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国学新论老子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在后世流传甚广,然而对其的曲解也是颇多。有人认为,此句就是老子在强调天地是没有感情的,把一切当成猪和狗来看待。也有人认为,这句话就是在强调天地从来不是什么仁慈的,把万物当成猪狗。甚至还有人对这就话加以阐释,衍生出了“天地不仁,又何必替天行道”的观点。其实这些观点虽有一点合理成分,但其并未抓出这句话的实质内涵,因而都有失偏颇。要想真正弄通这句话,就得从老子本人和他的的这部《道德经》说起。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春秋时期人,相传孔子曾师从老子,因而可以看作孔子之师。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被道教奉为始祖,又被称为“太上老君”。老子是先秦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崇尚无为而治,主张行不言之教,他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太极、阴阳等哲学观点,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而且在今天仍然深刻的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可以说老子为中国人行为的塑造和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而他学说的继承者庄子也进一步发扬了这种“贵无”的观点,可以说,正是老庄的努力,使道家的观点成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老子在《道德经》里所提出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本身含义正是道家观点的体现,所反映的也正是一种众生平等观。所谓“天地不仁”其实讲的正是天地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天、地在《周易》中也就是乾、坤,而乾坤两卦,在《周易》中如同父母一般,衍生出其余众多卦象,故而这里的天地也就是孕育万物的“自然”。这个“自然”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可能不太一样,他所包含的内涵更广,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在老子看来,“自然”是道的法则,是一切效法的对象。而“天地不仁”其实也就是说天地运行有其规律,她对一切都是平等的看待,既不会永远对什么特别的好,也不会永远对什么特别的坏。所以,有高潮就有低谷,当到了低谷的时候就不会再坏了,所以自然也就会好起来。
把握了老子《道德经》里这句话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对我们有很多帮助。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经历了春的盛开,夏的绽放,秋的收获,以及冬的归藏之后,便可知浮生亦是如此。没有谁的人生会永远的一帆风顺,经历一些坎坷波折也是人生常态,在我们在苦了心志,劳了筋骨,饿了体肤之后,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我们脸上时,那种温暖与满足是普通人所不能感受到的。所以,当我们遇到艰难困苦之时,就更应该咬牙再坚持一下,要相信,低谷之后,便是盛大的绽放。
总而言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所反映出来的众生平等观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领悟。既然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上,若能脱去尘俗,不为功名富贵所累,便可寻得人间真正的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