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齐物论第三讲

发布时间:2020/9/26 15:59:43   点击数: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提倡健康,因为我们的身体普遍不健康。不管你怎么弄,疾病来时还是没有办法。所以眼耳鼻舌身、心肝脾肺肾,作为“臣妾“是不足以相治的。

彼此谁当领导,没有谁当领导,那就“递相为君臣“吗?今天心当董事长,明天肝当董事长,后天肺当董事长,轮流坐庄,有没有这个说法?肯定没有这个说法。

“其有真君存焉?“。不管怎么说,其中肯定有一个真宰,我们想一想,一个卵细胞受精以后就开始分裂,在十月怀胎的过程中,从一个单纯的细胞,慢慢就长出了四肢百骸,九窍六藏,心肝脾肺肾、眼耳鼻舌身,全部都复制出来了,到底这个作用是什么?

现在西方医学说这个是DNA遗传基因的作用,遗传密码的作用,那么这个基因、这个遗传密码又是谁在指挥呢?它的这个复制功能又是谁在做主呢?

从佛教来说就是我们的第八识。人死亡以后,“业力“不灭,神识离开了肉身,根据“随业受报“,该变人的变人,该变牛马的变牛马,该下地狱的下地狱,所以用破瓦法也好,什么妙法也好,你就出去了,到了和你有缘的地方去投胎。

西方认为这个主宰就是上帝,佛教说:万法皆空。那么这个真君到底是什么?既然万法皆空,主宰我们生命,主宰我们精神,乃至主宰我们命运的力量是什么呢?

我们经常说,这个菩提自性找到了,大彻大悟了,菩提自性不会增加一分,你没有找到,哪怕下地狱了,菩提自性也不会减少半分,这个是不增不减,就在我们身上。

有些修行求道的人问祖师说,哎呀,祖师,怎么办?我学了这么多年,还没有找到真君,祖师回答说:你找他干嘛,本来就在嘛。

因为每一个人都本自俱足,菩提自性本来就没有离开你半分,悟是多余的事,不悟,也没有离开你。

参也好,不参也好,真君就在我们这里,这样你就吃了一颗定心丸,很踏实了,在这种情况下,说不定某一天你的悟缘到了,就很容易开悟,就明心见性了。

作为人,生老病死是必然的。我们从娘胎里生出来,生命就处在倒计时,过一天少一天,自己的精力也是一个定量,一个恒量,也是用一分就少一分,我们都是处在一种消耗能量的过程,所以,提倡要养,善于养自己的精神,善于养自己的生命。

用道家的话来说,要养自己的精气神,不使自己的精气神在无聊之中虚耗,千万别虚耗了光阴。这个生命、这个精神最好能在道上有所作为,在道上有所领会,然后多做一些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才有光彩、价值。

如果只有一个无用的精气神,千年不化,守尸鬼一样,对社会一点贡献都没有,那也是没有用的,就像一块石头,千秋万代也是一块石头,有什么意义?

我们每天都在根尘相接之中,都在喜怒哀乐之中,都在烦恼恐惧之中,我们的工作有时也是风急火燎的,时不我待啊,工作忙,今天这里要上班,明天那里要开会。

这个要出差,那个店铺要开张,这个公司要上市,那个要到印度去朝圣,总之,各有各的忙,大家都忙。

这一切都是我们的业力所系,我们都在业力的奴役下不得自由,不得做主,有的被自己的性格所左右,有的被自己的贪欲所左右,贪嗔痴慢疑就是牵引我们生命,我们工作的发动机。

我们在功名富贵、酒色财气上,的确是“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的呀。你陷在功名富贵里面,陷在酒色财气里面,陷在自己烦恼的漩涡里面,没有自由,没有智慧,不逍遥,不自在。

庄子是大神仙,看见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觉得世人傻乎乎的,太可怜了。

动物因为生存的本能,为了一口粮食,就进入了人所设的圈套里面,而丧失了生命,很可怜。人为了自己的利欲而落入利欲的牢笼里面不得自由,也非常可怜。

很多人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从小到老,“终生役役“。

现在的小孩子多可怜,在幼儿园里就有作业,小学、中学那个负担好重,有人统计过小学生如今的书包比他的体重还要重,现在读书也很麻烦,每个学校早上8点之前一半的家长都要用小车送孩子。

