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感性与理性的历史对话
这是一个先锋的年代,也是一个独立思考的年代。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世界的东方也正在上演一场火花四溅的思想盛宴。在这之后的多年时光里,再也没出现过思想和文化如此灿烂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思想大繁荣,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唐宋时期的文化盛世,以及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思想和文化的活跃,大部分发生在两种时期,一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二是社会动荡、前路迷茫的年代。
第一种时期以唐宋为典型代表,确切地说是盛唐、中唐和北宋。盛唐自不必说,唐中期虽然发生“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但毕竟没有伤害其政治和经济的根本,因此不久便又出现了“元和中兴”。宋朝在“靖康之难”前的北宋时期,经济发达水平居于当时世界之首,同时士大夫阶层的地位也处于历朝历代的顶点。也由此,“唐宋八大家”均出自“安史之乱”后的唐中期以及北宋时期,印证了那个年代思想和文化的昌盛。
第二种时期以近代中国为典型代表。当时的中国受帝国主义压迫,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社会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国的有志青年想为国家寻找出路。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即民主和科学,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运动。
即便如此,就文化和思想的多元性来说,这两次思想大繁荣仍无法与“百家争鸣”相提并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明显要复杂得多。
首先是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是在表面处于周朝统治下的诸侯割据时期,战国时期各方诸侯争霸,无论是什么思想,于强国有益便会得到采纳,本身就是一个答案比较开放的年代。
其次是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科学技术的首次革命,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使经济得到大幅提升,因而出现了有钱有闲的士阶层,有大把时间可以潜心研究思想理论。同时,经济的繁荣加速了文化娱乐设施的完善,人际交互变得更为频繁,为思想的碰撞提供了土壤。
再次是价值观因素,先秦时代社会并未形成比较统一的价值观,“分封制”让周朝礼制的根基变得并不牢固,比如当时秦国和楚国仍被其他国家视作蛮夷。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周朝所称的“中国”只是字面意义的“中原之国”,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中国”概念。而秦始皇身后的多年中,纵使再有分裂和外侵,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中国”始终没有被动摇过,因此文化和思想得以朝着某个比较确定的方向聚焦,而不像春秋战国时期这么发散。
最后是社会因素,延续了近年的奴隶制伴随西周灭亡而一同消亡,转而进入了封建制社会,也即是东周和春秋时代的开端。巨大的社会制度变革赋予了国民相对平等的人权,平民也有机会通过读书实现阶层的跨越,为文化和思想的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
政治环境的复杂,经济技术的爆发,文化价值观的多元,以及社会制度的变迁,造就了这个思想史上独一无二的“百家争鸣”的格局。
01.科学理性的首次尝试
墨子是战国初期的天才发明家,他是完成“小孔成像”实验的全球第一人,他发现光在同一介质里沿直线传播,开启了中国最早的科技理性,形成了墨家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墨子起初曾求学于儒家,是孔子的信徒,但后来他认为儒家太多繁文缛节、华而不实,便又开始反对儒家。之后,他自立门户并抨击暴政,“兼爱”、“非攻”成为墨家思想的核心,因此获得了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的狂热追随。墨家纪律森严,信众有如孤行僧一般修炼。
当时人类已进入类机械化时代,大型攻城器械在战场上得以应用,士兵数量已不是最关键的因素,而由此带来的反而是相较过去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公元前年的夏天,楚国欲发兵攻打宋国,得知此消息后,墨子一面派三百墨家弟子救援宋国,一面则即刻入楚游说楚王息兵。
墨子走了十天终于到达楚国,但楚王志在必行,因为他已有攻城利器“云梯”,制造者便是当时与墨子齐名的工业巨匠——鲁班。但墨子称已有破解之法,且提议当场模拟攻守战阵,因此楚王庭中上演了一场九个回合的纸上谈兵,最终鲁班败阵,楚王因此放弃攻宋。
以天下为己任,且不计个人得失,是墨家秉持的精神。墨家的科技理性让他们可以跳出世俗的框架,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3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