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诸子百家中的清流派,传统文化的另类,道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各个国家为了掠夺土地,战争不断的时期。有人曾经统计过《春秋》中的记载,得出一个骇人听闻的数据,在年之间,就发生了多次战争,平均这些诸侯国一年得干一仗。
在这种战争肆虐的情况下,有两个学派,对当官这件事一点兴趣也不感,这两个学派就是道家和墨家。
01淡泊名利的道家
道家著名的代表之一庄子,就被当时一个强大的诸侯亲自招揽,想要让庄子做他国家的总理,庄子却不领情,直接戳破了官场的利益纠葛,表示不愿意跟他同流合污。
人都有趋利的本能,哪怕是蝇头小利都会争得头破血流,却很少有人考虑得到这些利益所需要承担的后果,而庄子这个道家的思想的传承者却深刻明白这个道理,不愿踏入利益纠葛之中,道家通过观察世界的原始现象,比如水流、人体、冷热交替,树木繁殖等日常现象,从自然中感悟出一些很朴实的道理。
02清流墨家
那墨家又是什么情况呢?墨家当时的弟子,虽然在各个国家做官,但是在墨家看来,做官只是宣扬自己学派理念的一种手段,他们不是为了强大某个诸侯国,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世界和平,和百姓的幸福。
因为按照当时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家弟子,必须推行墨家的思想,要是不能够推行墨家的思想的话,宁可不做官也罢。而且,做官得到的钱财,要统一上交总部,由墨家总部统一支配。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墨家就是个外包公司,这些墨家弟子虽然分到各国做官,实际上都是在为墨家这个大公司做事。
这两家,做事的风格虽然不一样,但是结果却相同,一个是我不当官也不给你做事。另一个是我给你当官,但是我还是自干自己的,也不给你办事。
那到底这两家人在想啥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那我们就要看看,这两个学派的创始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03道家的起源与发展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是一个很占人便宜的名字,这个老子,在年轻的时候呢?也做过官,而且这个官还不是向孔子,李悝他们一样是诸侯国,诸侯手下的官员,而是周天子手下做图书馆管理员,在这里老子时常翻阅图书,看遍了当时皇室所有的藏书,也逐渐懂得了天下的大势,同时也明白了人的弱小。
于是有了那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感慨,在天地的眼里,人其实就和万物一样,只是草扎的狗,很脆弱罢了。此时的老子想起了早些年间,他的老师给他讲过的东西。
老子早年间师从一位对许多问题都有奇特而独到见解的老师,这个老师对老子的教导都要老子自己去体悟。同时还教会了老子很多道理,他告诉老子,人在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表示不忘故旧根本;在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以示其对长辈的尊敬。
有一天,老子的老师生病了,老子去看望他,老师张开口问老子:“你看,我还有牙齿吗?”老子看了下说:“没有了!”老师吐着舌头问:“那么,还有舌头吗?”老子说:“有,舌头还在!”于是他的老师问他:“你懂得我的意思吗?”
老子说:“懂了,就是说,坚硬的已经掉了,柔软的还在。”他老师非常高兴地说:“好,好!是这个意思。”于是,老子在老师的启发下,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所以老子即使在不可阻挡的大势面前,也展现出了柔弱的姿态,他没有像儒家和法家一样,去改变这个天地,而是在乱世之中随遇而安,安贫乐道,以求一方净土生存,直到战乱频繁,当时的中国再无一处净土之后,老子骑着他的青牛从函谷关离去,只留下了《道德经》和他让后世遐想的传说。
老子人离开之后,道家的思想却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被后人继承。比如说庄子,在道家的经典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当时的庄子正在四处旅游,正开着车呢,开着开着,忽然间在车前发现一个骷髅,挡在了路上。
要是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估计早就躲得远远的的了,就是不害怕也觉得晦气,但是庄子可不是普通人啊,他没有害怕,而是下了车,拿着手里的鞭子戳了戳骷髅,然后问道:
“先生您是不明白事儿还贪生怕死,结果没逃了死了?还是你遇上了亡国的大事,跑也跑不了死的?还是做了坏事,担心给家里人丢脸,羞死的?你说嘛,你到底咋死的嘛”?
