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爱智人生用庄子的思想看教育救救孩子

发布时间:2020/8/11 12:17:08   点击数:
年,有一部很火的韩剧《天空之城》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天空之城(SKYCastl)为一座韩国顶端0.1%上流所居住的城堡,那里居住着一群“精英人士”,他们可以为了把自己的子女送入韩国的顶尖大学,倾尽一切。剧名中的英文字母S.K.Y在韩国分别代表三所最高学府: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这个小区的名字从一开始就隐喻了对于高等教育的追求。在他们的孩子还在初中的时候,天空之城的父母,就自发组织了读书会,家长和孩子都必须写读后感,读的书全是《君主论》、《理想国》、《群众心理学》这样晦涩难懂的书籍。那里的孩子,考试考得不好(这里的不好,仅仅是指没有考第一名),就会被妈妈责骂“你没有吃饭的资格,你怎么不去死”......就算道德品质有问题,但是学习好,也被家长成为“出色懂事的孩子”。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登上“金字塔尖”。或者让孩子帮助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和梦想。剧中多个孩子的自杀将剧情不断推向高潮,引起了韩国媒体热议,也让中国网友进行了广泛讨论。有专家表示,韩国自杀率高的部分原因在于,人们认为必须要跨越那些不可能跨过的成功和荣誉的标杆,“韩国人总想向别人展现自己最完美的形象”。在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从孩子幼儿园就开始的名利场和鄙视链,绑架了多少家长,坑苦了多少孩子。最近在朋友圈广泛转发的“顺义妈妈”和“海淀家长”也是如此。《天空之城》中,那些孩子成绩都很优秀,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感谢自己的父母,感谢自己的出身,而是都将父母视为仇人,将自己居住的高档小区视为白痴小区,自己所处的环境视为人间地狱。一心为孩子择校、请名师的家长却不知道,孩子的内心已经开始扭曲,甚至想要以自己的成离开对父母进行“复仇”。多可悲,我们常说父母是伟大的,他们愿意放弃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未来、全心全意只为了孩子,可如此“伟大”,又为何没能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呢?中国人民大学林光华老师在新书《放下心中的尺子》中提出,教育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将孩子从各种教育危机中拯救出来。

以下内容来自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林光华著

《应帝王》的最后,也是《庄子》内七篇的最后,庄子讲了一个浑沌的故事,像是一个概括和总结。浑沌是个被意外凿死的天才。浑沌本来是指宇宙,庄子却让它站立起来,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幽默而沉重。这个故事说: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南海的帝王叫儵,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儵和忽常到浑沌这里相会,浑沌待他们很好。儵和忽商量报答浑沌的美意,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饮食、呼吸,唯独他没有,我们试着替他凿开。”一天凿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上帝造人用了七天,我们的浑沌被凿死也用了七天。浑沌,即混沌,本指宇宙最初的状态,即《老子》第二十五章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庄子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浑沌”,来比喻没有分化、没有分别的状态。儵、忽出于好意,把它凿开,参考的标准就是别人的尺子,别人都有七窍,有认识能力,浑沌没有,所以给凿出来了,然后浑沌死了。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孩子硬撑着背起应试教育沉重的书包,硬撑着一步步去满足家长的虚荣心”我认为,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说,浑沌代表的是孩子的天性,不应该很早地让孩子知识化,学太多的东西,浑沌是天赋的智慧,是最有生命力的元气。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太多的兴趣班、补习班,让孩子提前开发,其实就像催生出来的花一样,它谢得也快。孩子的天性、元气早早地就没了,就更容易出现之后的厌学、疲劳、抑郁甚至自杀等校园现象。就像小时候学的《伤仲永》的故事,仲永本来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父母带着他到处炫耀,最后成庸才了。那些赢在了起跑线上的孩子,为什么很多输在了终点,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不只是中国教育的问题。据报道,年底到年初,纽约大学就有5名学生自杀。孩子硬撑着背起应试教育沉重的书包,硬撑着一步步去满足家长的虚荣心,硬撑着去上没有兴趣的兴趣班,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脑子像浑沌一样正在被凿。

