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有儒墨之是非”,儒家提倡他的那一套,墨家也提倡自己的那一套。谁不是这样呢,关键是“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我们经常都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李四的论点出来了,张三有一万条理由证明他是错的,李四本人有一万条的人理由证明自己是对的。每个人都是“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我们就说身边的人,很多人都逃不掉一个习气,就是文饰非,自己永远是对的,哪怕错的也是对的,别人的哪怕是对的也会当成错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判断力,一个是肯定判断,一个是否定判断,但是你这个肯定判断准确吗?那个否定判断准确吗?所以我们在判断的时候还得有个前提,你是不是清醒,是不是如明镜台一般,所以“莫若以明“,在判断是非之前,我们要把自己搞清楚,搞明白。
用大学的话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明明德就是“莫若以明“。道家和儒家在这里也是相通的。
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明心见性,你没有明心见性,哪有资格判断这些是非,你不能站在最高处,站在妙高峰顶上,你怎么能明观天下而无误?
庄子对具体事物的彼此、是非、因果等关系进行了精彩的辨析。
什么叫“物无非彼”?我们的阿赖耶识就是“能变”,第一能变,就是把自己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无自无他无古无今,什么都浑然一体。
“我”的概念一出来,念头一动,有了“我“,马上就有一个非我的存在,这就是彼,就有了“物“,这个“物”就不是“我”。
我们眼睛看见的,耳朵听见的,手上感触的,都需要通过心来知。
地球知道它是地球吗?太阳知道它是太阳吗?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人赋予它的。
没有历代的圣人,没有科学家,我们现在这些声光电器的物质享受从何而来。
你想到一栋楼,自然就有这栋楼出来吗?广州的“小蛮腰“,想一下是否就可以修起来呢,都是唯心所造,这里涉及的心物关系非常微妙。
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从哪里来,一万年以前有我们现在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吗?没有,但现在有了,这些也是唯心所造,唯心所变。
心物之间的相互缘起,物物之间的相互缘起。没有主观,哪有客观,没有客观,哪有主观,这些都是相互的。
佛祖说法,还得有众生,没有婆娑世界,哪有佛法,没有众生,哪有佛祖,没有佛祖也无所谓众生,众生也不知道自己是众生。
我们的念头一动,就有彼有此,就有是有非了。
我们看自然现象,生住异变,来来去去,长江后浪推前浪,新陈代谢,都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我们回到自己的念头,来看自己的心地法门,在念头上留意这个问题,我们的念头是不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来去不休?
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都是“方生方死“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关键是我们心里面的生死,如果我们不在心里面去感受生死,却去感受眼耳鼻舌声的东西,就不太亲切,涉及我们的世界观也好,价值观也好,不管是宇宙的本体论也好,还是认识论也好,全部都要把它归到当下一念的感觉里,放在当下一念的觉照里来关照,这就是禅宗修行的方法了。
我们对人世间的判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有人觉得住在城市里空气不好,明天又有人说住城里,交通方便,设施齐全,昨天说城里老堵车很头疼,今天又说城里物质丰盛,应有尽有,我们对是非的判断老是犹豫不定,为什么?因为因缘不定,情感不定,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我想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都是“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用一句俗话来说:坏事会变成好事,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所以我们对世间的事,身边的事,千万别去下一个绝对的结论,绝对的结论不好,会把我们栓住。我们要对是非模糊一点,让因缘空间的半径大一点,自己的度量要大一点,把这个作为我们生存生活的一种方式,价值观念,才能优哉悠哉于其中,很舒服,没有那么多窝囊的事,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
大家都知道一个寓言故事,老张卖自己的予,我的矛无往不利,不管什么都能试穿,然后拿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东西都是不穿,别人就说,那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何“?这就让自己陷入一种悖论状态,尴尬状态,怎样使自己进入“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境界,这就需要把圆融无碍的“因”种下,我们在理论上、在修为上,也要使自己处在这样一种圆融自在的地带。