现在银行体系也好,很多单位也好,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后都进不了体制内,都是合同工,合同工比起体制内来就差很远了,但招聘的时候还是门庭若市,一个银行招10位合同工就有人来报名。

研究生、博士生招聘上岗了也要端茶、提水、做卫生、跑业务。

打工的辛苦,当老板的辛不辛苦呢,当老板的更辛苦,现在竞争这么激烈,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灾难,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弄得很多人无所适从。

当官的呢,一样麻烦,双规的不少,降级的不少,受警告的也不少。

所以大家都没有安全感,都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干事,的确是“终身役没而不见其成功。”

谁成功了,有没有成功的不好说,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知道成功的有哪些人呢?要说事业成功,秦始皇也算成功,孔夫子算成功,释迦摩尼佛也是成功的,其他虚幻的功名富贵,用庄子的话来说,都是有成有毁的,未必成功。

到了最后,我们的归宿在哪里?亿万富翁的归宿在哪里?当官的归宿在哪里?

学佛的人知道自己的归宿在极乐世界,他们都打了皈依,都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们找到了皈依处,但是找到了皈依处,是否就真的有了皈依处,是否就可以真正的归到那个位置上呢?真正的归是在果位上归,如果是在因位上,那就还差得远。

当然也有人可以长生久视,还有的人是永垂不朽。但是身体不死可不可能呢,不可能。

有个老太太在80年代就等死他,住在一个十几平方的小屋子里面。一直过了20年才去世,活了90多岁,像这样的人活在那里能“谓之不死,奚益“。这样的人活着有什么用,的确没有用,乌龟可以活千年、活万年,你说有没有用,也没有用。

人之所以为人,用儒家的话来说应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在道家学说里面就是讲“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让我们在道上有所成就,要悟道、要正道,如果我们在社会上忙忙碌碌,“终身役役““苶然疲役“,哪怕你不死又有什么益处呢?没有什么好处。

我们的身体,度过了青年时期以后就开始衰退,不管是男是女,生命的高峰期,就在22岁到25岁,25岁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自己的机能一步步向下,有时候我们自己对着镜子看也蛮不舒服,脸上这么多斑,一塌糊涂,有的朋友还弄药水去斑,好不容易脸上少了一点斑,脖子上又有了,身上又有了人,到老年肯定是有这些斑痕,这是免不了的。人不仅仅是身体要衰老,身体的功能要衰老,心一样要衰老。

有些年轻人知识也不够,经验也不足,智慧也不够,看到有些五六十岁的人经验丰富、知识丰富,就很羡慕。那些60多岁的人又想恢复到20岁的时候。

有的人得了重病,中风偏瘫了躺在床上,除了眼珠子能转,心里明白外,全身都瘫了,那种痛苦真是一言难尽,什么西医、中医,巫医都去试了,也没有办法。

而南怀瑾先生的弟子杨光岱老师就不一样,他得了肝癌,但神态依然内敛平和,没有半点痛苦和慌乱之气,非常的坦然,两相对照,修行的高下立马可判。

老和尚也好,祖师爷也好,高僧大德也好,他们都会生病,并不是说大修行的人就不会生病。

只是他们在面对生死的时候心态不一样,年纪的差别不影响他们做出的贡献和伟大。

人生就是这么茫然无知,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这么茫然无知,难道仅仅是我茫然无知吗?庄子在这里面还是很谦虚的,他没有说自己是个道人,自己是个神仙

难道是我一个人犯愚痴吗?我一个人茫然无知吗?有没有人能够在其中觉悟的呢?庄子在这里说的非常的深刻,任何人都逃不脱这个金刚圈。

我们学习《庄子》,就要像佛说的一样,一定要发大的菩提心,一定要有出离心,一定要有道心。

通过上面这一段,我们就应该明确道心应该建立在什么之上,什么是道心,如果对人生、对生命,对精神没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学佛也好学道也好,就不可能入门。

庄子在《齐物论》里面的语言一层层推进,就像波涛一样不断的起伏,他不断的提问,不断的解答,有的也不解答,留给大家去参,庄子的书,如果单纯当成学术文章来读,那就学术化了,如果把它当成道家的一个根本的经典来读,那它就是道家的根本经典,对我们的修心养性的作用就会非常的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1861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