重低估的惠子

“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这是《天下篇》的作者对惠子的评语。

《天下篇》不是庄子写的,而是庄子后学所著,这点已是自宋代以来的学界定论。理由有很多很充分,这里我就不重复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询。这篇文章可算作中国最早的哲学史专著,只是这位庄子后学的风格,却十分的像实用主义的荀子,他对惠子的看法,竟和荀子一致。

按辈分来说,惠子可以算《天下篇》作者的师叔祖了,显然我们这位作者严重低估了他的师叔祖的水平,能跟庄子辩论的有来有回的,世上没有几个人。更何况,惠子也是有“合”的,所以他的很多结论,其实是和庄子一致的。

惠子不是诡辩,而是理解《道德经》的必经步骤。就像上篇文章所说,不经历“合-分-合-分…”这样的“反者道之动”,是很难从《道德经》中得到什么深层感悟的。虚-实-虚-实,是-非-是-非,用-非用-用-非用,没有“殊途”就没有“同归”。

作者说惠子的言论“其于物也何庸?”怎么会没用呢?这叫无用之用,这位道家后学对道的理解真不如墨家的后学。

就如罗素评价芝诺一样:“这个世界变化的太无常了,但后辈对死人声誉的评价更是无常,死后得不到应有评价最显眼的牺牲品非芝诺莫属。”

芝诺存不存在还两说,但是惠子作为真实存在过的人,肯定被极大的低估了。哲学为不为他正名不要紧,但是科学,一定会帮他正名。人类有责任,去礼敬那些对人类思想产生重大贡献的人。

我们自己人,更加有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56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