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们怎样“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世间的烦麻烦,人心的烦恼就在是非之中,都是“因是因非“而起的。
好的、光明的,是“因是因非“。阴暗的、麻烦的,也是“因是因非“而有,怎么样使自己高明起来,向上全提,就是不一样。
一个道人,一个圣人,一个至人,他是超越于是非判断的.具有平等性智。你必须进入平等性智,才能进入不二的境界。
当我们面对身边的人和事的时候,功利心、是非心、荣辱心、攀比心就来了。
马上就会有一个是非高下之心,障蔽之心,但是见了一条狗、一只猫,或者到森林里面去旅游,面对大自然的时候,你还有那么多是非心吗?一下就没有了,那就是一种比较清纯的世界,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东西,和我们自己一起沟通,一块融合,就没有什么是非掺合在其中了。
一般人初次见面的时候,比如你看见一位美女,你会觉得精神好,这是一个视觉的感官,这时旁边有人介绍说,这位美女发财了,开了好车,她会炒股,弄几万块钱让她帮你炒,一炒你可能就发财了,你看是非心就来了,这就不是好事。
我们平常起心动念的时候,怎样使自己保持一个清明的、干净的、纯粹的心,大家都说见道好难,能够见道吗?见道的境界是什么?见道的境界就是没有是非的一种平等性智,平等性智有了,你才能有妙观察智,如果我们的是非心起来,妙观察智就被涂上一层色彩,带了有色眼镜,就把你束缚住了,你就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当然也就不能见到别人的本来面目,所思所想就被打了折扣。
从这里看庄子的思想比佛教的中观还直接。
学修中观,一定要纳入自己的身心性命中来才行。我们的认识本身,它的这个本来面目,即是中观见,更是中关体。我们的根本智,就是中观的体,你如果还有一个“见“在你那里,就是头上安头了,而且知识化,学问化了的东西再好都会变成知见障,那也不行。
所以我们只需要保持一种清醒的、干净的心灵,最美最好也最高,“照之于天“。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判断力,都能生万法,必须时常去感觉感觉。庄子的语言,的确是妙不可言。
我们说“是“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一个“非”在里面了,我们在选择“这个”的时候,肯定放弃了那个,今天大家在这里,就不会在其他的地方。任何“是亦彼也“是分不开家的。
我们说客观的时候,也已经涵容了主观在里面,你怎么知道你所说的天之所为不是人之所为,你所说的人之所为又不是天之所为呢,要把他们完全的分开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孜孜不懈的攻难题,有没有研究过到底什么是主观?主观努力和命运的关系如何?命运到底是命定的,还是可以通过主观突破的?实际上这就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道理是一样的。
实际上先天不能离开后天,后天也不能离开先天,先天和后天是不二的,我们怎么样去感觉这个东西?命运和主观努力也是不二的,你命运里面有主观奋斗的基因,有这个潜能你才能奋斗,才能发奋,才有突破命运的这么一种动力。
这个动力先在里面,通过主观积极性或者消极性,才能展现你命运的内涵,这一切也是不二的,很多人沉迷了主观能动性和命运的迷局之中,老是超不过这个,我们学了《齐物论》就应该超越。
中国古人习惯读简章,甲骨文刻在龟壳上,牛骨头上,不能刻很多,所以就很精简,很精要。中国这么一种经济文化形态决定了在中国古代文化时期的语言形式,文字形式都很精要。
印度老是重复,就显得很繁多,当然背诵对我们来说也有益处,能使我们高明起来,庄子的语言非常精要,用佛教的话来说也是很通透的,是彻法源底的。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天地万物就是这么一回事了,你还去操那么多心干嘛呢?心生种种法生也好,心灭种种法灭也好,也就那么一回事了。
佛法的话来说就是“如是、如是“,我们经常处于这种状态,就容易安心。
知道了“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我们就应该吃颗定心丸,庄子说的这一层还没有完,他不停的这里,老是在法上翻腾出更深的东西,来让大家去感受。
说一个人好,我们可以找出一万条理由证明他好,但是说他不好的时候,也可以找一万条理由证明他不好,要说不是就会是无穷的不是,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自己的心气情绪,都有自己的嗜好,都带有情绪、情感来看问题,所以无论怎么样,你都会陷入“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么一种状态之中。
庄子说了一个寓言故事,蜗牛头上的两根触须,分别住有两个帝国,一个是触氏,一个是蛮氏,打仗的时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闹了半天,就是蜗牛角上的一个事。
所以我们要放开眼界,最好每天对着星空看宇宙,你看宇宙的时候,这两天木星非常亮,到了晚上八九点的时候猎户座升起来了,天狼是也升起来了,如果我们在没有什么尘埃,没有光污染的地方看星空,那景象非常的壮观,冬天看星空最美,秋天看星空也很美,我们如果站在天狼星上看太阳,看地球,哪里去找地球呢?
