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ldquo逍遥游rdquo思

发布时间:2021/3/17 8:37:16   点击数:
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503615.html

前言

中国人一提到道家,就会想到老子和庄子。两位哲人在思想上有传承关系,庄子对老子也极为尊敬,称之为“古之博大真人”,但是实际上老庄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

撇开具体的细节,从大的方面来说,老子处于春秋之世,虽然那个时候已经礼坏乐崩,但是总体来看社会还是有规矩的,所以老子的思想还存有强烈的救世之意,《道德经》实际上主要是写给诸侯王看的,只要诸侯王能推行他的道德,那么天下就会重新恢复大治。

但是庄子所处的战国已经是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野蛮时代,个体生命经常朝不保夕,庄子深深感到自己在政治上已经无可作为,所以和老子不同,他转而追求个人的心灵自由与解脱,庄子也无意于去劝说诸侯王,拿朱子的话说,他是“在僻处自说”(在幽静偏僻的乡村,庄子与自己进行着孤独的对话)。

老子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渊默谦冲,深不可测,而庄子则显得空灵洒脱,神采飞扬;老子是往下,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庄子是往上,乘飞龙,御云气,神游八极之表。老庄之书皆是我案头的必备,不过忙碌之余,我更喜欢拿起庄子来读一段,这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因为在这里包含着一幅幅自由的图画:或是在山花烂漫的丛林,一只蝴蝶正在栩栩然起舞;或是在风和日丽的原泽,一只龟正拖着他可爱的小尾巴悠然前行。

无侍之游

《庄子》一书的主旨就是实现人生的逍遥,如何实现逍遥,答曰“无待”。无待是庄子第一篇《逍遥游》里出现的最重要的思想。对于“无待”,郭象《庄子注》的注释是“所遇斯乘,又将恶乎待哉”,即指没有任何依赖,放弃一切对外在条件的依赖。

在提到“无待”的境界之前,庄子还提到两个人,宋荣子和列子,这两个人都没能做到真正的“无待”,比如列子能乘风而行,看起来很高妙,但是他实际上还依赖于一个外在条件:有风吹来。他必须等风起时才能飞起来,所以列子的快乐实际上是不稳固的、有条件的。只有彻底抛弃一切依赖,人才能返回他完整的自己,实现最高的自由与快乐,这种快乐,庄子称之为“至乐”。

我们现代人正处于庄子所说的“无待“的反面,就是高度依赖外在的物质条件,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死死的捆缚在这些条件之上,很多人认为没有这些物质条件,自己就不会快乐,总认为实现了这些条件自己才会快乐,比如能赚更多的钱自己就会快乐,能获得更高的职位自己就会快乐,能买更大的房子自己就会快乐。

实际上这在庄子看来完全是一种迷误,因为在这种等待中,在这种不断地追逐中,我们错过了最应该珍惜的当下生活。我们开始没有心情欣赏路边的风景,我们开始没时间陪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我们开始没兴致与师友进行自由而无用的聊天。

方外之游

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逍遥游是游于方之外。什么是方之外?就是超于世俗观念、世俗标准之外。庄子是以方外之眼看这个世界,原本普通的东西顿时觉得有趣起来。

比如庄子的老朋友惠施从魏王那里得到一个大葫芦种子,他种下后得到一个很大的葫芦,按照世俗的观念,惠施开始打量这个大葫芦,用来装水不行,这葫芦坚硬的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剖开来做成瓢也不行,因为太大了,根本没地方放,然后惠施就认为这大葫芦无用,要把它打碎扔掉。庄子这时候就说,你惠施太不会使用大东西了,你完全可以把它拴在腰间作为腰舟,从而自由自在地漂浮于江湖之上,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还有一次,惠施有棵大树,树干疙疙瘩瘩,树枝弯弯曲曲,用来做什么都不行,惠施就想把这棵树砍掉,庄子又出来说,你有这样的大树,干嘛要砍了呢,可以把它种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的“无何有之乡”啊,可以把它种在无边的旷野啊,然后你就可以悠然自得的在旁边散步了,或可以在下面愉快的睡大觉。

把“大葫芦”比作“腰舟”,将“大树”用作散步乘凉,庄子这种玩法用现在流行语来说就是“脑洞大开”。庄子这种脑洞大开建立在他对世俗观念的超越,普通人看待事物都是想怎么从中获取利益(比如惠施看待这个大葫芦和大树的方式),庄子则摈弃了这种方式,转而用高度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趣洋溢的世界:这里树木在自由的生长,鱼儿在快乐的漫游,庖丁解牛好似音乐舞蹈,梓庆削木见者疑为鬼神。没错,这已经是艺术了。

物初之游

在庄子《田子方》篇,庄子借老子之口说“吾游心于物之初”。游心于物之初,就是回归到万物本来的那种朴素状态。回归物之初的关键是能回归人之初。人之初是什么?是纯真、率真、混沌未凿:

南海之帝为儵(shū,同“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是一则意义深刻的寓言,“混沌”代表人的天真状态,“七窍开通”代表着有了种种分别计较,有了种种声色货利的欲望。当然,在庄子看来,心灵一旦充斥着这些东西,本然的灵明之性就死掉了。试想我们现在有多少人,常年浸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缸里,还能不变所守、保存住自己的本然灵明之性?

物之初,是一念未生,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一个地带。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这个地带,我们能不能去游?怎样去游?此刻,不妨借用禅宗的话讲,即明心见性。而人若明心见性,一下就见了本来面目,顿见真如,顿见“物之初”这个道体。无将迎,无内外,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自己的烦恼、妄想都不要释放出来。从这个角度上讲,庄子思想为后来禅宗、宋明儒修学的最高功夫埋下过伏笔,一言以蔽之,万法为一、殊途同归而已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1979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