鲁迅曾在《狂人日记》中呼唤“救救孩子”,是要将孩子从传统异化的礼教中救出来。年,五四运动一百年,在《庄子》的启发下,我觉得需要再呼吁一次“救救孩子”。学习本来是件快乐的事,却成了孩子与父母最沉重的负担;教育本来是教人知识、育人灵魂的事业,却成了流水作业线一样的大工厂生产,并且在校外有太多的商业教育机构大发横财。为什么孩子需要在校外学那么多东西?这是这几年最为惊人也最为荒唐的现象。原因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的教育要往何处去。国学教育这几年被重视,但国学教育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清理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东西,我们教给孩子的不能是不加去取的汉代以后异化了的儒家,否则培养出的是奴性,就等于历史又倒退了几千年。

“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道家的灵魂是自然,道家对保护孩子的天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前几日与研究教育二十多年的高僧明影法师聊天,他说:“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认为从道家的角度看,以下几件事亟待解决,以应对危险:

第一,把孩子从起跑线上拯救出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是一句商业营销口号,是拿出锤子凿孩子们的天性时发明的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因为这背后有巨大的商业利益,让家长恐慌、焦虑,然后让孩子在无休止的兴趣班与补习班中失去天性。家长懒得教孩子,机构营销得好,学校摆脱过重的教育责任,孩子往兴趣班和补习班的教室一送,三方面的心都妥了。本来,这些兴趣与低年级的知识,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自己都能教的。终究有一天,发现孩子不爱说话了,不机灵了,不健康了,死气沉沉了,抑郁症了,便是庄子说的:“其成也,毁也”。

“要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给他一个手机就行了”

第二,把孩子从手机中拯救出来。西方很多哲学家,比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等,20世纪就开始反思技术,反对技术的滥用,非常忧虑未来,结果他们没能看到的今天真的成了值得他们忧虑的那个未来。要成就一个孩子很难,但要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给他一个手机就行了。手机带来的是感性的刺激,就是儵与忽所看到的,感官能得到极大满足的东西,它太神奇了,也太可怕了,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与物相刃相靡”,绝对想不到在今天就是指手机,每天与手机厮杀。大人都很难抵制自己被手机控制,何况孩子?手机的诱惑力不仅在于感官的直接刺激,还在于它是不需要智商的“小成本回报”,只要手指轻轻一点,就能看到大量好玩的东西,这是连几个月大的婴儿都会做的事。人受到各种声色的刺激会有快感,因此欲罢不能,这就是人很难放下手机的原因。大人还需要用手机处理问题,孩子则是贪恋娱乐的东西。一位寺庙的法师讲过,说一个老和尚连续打了两天两夜的游戏,结果死掉了。他说更何况孩子,修行这么高的人都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学习的乐趣、知识的乐趣、运动的乐趣、交往的乐趣、思想的乐趣、美的乐趣,大概统统都要让位给触摸手机屏幕的乐趣了。

解决的方式只有一个,家长以身作则,少使用手机,建立家庭手机伦理,譬如吃饭的时候、交谈的时候、监督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出去游玩的时候、坐车的时候等等,一律不要使用手机,尽量当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再使用手机。家长如果都不能自律,孩子也就成为身心疲惫、缺乏创造力的低头族中的一员了。

第三,把孩子从压抑中拯救出来。听家长话,听老师话,我们的“听话”教育,让孩子不敢违规,孩子从一次次的“不能、不要、不可以”中感受着压抑。很多孩子多动症,或者喜欢大叫,课堂上喜欢走动,在人群面前过于表现自己,等等,其实都是压抑的宣泄。孩子的创造力恰恰是从调皮、违规、反叛中来的。

第四,把孩子从虚荣中拯救出来。各种竞争,各种评比,背后有太多家长用力的地方。现代教育很多时候不是在考学生,而是在考家长。加上自媒体时代,孩子的一点点成绩会被夸大,就像照相技术太发达了,孩子们被拍得那么美,那么帅,他们以为自己真的是那样的。名头越多,虚荣心越强,家长、老师共同用力下,他们才获得的奖项,却认为是凭自己的实力获得的,家长自欺欺人,孩子懵懂无知,当有一天孩子从良好的自我感觉与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自我期待中摔下来时,就很难爬起来了。

“爱暴力”:家长因为生命的意义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而不断对孩子进行“情感勒索”

