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庄子齐物论四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
原文节选: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正文看不下去的朋友,直接看下面的内容就行了。
宇宙意象图,很好看吧
节选的前面还有一大段,不放上来了,实在是拗口艰涩,不去看了,后面这段完全可以把主旨表达出来了。
这一段与佛教禅宗,有些共通之处,皆曰不可说。既已为一,且得有言乎?夫大器不割,大方无隅,他们都看到了一,这个一,只能意会,不可言说,言语道断(这句出处是佛教的缨络经),则离道远矣,那么这个一是什么呢?用现在的话说,是至高真理,是基础法则,是一般规律,是存在之先,文中有言: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这个一就是封和常之前的状态,听上去很玄乎是吧,其实没那么玄,一就是先天的状态,用太极图来表达,就是未分阴阳时的那个圈圈,未始有封,故其变无穷尽,其变无穷尽,才会诞生这多彩的世界啊。
六合之内,就是这些了
六合之外之内一句,大家不要被吓住了,彼时的圣人,其所行所为,无论是存而不论,或者论而不议,再或者议而不辩,是因为当时的认知,达不到一个能认识这些的高度,即便是圣人(这里的圣人代指走在普通人之前的时代智者),一样超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圣人,更离不开整体智慧的积累,这里提一个成语——杞人忧天,彼时的杞人,被当成个傻子,现在看呢,这分明就是超越了时代的空想家嘛,所以大家应该集思广益,每一个独立的,认真的思维,于文明而言都是有益的,要议,要辩,异想天开没什么不好的,想都不敢想,还能成个什么呢?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这一句和道德经中的动而不屈,虚而愈出,异曲同工,上面说到的一,就是这个了,亦称为道,佛教里的自性,都可以,写到这里,突然很感慨,怎么那个时代,大神如此之多,东西方的文明集体爆发了,我们很多现在的思维习惯,文化符号,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真的是酌焉而不竭了,源远流长啊。
木星意象图,那个月亮应该是木卫一了
最后说下第一句,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很让人摸不着头脑呢,先说下前半句,秋毫怎么也没有泰山大,这是确定无疑的,庄子肯定不是这样去比的,那么我们也发散些思维,想下合理的方向,在佛教的《维摩诘所说经》中,有这样一句:毛吞大海,芥纳须弥,和庄子这句的意思是一样的,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个现象呢,是维度的跨越,如二维,包括了无数的一维,三维,包含了无数的二维,而我们的三维世界,也不过是四维空间的一个点,那么庄子也好,佛陀也好,他们知道这些么?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知道,但是这里,我这样的解释,是能说的过去的,至于他们的本意是否如此,我们姑且论而不议吧。后半句的殇子和彭祖,以寿夭为别,其实是相对而言,如果到了一这个境界,寿夭,都不存在了,西游记里万寿山五庄观的大门对联怎么说: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一和十之寿,与长生相比,寿夭只为笑谈了。
————————
就到这里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