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道德经解读第1819章唯有真诚最自

发布时间:2023/2/6 17:34:45   点击数:
道德经18-19章——真诚最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两章在历史上的解读颇具争议,甚至导致后世的儒道之争。儒道对立、还是儒道同源一直是国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在本章解读中,我们也来讨论一下。

其实,承上文17章老子构建的理想国,18章不难理解!这一章是达不到理想国的退而求其次状态。而19章可以看作是17-18章的总结!

老子构建的理想国是人民不知有“道”却能够自然地依道而行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未经雕琢的“朴”,是原始状态;而真正的修行者是“雕琢复朴”的状态,是一种返璞归真。这与原始状态是有区别的。就好像我们经常用赤子之心、童心未泯来形容历经沧桑的悟道者,他们的确在很多特征上像孩子一样,但你不能认为孩子是悟道者。肯威尔伯称之为前超假设不成立。

原始状态(前)与超越状态(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能认为“前与超”是一样的。朴与复朴是不一样的。

老子描绘的理想国是“朴”的状态,也就意味着没有现实意义,只有理想意义。

大道废,有仁义

当人民不能自然而言的依道而行时,就有了倡导“仁义”的必要性。

这个解读是对上文的粗浅解读。如果想要更深入理解老子要表达的深意,就必须知道何为“仁”?

“仁”是先秦最重要的哲学观念。这一观念的深刻含义,还是要从造字源头谈起。可惜对“仁”的源头,学术界一直存疑。

一般认为,从人从二的“仁”的本质特征是“相人耦”(人相偶)即人与人相互对应匹配。孔子则将“人相偶”提升为“人己和”的新道德。自此“仁”升华为君子必备的优秀品质和美好社会的理想。“仁”在血缘群体中体现为“孝悌”,在超血缘群体中体现为“忠恕”。所以在本章后文中的“忠孝”都可以认为是“仁”的延伸。(这一观点我还会在后文详述)

一般认为:“仁”字右边的“二”是重文符号,而带有重文符号的字往往是晚出的。

郭沫若在上世纪40年代曾经断言:“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找不出这个字,在金文和甲骨文里也找不出这个字。当然,随着考古的新发现,郭沫若的观点显得过于武断。

中山王鼎的挖掘证明了战国时期金文中存在从人从二的“仁”字。西周考古发现也进一步证明了金文中“仁”字的存在。

殷墟甲骨文的发掘,收录了疑似“仁”字的字形,当时并未将其注释为“仁”字。

年,董作宾先生作《古文字中之仁》,指出:“甲骨文中,所谓仁字者只此一见,盖由于误认”。该字“右边二字,乃是记卜兆次数之数字,正在卜兆上,与下方之一同,非仁字右边之二也”。同时,董作宾先生也指出:“仁之一字关系吾国政治哲学人生哲学者至钜,为伦常道德之本原,儒家思想之中心。而考之甲骨金文,皆不可见。此不足证殷周之必无仁字也”。由此可见,董老治学之严谨。

这个甲骨文中疑似的“仁”字,与现代“仁”字的写法有一定差别,基本上是一竖两横的左右结构。

按曾仕强教授对这个“仁”字的解读,“仁”就是阴阳的产生,是一生二。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国家档案馆馆长的老子一定是见过这个甲骨文的。如果这真是“仁”字的起源,“大道废,有仁义”就有了全新的解读。意味着合一状态结束后,二元的世界就开始了。

老子描绘的理想国是大家自然顺道而行的状态,这已经不是“道”本然的状态,而是“德”的状态,但这时还是与道合一的。一旦一生二,二元的割裂也就无可避免了!老子作为一个洞悉本质的悟道者,他当然知道“仁义”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但《道德经》多次阐述“道”“德”“仁”之间的关系,这恰恰说明这是老子表述的一个事实。“仁义”的开始就是从与道合一的状态,进入二元对立状态的分割线。

