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8/22 13:49:15 点击数: 次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为什么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呢?因为有圣必然对着有凡,有仁必然对有不仁,有巧必然对应有拙,有智就对有不智,有义就对有不义,有利就对有不利。人的文字、语言、思维都是相对的,你说的再好,不能脱离极性对待的观念。你说个圣人最高最好,那是因凡人的低和凡夫的不好才衬托出圣人境界的最高最好。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老子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目的,在于超越文字、语言、思维的极性对待观念。你有这些极性对待观念时,那你就说的再完美无缺,仍没有脱离二相极性对待的制约,你没有认识到真空绝对的本体本性,那你是永远不能解脱的。所以,老子“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目的在于,叫人们认识到吾人思维意识的极性对待的局限性,因为思维意识没有脱离二相的根本属性。老子用“三绝”、“三弃”就彻底扫荡了一切极性对待的观念,从而进入非极性的绝对境界。最高的圣境是绝对,绝对的时候就没有一切相对的极性观念,那当然也就没有凡圣、智愚的极性对待。何况老子时代的“智”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智慧的“智”,而是聪明伶俐、机巧奸诈之智。就是智慧之智,也是不符合绝对属性的。你看,《心经》中讲“无智亦无得”,最高圣境的绝对中“智”和“得”都没有,那有什么?一无所有,“以无所得”,这才是无上的觉道、最高的圣境。老子“绝圣弃智”,这就才进入了真空绝对的一无所有。真空绝对中,只有立体真空的“自己”,只有“自己”法身遍满的慧命,哪有圣与凡?哪有智与愚?只有你“自己”,是谁说你是圣是凡?是谁说你智你愚?如果你真的证到“唯我独尊”的究竟一相,你就才知道老子讲“绝圣弃智”这是老子的大智慧,是老子证到真空绝对的见证。当你证到绝对的境界时,一相无分别,心遍十方,永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境界,永恒存在,如如不动,就了脱生死轮回的一切束缚,彻底解脱。这不就是“民利百倍”吗?《金刚经》讲的“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就是“民利百倍”。为什么不住相布施福德无量呢?因为你不住相时,心无分别,则心遍十方;心遍十方,就无障无碍,就能了脱一切极性对待的束缚,从而走向真空绝对的一相无相,这不就彻底了脱了生死轮回之苦了吗?!光只这一利,就“民利百倍”,何况还有数不清的功德利益。你看,《金刚经》上尽管给你校量功德,就说达到真空绝对、一相周遍的功德利益,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布施,也胜过恒河沙数身命的布施。现在你要明白,在绝对中“圣”也没有,“智”也没有,你就才能理解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的含义。绝了相对的圣,才是绝对的大圣,大圣无圣,无所不圣;大智无智,无所不智。无圣无智,才是大圣大智。再看庄子的一些论述,庄子在《在宥篇》中讲“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还在《胠箧篇》中讲:“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这和老子讲的道理相通。这里庄子讲的道理就是,因为失去了真空绝对的“道”,进入了二相极性的对待,所以一切极性事物运动变化的纷杂现象必然出现。因为脱离了真空绝对的一相,天下就大乱,贼盗就纷起。这里的“大盗”和“乱”,表示极性对待事物的运动变化的混乱现象,只有超越极性的对待,这一切极性对待的混乱现象就会全然无存。所以,老庄都主张“绝圣弃智”。再看“绝仁弃义”。仁与义当然对着不仁不义。所以,“绝仁弃义”才能进入非极性的绝对真空。你“绝仁弃义”了,同时也就绝了不仁不义,于是就进入“非仁义非非仁义”的绝对境界。进入了绝对的“唯我独尊”,就没相对的任何观念,只有立体真空的你“自己”时,哪有仁与不仁、义与不义之说?!一个人进入到这个境界,就会产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慈悲精神,所以就“民复孝慈”了。人人都是如对自己一样的大慈悲精神,那怎么能不孝慈呢?!所以,老子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弃相对的仁义,就是绝对之仁义,绝对的仁义是无仁无义。无仁无义,就是无所不仁,无所不义,才是大仁大义。庄子在《天运篇》讲,“夫仁义惨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在《马蹄篇》中讲,“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胠箧篇》中讲“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讲的是失去了真空绝对的大道,才有仁义的出现,这也是老子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毁道德”就是丢失了真空绝对的境界,极化成极性对待的仁义层次,在极性对待中必然“愤吾心,乱莫大焉”。如果以仁义来治理人心和社会,庄子就认为二相对待的极性观念反而成了危害。