地球上这么几千年,有秦皇汉武,希特勒,还有佛祖说法,如果真正沉浸在大自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的这些是非、这些文化,这些文明,这些慷慨激昂、热血沸腾,说老实话,在宇宙洪荒之中,我们个人的这么一点利害得失、荣辱是非算什么呢?
回过头来,心量一大,自己的是非就消化了,有了这种胸怀,有了这样的境界,在是非面前才能不动心。
你想你的过去,无穷无尽的过去,前世,再前世,在哪里?不是已经归入涅槃了吗?已经入了寂灭大定。未来的无穷无尽的东西,你没有动心,也无法动心,也是入了涅槃了,你不过在现在这一念上还有点浮躁,还有点蹦跳而已,你想一想无穷无尽的过去,无穷无尽的未来,四方上下,三世古今全部都在境中,全部都在涅槃之中,你现在当下这一点不定算什么呢,你应该心安。
如果大家可以通过过去、未来,反过来感受我们当下的一念,就觉得自己还真有点犯傻,对不对?你现在心急火燎的,冤亲债主上门了,但你前两年没有冤亲债主的时候是不是心安了,再过几年这个冤亲债主时过境迁了,还是得安呢,现在股票跌了很急,再过两年说不定股票又涨了,你发财了,对不对?所以我们要在时间和空间之中去遨游,善于时空大挪移,在时空大挪移时来感觉这个定,实际上不管有何种情绪,我们这个心动都没有动,让我们烦躁的只是心里一些蹦蹦跳跳的内容。
这些蹦蹦跳跳的内容都是生灭不定,虚幻不实的。
过去你浮躁的念头多的是,过去的浮躁到哪里去了呢?如今捞都捞不起来,小孩子的时候,一些冤家对头,在幼儿园打架吵嘴,你现在想都想不起来了,即使想起来也成了美好的回忆。
过去未来,四方上下,烦恼菩提,是非荣辱,老是在“彼是“两头串。
我们应该进入平等性智。
道枢在哪里,就是我们当下的一念,离开了当下一念还有什么东西,你想过去,还是在当下一念之中想过去,你想未来还是在当下一念之中想未来,我们永远逃不出当下的这一念。
当下一念内容丰富,人类的一切文明都是从中产生出来的,不论是谁,不论干什么,都离不开当下一念,当下一念也没有什么不得了,谁少了这个呢?
当下一念动,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万法都在当下一念中出入,这个大道之行就像风箱一样,一出一入,一生一灭。
如果我们把这个机关看破了,来来去去的是什么,不来不去的是什么,实际上过去、未来,我们的精神内容都是念头在当下一念中的流动而已。
我们要关自己的念头,前面未灭之时,后念未起之时,现在是什么?过去未来的交江处,离开了这个交汇处,还有过去未来吗?当念头不生的时候,过去未来在哪里,当念头已灭的时候过去未来在哪里,我们要在这里用功,要在这里观,怎么样使自己的念头在当下一念之中让“二”不生。
有的人看破了世间法,但看不破出世间法。不受世间法忽悠,也不受出世间法所忽悠,才真正得到了道枢(道的机关)。
学佛的人都喜欢谈不二法门,我们通过庄子“彼是莫得其耦,谓之道枢“,也能感受到这个不二法门,我们要好好体会一下其中的味道,学庄子一样可以让人明心见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