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第十册庄子选第4课濠梁观鱼
《庄子(选)》——濠梁观鱼
经典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秋水》)
大意: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鲦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呀!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吧。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解读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来多少文人豪客、贤者良臣为山水所倾倒。王羲之《兰亭序》里描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曲水流觞,游目骋怀,叹道“信可乐也”;西晋大诗人左思说“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欧阳修《醉翁亭记》说:“醉翁之意不在于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于心寓之于酒”。
古人对于山水之乐有着与生命意识相结合的深刻体验,故而宗白华先生曾称叹六朝人向内发现了自己的心灵,向外发现了大自然之美。大自然之美需要我们用内心世界的触角去感受,只有摆脱了人世间的种种束缚,才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之美。《濠梁观鱼》所说的正是这样的道理。这篇课文选自《秋水》,文中庄子与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在濠水的桥上看鱼。庄子称赞鱼的快乐,而以名家思想著称的惠施却不能同意,认为事物之间的快乐是不可传递的,庄子无法知晓鱼的快乐。由此,两人之间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论。其结果,庄子下断言,说服惠施。争论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濠梁观鱼这个成语,今天成为形容人们在山水中怡然自得的一个常用语。在与惠施的争论中,孩子可以了解到,真正的逍遥实是心灵的舒展,是用心去体验万物的感受。本文学习重点是让孩子了解濠梁观鱼的故事,知道惠施与庄子的深厚友谊,体会到大自然的怡人性情。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
在《庄子》的书中,“逍遥”一词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是它都作动词和形容词用,也就是说它本身不是一个哲学术语,而是一种行为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不能仅在“逍遥”两字的概念上求解,而应在追求逍遥的工夫上体验实践。二是它都和“无为”、“无事”相连。这显示了“逍遥”的工夫关键在“无为”,是在心性上有很深的修养工夫。
如此一来,它提供了一线契机──人能通过心性的修养工夫,体解“无为”的人生智慧,以达生命的逍遥游。体人间道中“道”,在人间道中磨炼、修养、体悟,体解无己、无为、无待的生命逍遥游哲学。
《庄子》的“逍遥”有“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的无为境界。憨山大师在注解《庄子》内篇时,便将“逍遥”视为道家的解脱境,甚至与佛教的境界类比:
逍遥者,广大自在之意。即如佛经无碍解脱,佛以断尽烦恼为解脱,庄子以超脱形骸、泯绝知巧,不以生人一身功名为累为解脱。……不得如此逍遥者,只被一个我字拘碍,故凡有所作,只为自己一身上求功求名。自古及今,举世之人,无不被此三件事,苦了一生,何曾有一息之快活哉!独有大圣人,忘了此三件事,故得无穷广大自在逍遥快活。
“逍遥游”作为一种绝对的自由,乃是主观与客观无任何分别对立的自由自在的存在,它超越一般的思维认识过程,而是当下直透万物根源“道”的直觉体悟以及一连串的修养工夫所致。这是一种理性的直觉,而且与物同体,甚至与造化同游的精神心灵的绝对自由。
庄子之“游”是一种“游心”,且是“游心于道”。“游心”是心灵冥合于道,而彰显出来的解脱与自在,不被外物所役所限,可以超然于物的世界中,以自由的形式,延展心灵的视野,这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可说是一种超越的精神境界。
庄子对于生命无限自由、洒脱自在、人生逍遥游之祈向,是一个“至乐”、“至美”之境。人在游于无穷,遣去物累情执,人世中不起分别造作,故能意静而心恬,而灵台心不因外物而纷纭扰荡,是以冲和内保,故愉悦柔美之情亦自然而生。那“通于万物”“与物为春”的和谐,正是浑化物我、主客的心灵转化。因内心的安定与谐和,而体会那份回归后的宁静,是一种自然的和谐与美感。
庄子的“逍遥游”,是一场与“道”相会的生命体悟之旅。在勘破现象界、物界之种种限制,返回自家生命的真实,走向大化流行的道——生命有了转化、升华的无限可能,同时也将开显存在的意义及深度,超越生命的有限格局,体现逍遥自在的人生旨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