第五,把孩子从“爱暴力”中拯救出来。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上课时对女生说:“中国未来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了,因为你们是教育孩子的主力,你们把对孩子的爱减少一半,下一代就有希望了。”前半句道出了中国母亲主导教育的模式,在国外我经常看到爸爸独自骑着车子,车子后面系着一个婴儿车,带孩子到处转。在中国,游乐场、学校等,你看到更多的是妈妈。《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为什么一直很火,因为确实在中国的教育中,爸爸们不知道去哪儿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在目前仍然以独生子女为城市主要家庭形式的状况下,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6个人的爱都倾注到一个孩子身上,看似一种爱,其实爱多了,就是一种暴力。这几年教育界讨论“爱暴力”的问题渐渐增多,“爱暴力”不仅带来了“妈宝”“巨婴”这样不能独立的人格,而且会成为他们一生中选择困难症与违意负疚感的罪魁祸首,一个时时刻刻被指导着长大的孩子,是不可能做出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的,而一旦他们在专业、情感、家庭、出国等方面的选择违背了家长的意志,他们就会有深深的负疚感,因为他们接受的爱太多了。家长因为生命的意义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而不断对孩子进行“情感勒索”,让孩子一生都活在父母的情感与情绪的压力中。

放下心中的尺子

——《庄子》哲学50讲

作者:林光华

ISBN:-7---6

定价:48.00

出版日期:-08-0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不要活在“框架”里!“放下心中的尺子!”——触动万千人心底的呼唤。

“六十分的人设也很棒!”以庄子的逍遥、自由和洒脱去面对人生吧!

庄子在思维上很通透,在情感上很洒脱,在生活中很有趣,他解构了世间所有的尺子,生成了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庄子思想具有极强的自省与批判精神,以语言、卮言、重言的独特写法,生成了一种最不容易被概念化与意识形态化的活泼文本。《庄子》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很多扇门,道术,生死,天人,美丑,善恶,真假,梦醒,……每一扇门都是通向自由的方便法门。《放下心中的尺子》一书,立足学术,面对现实,针对工业化与信息化时代的焦虑、困顿、颓丧等实际生活处境与心灵生态,系统讲解了《庄子》内七篇,引领我们通过自省与批判,解除外在的尺子;通过修身与功夫,解除内在的尺子,身心合一,万物一体,合乎大道而能游刃有余。

附:

作者简介

林光华,年生,江苏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硕士、汉语言文学学士。研究道家哲学、魏晋玄学,热爱文学写作。曾赴中国香港、台湾以及德国等地学习,美国乔治城大学访问学者。已出版专著《老子之道及其当代诠释》《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研究》,教材《老子解读》《庄子解读》,文集《假如人生没有回忆》。在《哲学与文化》《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年《庄子》视频课上线,年《道解红楼梦》视频课上线。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现代心灵生态的探索。

本书目录

摘要1第一篇《逍遥游》第一讲逍遥游,怎么游第二讲大鹏孤独吗第三讲对不理解的理解第四讲别人的点赞没那么重要第五讲中国式超人第六讲与宇宙取得联系第七讲加法求知,减法修心第八讲无用真有用第九讲放下手机,立地成佛第二篇《齐物论》第十讲我们不一样第十一讲吾丧我的存在感第十二讲焦虑,你躲过了吗第十三讲辩论怎么了第十四讲诗意和远方在哪里第十五讲阴阳的新平衡第十六讲六十分的人设也很棒第十七讲朝三暮四的猴子第十八讲成功的失败第十九讲放下心中的尺子第二十讲最伟大的造梦师第二十一讲庄周梦蝶的回响第三篇《养生主》第二十二讲打通心灵的任督二脉第二十三讲人性何来善恶第二十四讲庖丁解牛用的是什么刀第二十五讲安命是一种逍遥吗第二十六讲自由是最大的笼子第四篇《人间世》第二十七讲人在世间的两大枷锁第二十八讲我拿什么拯救你第二十九讲善行得到恶果怎么办第三十讲如何让气柔下来第三十一讲为什么晚上要吃块冰第三十二讲如何与恶人相处第三十三讲再说无用之用第三十四讲狂人的肺腑之言第五篇《德充符》第三十五讲以不变应万变第三十六讲走出颜值时代第三十七讲比脚更尊贵的东西第三十八讲命运中的八件事第三十九讲什么是真的健忘第四十讲道是无情却有情第六篇《大宗师》第四十一讲吾爱真理,吾更爱真人第四十二讲无梦的睡眠第四十三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第四十四讲说不清,道不明第四十五讲化为弹弓去打鸟第四十六讲为什么要反礼俗第四十七讲坐忘究竟忘什么第七篇《应帝王》第四十八讲最好的管理是自律第四十九讲像伺候人一样伺候猪第五十讲浑沌的天性凿不得后记

预售链接

当当

京东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1814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