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佛家和尚解说道家经典逍遥游时衍生出来
学一点成语之《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原意是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也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标新立异》典出《世说新语文学》,《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不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大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后晋时期,南京白马寺有一个叫支道林的和尚。这个支道林俗姓关,出家后就改姓支,名遁,道林是他的字。
支道林是河南开封人。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很有研究,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
《庄子》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道家集大成人物庄周的代表作,其中既继承了老子道家文化思想的传统,又阐述了他自己不同于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包藏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晋代道学名家向秀和郭象都曾经为《庄子》作注,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后来人们一谈起《庄子》,都不约而同喜欢引用向秀和郭象的注解。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一直以来也是名流学士辨析讨论的焦点。
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挖空心思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包含的道理,但都没有超越郭象和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和一些朝野名士在南京白马寺中聊天,当他们谈到《庄子逍遥游》时,支道林开始只是坐在一边凝神静听别人的言论,自己不发一言,后来见众人所谈的都是出自郭象和向秀的注解,于是说出了自己对《逍遥游》的见解和体会。
支道林对《逍遥游》一番解说,包含许多全新的道理,其见识远远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
支道林关于《逍遥游》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编者按]:除了标新立异,还有推陈出新,以及鼎新革故,这些充满改革精神的工作思路,都是在追寻一个新字。
但新与旧的区别从来都是相对的,昨天的新,今天就成了旧,今天是新的,到了明天又难免被更新的所取代而成了旧的。
这就仿佛沿着楼梯上楼、下楼,上了二级,一级就是旧的,上了三级,二级又成了旧的,以此类推,在新旧交替中,人们登上了楼顶或走到了楼底。
无论是上楼还是下楼,即使是再性急的人,也不能省略掉拾级而行的必要步骤,妄图从起点一步就能到达终点。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是以,追求新虽然体现了进步,但若因此就彻底摒弃或否认旧的话,那么,设想得再精妙的新也只是空穴来风而已,绝无根基立足。
因为,新源于旧,旧成就了新,没有旧的丰厚积累,先进的新是难以横空出世的。
人们都知道是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其实在莱特兄弟造出来能够持续飞行的飞机之前,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早就有人研制出了各种各样的飞行器。
莱特兄弟就是在这些前人发明的飞行器的基础上,博取众长,改良前辈设计中的缺陷与不足,最终制造出了性能更优越的飞行器。
假如当年莱特兄弟将出现在他们之前的设计思路都视为陈旧,坚决地抛弃掉,然后从头开始进行所谓去旧出新的全新探索,恐怕人类飞上天去的梦想还要拖延上百年。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凡旧者则必全盘否定之,且深恶痛绝之,甚而至于谈之、触之皆被视为落后与倒退,此非客观辩证的世界观,不仅不能引领进步,还会招致旧的废除了,新的却迟迟建立不起来的大退步结局。
旧的不去,新的虽固然不容易来,但总还有旧的支撑局面,一定比旧的去了,新的依然不肯来而令人无章可循要好很多。
因此,盲目的、机械的以及不知借鉴与汲取旧的标新立异、鼎新革故,根本算不上是追求进步的科学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