就这样庄子这个神经病对着个不会说话的骷髅,来了个灵魂六连问。这也就是骷髅了,这但凡要是个全尸,估计听了庄子话都能给气活了。而庄子问完呢,看见这个骷髅没有回复,就枕着这个骷髅,躺倒就睡。
睡着了还琢磨,梦到骷髅跟他说:“你之前说的话我都听见了。看你所说的那些话,全属于活人的拖累,人死了就没有这些拖累了。我给你讲讲人活着不懂的道理吧。”
庄子说:“好吧。”
骷髅说:“人一旦死了,是没人管的,官吏也不能盘剥你,不用忙忙叨叨刨食种地,想飘哪就飘哪,可快乐了,给我啥官儿我都不换。”
庄子不信啊,说:“那我要是给你原地复活呢?”骷髅琢磨了一下,然后回复庄子说:“你是不是傻,我都说了给大官都不换了,不活不活,你就让我死透了得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人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时代,在其他百家诸子,为自己的理念、抱负、利益四处奔波游走的时代,在人人为了生存而在战争中垂死挣扎的时代,道家的人们不得不说是这个时代的一朵奇葩。
他们看透了人间的利益,官场的尔虞我诈,他们明白自己的弱小,明白自己对这个时代的微不足道,也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所以他们更能发现生活中的快乐,路途中调戏下骷髅,看水时询问鱼儿“你幸福吗?”(子非鱼),才能够在这片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讲完了追求快乐逍遥的道家,再来看看墨家又是如何呢?这一切还得从墨子的出身说起。
04墨家起源与发展
了解一些诸子百家的人可能都知道,老子也好,孔子也好,或者是其他各家学派的创始人也好,都有同一个身份,那就是贵族身份。
而贵族身份也保证了一点,就是能够吃饱饭和接受教育,所谓吃饱了你才能胡思乱想啊。而接受了教育你才能想的更深,而不是下一顿吃啥好。
所以儒家也好,法家也好,他们的理念都或多或少在维护着阶级和贵族的地位,但是墨子却和这些人不一样,墨子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少年时墨子做过牧童,学过木工。同时家族曾经的辉煌,也给墨子留下了当时下层阶级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就是知识,也正是知识给了墨子思考的能力。
正逢战乱时期,最受苦的就应当是在战争中挣扎的百姓,墨子也是深受其害,但看过了生死,也见过奇迹,墨子于是明白了人民群众是有力量的。虽然一个人不能做出什么事情,但是一群人就能够推平一个国家。
于是墨子开始广收门徒,从基层做起,向农民向工人宣扬自己的反战思想,要求每个人都互相爱护,不引发战争,而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也早已厌恶战争,于是迅速拥戴墨子,形成了当时能够与流传已久的儒家抗衡的墨家学派。
在当时就有了“非儒即墨”的名声,就是说当时人们说到学派思想,想到的不是儒家就是墨家,这两个学派在当时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光有理念是不够的,墨子还非常聪明,很早就开始利用物理学去探索这个世界,在那个百姓崇信鬼神的年代,墨子却根据自己的知识,提出了宇宙,时空等超前的观念,可以说墨子对世界的看法已经不亚于我们一些现代人的观念了,因此,墨家繁衍出很多超前的技术,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打仗经常赢。
有一次,楚国的科学家公输班帮助强大的楚国建造了云梯准备攻打当时弱小的宋国。墨子听说了这件事情,立马从当时所在的齐国出发,去往楚国打算劝楚国的君主放弃战争,当时的条件也不像我们现在一样有高铁,有飞机,实在不行还有电话,但是就在这种啥都没有的情况下,墨子一个人历经十天,徒步走了一千多里地。
墨子到楚国的时候已经是不成人样了,衣衫褴褛,脚下的鞋也磨破了,只是拿布裹着脚,但就是这样还是不敢休息,怕楚国和宋国打了起来,急忙赶到楚国的皇宫见公输班和楚王,打算阻止楚王攻打宋国。
墨子先与公输班讲道理,劝服了公输班,但是公输班只是个科学家啊,他只负责生产云梯,但是怎么用云梯却不归他管的啊,这事需要楚王做决定啊,就像超市虽然卖菜刀,但是刀到了别人手里,是砍人还是切菜就管不上了。
于是墨子找到楚王去讲道理,让他放弃战争,楚王不听。墨子觉得讲道理没用,于是墨子就让公输班作为攻城,自己作为防守方,做了一个小型的战争模拟,演示战争。公输班用九种方式攻城,都被墨子瓦解了,公输班用完全部攻城机械,而墨子的守城器械却乃有余。
墨子就用这种实际的演练方式告诉楚王战争的不可行,让他放弃战争,而且还和楚王说,就是杀了自己也没用,一个墨子倒下去,还有千千万万个墨家的弟子拿着自己制造的守城器械,帮助宋国守城。
这样,楚王才被迫放弃掠夺宋的企图。可以想象,楚国如果攻打宋的话,宋可能会遭受灭国之灾,生灵涂炭。但墨子却不畏生死以一己之力,秉持自己心中的正义,去帮助弱小反抗强大的楚国。
到了秦朝统一时期,墨家这个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团体,已经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毕竟谁也不想国家内出现一群不听自己指挥,只听墨家首领话的人,于是墨家渐渐的走向衰落,而到了汉朝之后,墨家已经不再出现,只剩下一些游侠,秉持着墨家当初的理念,锄强扶弱游走在大地之上。
到了后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有的侠客梦想,唐朝的李白,近代武侠评书的昌盛,以及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就是墨家曾经存在,最好的证明。
05总结
道家看到了自身面对这个时代的弱小,自己一个人很难改变这个时代,所以他们在做了自己的努力之后,选择了无为。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在做完自己所能够做到的最好之后,不再强求,不再画蛇添足,就像《老子》中的那句话一样,功成、名遂、身退。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依旧还能够不忘初心,放弃名利的诱惑,全身而退。
墨家在这个乱世中却理解了生命的强大,所以他们奉献出自己,奔走于危险之间,墨子之徒百八十人皆可使之赴汤蹈火。有人可能会问,难道他们就不怕丢掉性命吗?怕啊,毕竟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人呢?但是这些墨家的人更明白,每一段成功,都有必要的代价,自己的生命,不过是这一次努力,少许的代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