“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就说明仁义的对待法只能为对待的一方提供理由和方便,失去道德的绝对,在相对中将仁义颠倒而用,所谓“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所以,庄子也是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巧利都是相对的,有巧有利就有无巧无利和它相对,只有“绝巧弃利”才能进入非极性的真空绝对。你“绝巧弃利”了,同时也就绝了无巧无利,于是就进入了“非巧利非非巧利”的绝对境界。进入了绝对的“唯我独尊”,没有任何极性对待观念,只有绝对真空的空性大我,在此绝对境界中,哪有什么巧利和不巧利之说?!一个人进入了这种真空绝对的一相境界,就能产生无为而无不为的大巧大利,那怎么能产生极端极化的盗贼之心呢?!极性对待中所具有的任何状态和属性,那在非极性的绝对中根本不存在。所以,超越了极性的对待,一切极性对待中的障碍和困难就无复存在了。“绝巧弃利”就是要绝弃相对的巧利,才是绝对的“巧利”,绝对的巧利是无巧无利。正因为无巧无利,才无所不巧、无所不利,这才是大巧大利。庄子在《天地篇》中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庄子说的“纯白不备”,就是指真空绝对的大道丢失了,就必然进入极性相对的二相,在二相对待中,必然极化心识,产生极性观念,这个就叫“机心存于胸中”。极性观念的产生,就必有极性对待事相的出现,就是“有机事”出现,也就是贪图机巧的事情出现。有贪图机巧的事情,就必然有完成此事的机械出现,就是现代说的机械技术出现。这一系列的极性对待事物的出现,都是因为“道之所不载”而形成的。也就是说,从绝对极化为相对,相对中的一系列对待现象必然产生,于是极化心识就越加严重,要回复“纯白”的绝对一相就更不容易了。所以,在极性对待的事物中,人们看不到“道”的非极性绝对了,就是“道之所不载也”。是故,你只要“功利机巧”之心存在,必然混乱人心,不知道绝对一相之所在,自然使民心大乱。所以,庄子也是主张“绝巧弃利”。绝对的无巧无利,无所不巧、无所不利,就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佛法上就叫“无作妙力,自在成就”,这就是大巧大利了。你看,佛和大菩萨愿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不是大巧大利吗?到达了这无巧之巧的时候,就无利不利。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化、十四无畏,你看巧不巧?最巧最妙的层次是不追求利益的,根本不谈有利,因为它是绝对的一相,所以大巧大利则无巧无利。反过来说,无巧无利就是无所不巧、无所不利,老子把这个也叫“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没有相对的巧和利。“无不为”呢?就是无所不巧、无所不利。你看,大菩萨都是施不望报,他救度众生最巧最妙,当他以最巧最妙的方式(“绝巧”)来利益众生的时候,就无利益之说了。不求利益了,自然就无有盗贼之心了。贼盗之心都是为满足自私自利而有,到了绝对一相的境界,没有小我哪有自私自利?!故“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此三者”,你看“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指的是超越了极性相对的绝对境界,绝对境界就是不显现的体性本身。现在看一看,圣与智、仁与义、巧与利都是显现的相对的相用,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不显现的绝对的本体本性。相用是干什么的?显现的相用就是表达不显现的体性的。这个表达不显现的体性的就叫“文”。“文”就是外在的文饰。这里的“文”是什么意思?用相用表达体性就是“文”。用圣与智、仁与义、巧与利等的相用,来表达“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体性,这就叫文饰。但你知道,真空绝对的一相无文字相、无语言相、无思维相,你要用文字、语言、思维的相对来表达真空绝对的一相无相,那是无法表达的。正如佛陀所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无法法亦法”。没有法可说,你用有法来表达无法,你表达的那个无法还是有法,因为你一思议,就陷入极性的泥坑,所以佛陀讲若人说他讲法就是谤佛。这说明了语言思维是无法表达绝对境界的,一表达就成了“道可道,非常道”,所以老子说的“以为文不足”,就是指任何文字、语言、思维的描述,都不能准确地表达真空绝对的一相无相。老子说“故令有所属”,就是说,要让人们明白,绝对中没有文字、语言、思维等的极性,只有“见素抱朴”,才能“少私寡欲”。……“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要用显现的相用来表达体性的时候,那个文饰能不能表达?(答:不能。)“不足”,就是文字、语言不足以表达真空绝对的本体本性。你看,这个教鞭是表达什么的?(答:表达见性的。)这个教鞭就是表达见性的。何以故?无见性不现教鞭,故见教鞭就见见性。但见性不是教鞭,见性也不离教鞭,见性跟教鞭不即不离。你现在体悟一下,一个“见素抱朴”的人,就能够直下体悟体证到真空绝对的本体本性是什么,而我举起教鞭的相用来表达真空绝对的见性,能表达充分和准确吗?这就与学人的根性有关了。什么时候能知道我举起教鞭,你就见到见性朗朗现前?何况用“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样的文字表达着让你进入真空绝对,你说能不能让你直下从这三句话明心见性?也就是这三句话足不足以让你直下进入真空绝对的境界?(答:不足以。)正因为不足,所以老子说“此三者以为文不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bb/221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