老子与孔子基本是同一时代的人,但老子应该略早于孔子。孔子对“仁”的诠释是有所发展的。我们可以认为老子此时的“仁义”与孔子成熟时期所说的“仁义”还是有所不同的。

“大道废,有仁义”,我给出三个层次的理解,由读者选择吧。

1、仁义是表象,大道是本质。

2、仁义是方便说、是化境;大道是解脱法,是究竟。

3、仁义是二元的开始,大道是合一的自然。

智慧出,有大伪

“伪”字始见于战国文字。由「人」、「为」二字构成。甲骨文「为」的下体本从「象」。"伪"意思是有意掩盖本来的面貌(象),与“真”相对。篆文承自战国文字,所从「为」亦已变形。理解为“人为的掩盖”,也算合适。

这一句结合上文就非常好理解。

从古至今,仁义、智慧、孝慈等都是人为推崇的。一切人为的开始就是“伪”的开始,就是从不知“道”而行“道”的状态中“废止”的体现。智慧的开启,让人类愈发变得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起来。人类忘记了自己的由来,不再遵循自然大道,使得人类离大道越来越远。

为什么要提倡仁义?就是因为存在不仁不义,大道作为社会自然的准则被抛弃了。由于欲望的驱动,人们会利用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人在有作为的时候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掺杂进自己的智慧,就有了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等行为,虽然这些行为掩盖在虚伪的外衣之下,但还是能被人感知。

人为就是人有意去做而不是顺应自然的行为,是违背了大道的行为,所以我们把“人为”称为“伪”。

人为是伪的开始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为什么要提倡子孝父慈、夫妻和睦?就是因为六亲(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睦了。只有国家出现昏乱的危急关头,忠臣就会挺身而出,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忠孝的观念就是孔子对“仁”的内涵的延伸。孔子给“仁”下了个定义:仁者爱人!“爱人”又分为两方面:一是血缘群体的亲人之爱,即“孝悌”;二是超血缘群体的对等之爱,即“忠恕”。

孔子把“仁”与伦理主义精神有机融合,提出了一整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家族的秩序、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这是孔子“人己和”对“仁”的发展的第一个成就。

孔子对“仁”的发展还体现在建立“君臣共治”的政治体制。中国古代的国体既不是西方那样的民主政体,也不是寡头政体,而是君主政体。中国君主政体的基本特点是君臣共治,天子、诸侯、大夫构成了血缘君臣关系和超血缘君臣关系的共同体。臣子在君主面前有相当的发言权。孔子、孟子对贵族政体进行总结,提出仁义之君和社稷之臣的概念。要实行君臣共治,必须贯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原则。相反,如果“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楼下》)。臣下对君主的忠诚在本质上是忠于国家社稷,故臣下为维护天下利益应当敢于直言犯上。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提出限制君权、提高相权、学校议政的建议,是对儒家君臣共治传统的最集中的诠释。

孔子对“仁”的第三个发展是形成一套系统的施政纲领。简洁表述就是“富而后教”。首先,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过分行为,杜绝大兴土木、横征暴敛、穷兵黩武、与民争利。要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人民富裕起来;其次,在此基础上对人民进行教化,使人们在心中树立道德伦理观念,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此,我们引申讨论一个问题: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不同?

庄子里面有个寓言: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

踩了一个不认识的人的脚,你会马上道歉,解释说这是因为自己太不小心,不是故意的;但如果踩了兄长的脚,就会婆婆妈妈地安慰一番,而要是踩了父母的脚,则会根本不用说什么。

这个寓言很好地诠释了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不同。道家以自然为前提建立伦理关系,强调至亲之间的关系是自然亲近的,无需更多的礼数。而儒家建立了以伦理为基础的“仁”、“义”、“礼”的宗法系统,并将之推广到政治体制和施政纲要。因此,这套在道家看来“人为”的“仁义”系统也就至关重要了。

