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说什么韩鹏杰著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2/3/7 16:26:56   点击数:

序章

只要你喜欢,做学问、做官、做生意都没什么好坏差别。喜欢做学问就去做学问,喜欢做官就去做官,喜欢经商就经商,不必老怕别人嘲讽。

若是心里本来很想做官,嘴上却总说其实我不想做,这就是一种“人格分裂”了。

庄子这个人他就是不想为官,那他这样推脱也是没什么好指责的,顺应自己内心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就是表里如一。

逍遥游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按庄子的想法,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要是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了,而且肚子还是饱饱的,因为你去的地方很近。要是到百里之外,就要用一整夜的时间准备干粮。那到千里之外呢?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虫哪里懂得这些道理呢?这段议论是说大鹏的远大志向,寒蝉和小灰雀是没有办法去领悟的。所以从认识上来说,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命短的比不上命长的。

这里的关键并不在于小和大,而在于蓬间雀对大鹏的嘲笑,这是庄子最反对的。你飞你的,我飞我的,大家各安其事,这是道家的一种境界。

真正的自由,只能源于人的内心世界,叫“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所以庄子就说,能够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这样的人还依赖什么呢?大鹏有依赖,得海上起风;列子有依赖,得有小风。那人在内心里自由地翱翔,还需要什么、依赖什么呢?所以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外在的名誉和地位。

最后能达到真正逍遥的,其实是内心自由自在的翱翔。对于事业、功名等外在,他都想通过自己内心潜力无限的精神世界予以摆脱。概而言之,就是无己。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有一句话很经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思是所需很少,不贪就很幸福,由这句话还演化出成语“巢林一枝”。当然,成语“越俎代庖”也是出自这段,意思是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告诫我们不要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最好的作为是无为,最好的做事方法是无事。

庄子“无所待而逍遥”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的自由,正因为如此,他更喜欢在想象的世界里,渴望“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期待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超脱于任何束缚之外,获得“自由的飞翔”和“飞翔的自由”。按道家之意趣,无功利之心,不受任何束缚,就能够得到上述这种悠游自得的、逍遥的生活志趣,那反而是一种期待的境界。所以“逍遥游”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审美态度。

齐物论

要理解《庄子》,不能只局限在这个齐万物、齐是非的表面意思,因为齐万物表达的最核心的思想是万物平等,这是很伟大的思想智慧;而齐是非表达的思想则是宽容,强调不能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归根到底又是齐一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总是把自己的是非强加给别人,不要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不要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这是我们读庄子的《齐物论》时,理应得到的最核心的启示。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庄子的哲学和老子的哲学,有一点重要的不同,那就是庄子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32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