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关于死亡哲学家们这么说
人生哲学探讨的是人活着的目的、意义与价值,但所有的落脚点并不只着着重落在生的维度,而是在兼顾生的同时更加重视和探讨死亡。
生与死是公认的哲学第一话题。20世纪法国大哲学家加缪有句名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
判断人生值不值得,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而如何看待死亡,就决定了人活着时该做什么。
因此,如何让短暂的人生富有意义,让死亡的时候更清醒、更有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史上的头等大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讨死亡比生存更有价值,毕竟任何关于人的问题,被一层层剥离后,其内核一定是死亡。比如我们每天所做的几乎所有事情,包含吃喝拉撒睡工作社交其最终指向都是规避死亡。所以关于死亡的探讨就变得至关重要。
从古希腊到当下,哲学家们对死亡这个绝对超验的问题贡献了大量的回答,他们用笔尖把人类无处安放的关于灵魂以及对死亡的恐惧一并连根挑起,挂在了形而上的峭壁上。
特别是古希腊哲学家对死亡的重视程度甚至一度严肃到认为学习哲学就是预习死亡,学习哲学就是「为死亡做准备」。
譬如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转述苏格拉底对死的理解时,用到了这样的形容,他说在苏格拉底看来:“一个真正把一生贡献给哲学的人在临死前感到欢乐是很自然的,他会充满自信地认为当今生结束以后,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能发现最伟大的幸福。”
他还说:“真正的哲学家是半死的人”,是一只脚踏进棺材里的人”。哲学家的任务就是使灵魂摆脱身体的束缚,只有摆脱身体的灵魂才是纯粹的。
如果一个人因为死亡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惧,那就足以证明他不是智慧的热爱者,而是身体的热爱者。
实际上,我假定他们还热爱财富和名誉,爱其中之一,或两者都爱。”真正的智者智慧是建立在灵魂之上的,至于死亡,无非只是灵魂的最终解放。
伊壁鸠鲁对于死亡的理解是:「死与我们无关,因为当身体分解成其构成元素时,它就没有感觉,而对其没有感觉的东西与我们无关。」他还强调:「我们活着时,死尚未来临;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因而死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
马克思则认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因为什么而“去见上帝”,完全是无关紧要的,死亡本身已预先包含在生命里面,因此对死亡的形态也应像对生命的形象那样在其特殊性中加以考察……英雄之死与太阳落山相似,而和青蛙因胀破肚脐致死不同……
斯宾诺莎认为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自由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
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对死亡的担忧是无意义的,你为什么担心最后一天?它并不比其它的每一天更促成你的死亡。劳累不是最后一步走出来的只是在最后一步表现出来了。所以人每天都在走向死亡,只是直到最后一天才走到了。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与海德格尔和柏拉图等西方哲学家突出地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己性不同,中国哲学家比较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孟子,就曾先后提出过“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等著名的死亡哲学命题。
与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求仁”,即”杀身成仁”不同,孟子强调“舍生取义”。
孟子并不轻生,他在《尽心章句.上》中曾强调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在《离娄章句下》中更进一步强调说:“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以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便有失“大勇”。
在他看来,人之欲求生,-如口之欲求美味、目之欲求美色、耳之欲求好听的声音、鼻子欲求芳香的气味、四肢欲求舒适安逸的环境一样,都是人之本性之所好,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在人的欲求对象中,究竟有无高于“生”的东西。孟子认为,义就是高于“生"的东西,是比生更值得欲求的东西。
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他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死亡哲学命题,宣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出自《告子上》)
把“义”提升到了生死抉择至上标准和唯一准绳的高度。
儒家学派还认为人生必死但道德之光将永存。因此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之说。
崇高的道德理想主义弥漫心中,儒家君子可以宁静地面对死亡,这正是王阳明的临终遗言“我心光明,夫复何言”的境界。
与儒家追求仁义道义不同,道家学派对待命运的态度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简单点说就是潇洒豁达点,人生来了就来了,走了就走了。
同时庄子还认为,从齐物的理论上来看,生与死相同,因此贪生怕死或者是为名为利而死毫无意义。人生本来如牢笼如倒悬,死亡犹如甩掉身上的“附赘悬疣”一样,是一种解脱。
因此,庄子的老婆去世他并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他认为面对死亡的大智慧应该是“死生,命也”。
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则认为“灵魂不灭”。佛教对生命的价值持否定态度,认为人生皆苦,因此生命并不可贵;而“灵魂不灭”的思想,又让死亡并不可怕。
死亡不过是在不同的肉体之间空间之内转换与轮回而已。即今生之苦是你前世没有做好事的业报;而今生作恶又将为你来世受苦种下种子。
因此,人世间的一切苦难都无意义,人世间的一切苦难都无所谓,反正人的灵魂不死,死亡于人而言,不过是换一个生存环境而已。换完生存环境,业力依旧伴随其中。
总而言之,中国的死亡哲学思想,包括宗教文化确实具有区别于西方死亡哲学思想的一些表征,但是,无论如何,它们作为人类死亡哲学思想的一种形态,也都关涉到了死亡哲学思想的一般内容,因而也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或者可以相互融通的地方。
更多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4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