这是因为道家思想基于内在修行而建立,强调个人悟性,不需外在的评判标准;而儒家思想基于外在实践而建立,必须有公认的评判标准。踩了父亲的脚应不应该道歉呢?道家是不需要外在的评判的。因为,在儿子与父亲之间,如果大道未失,儿子对父亲有自然的孝顺,父亲对儿子有自然的慈爱,道歉与否就没那么重要;如果儿子与父亲之间大道已失,道歉又有何用?只不过是“人为”的大伪!但对于儒家,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儿子如果不能在外人面前给父亲以足够的尊重,如何彰显伦理主义精神?推而广之的国家政体,又如何彰显“君主的礼”和“臣下的忠”?

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儒家思想是基于实践而建立的,更注重形而下的操作系统;道家思想是基于悟道而建立的,更注重形而上的宇宙奥义。所以,儒家的理想国比道家的理想国现实意义更强。

踩了别人的脚,需要解释道歉

在本章解读中,如果只领悟到老子的辩证思想,那就过于表面了。

本章解读最艰难的,不是文字的理解。而是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历来都是最受称赞的,而老子偏偏用犀利的语言、洞悉一切的眼光,指出这些恰恰是“人为”二元世界的开始,也是大道的废止。这是大部分人类情感上难以接受的。

其实,老子反对的也不是“仁义”、“智慧”、“忠孝伦理体系”本身,而是构建这一系统的“人为”带来的“大伪”。这才是二元的源头!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贡访问南方的楚国,回来时又准备到晋国去,经过靠近汉水南岸的一个地方,见一老头儿正在灌溉田地。他的灌溉方法很落后:先开好一条通到井底的坡道,然后抱着一个水瓮,一步步走到井里去,取了水,再抱到田里去浇。这样一趟一趟地来回走,费力大而功效极低。

子贡对他说:“老人家,您为什么‘桔槔’(jiégāo)取水的方式呢?利用它来灌溉,一天能浇一百畦,又快又省力,您难道不知道吗?”

桔槔(jiégāo),俗称“吊杆”,它原是一种原始提水工具。春秋时代已经应用。其结构,是用一横木支着在木柱上,一端用绳和竹竿挂住水桶,另一端系重物,使两端上下运动以汲取井水。

灌园老人却回答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我师父告诉我:发明机械必然引导人处事上下功夫,处事上下功夫必然触发人的机心(心计)。一旦有了心计,人天生的纯洁无暇的心就被染污,于是心神永不安定。心神永不安定,则永远不能领会大道了。最后老人说:“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我不是不知道桔槔取水效率高,我怕失去自己纯洁无暇的心,所以羞而不为。子贡听了老人的回答,脸色大变,转头就跑,跑了三十里心情才平复下来。

可见道家反对的不是机械本身(仁义),而是机械背后的机心(人为的大伪)。

抱瓮灌园

下面我们就用19章做个总结。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人类的三种机心来源:圣智、仁义、巧利。

此三种都易产生“人为”的“大伪”,是二元的源头。若想回归大道,就需要绝而弃之。这样对人民有百利,也能让人民回归自然的孝慈,消灭盗贼。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文”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胸部刺有花纹图案。古人有在身上刻花纹的风俗习惯。

用圣智、仁义、巧利来作为文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让人的思想有所归属。归属于何处呢?

文饰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归属于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保持本性的自然状态。

绝学无忧

绝学是对前面三绝的总结,绝弃圣智、仁义、巧利三种机心,就会回归素朴的自然状态,则会少私寡欲,无挂碍、则无烦恼,也无忧虑。

正是:

万般算计皆下品,唯有真诚最自然!

现在总结一下老子送给人类的礼物。

一、宇宙奥义(接前文)

27、大道废止于“人为”二元的产生。

二、践行思想(接前文)

2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万般算计皆下品,唯有真诚最自然!

唯有真诚最自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45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