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铁塔文韵浅谈庄子的言意关系论
摘要:庄子在继承了老子反对言词辩说,以“无”为本来论述“道”的主张,在之后著述《庄子》时除了论述最高哲学范畴“道”外,还深刻的触及了这种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问题。即“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以此为出发点衍生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两大辩题。文章以这两大辩题为主要内容,从庄子的著作出发,来揭示这两大关系的具体体现以及产生原因和影响。
关键字:庄子;言意关系;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影响和意义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几个阶段的作品中,最具文学色彩的作品要数《庄子》了,鲁迅就曾评庄子的文学成就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而庄子的文章除了高超的文学艺术性外,文章中的一些论述观点对文艺发展史,文学批评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影响比较深远的是他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说,为后人研究继承和发展。庄子力图把“道”的模式呈现给人看,但是语言又无法表述出“道”的模糊性和神秘性。然而“道”作为精神实体又必需被人们认识和把握,因此,庄子广泛论述了“言”与“道”的辩证关系。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点,认为最高的言论境界是“不言之言”。他在《寓言》篇中极致的表现出这种观点:“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不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在论述“言”方面,虽然有诡辩论的色彩,却深刻地体现出他对“无言”的重视。唯有如此,审美的主体才能从宏观角度去领悟,体验“道”的本质。而这种观点落实在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老庄在《周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由于意境的难以表述,从而至语言在表示时的局限于无力。在言、意层次上,庄子以其“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的理论,想要去跨越这种言与意之间的间隔。强调在用语言表达的同时,又能陈缚具体语言的表述。从而过度到得意而忘言的境界。而这个关于“言”和“意”关系的辩说,从《周易》开始,历经老庄,终于在魏晋时期形成了一场影响久远的“言意之辩”,成为中国美学的一个议题。而《庄子》作为这方面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对于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表现的更加的深刻与明晰。
言不尽意
《天道》篇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而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在这里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圣人的意思是没有办法用语言阐述出来,即一定程度上,所用的语言文字所写的用以表述圣人之意之书并不能很好的表述出圣人的意思。所之谓言有形,而意无形,用有形的东西去表述无形的总是会有一定的差距。也慢慢有了我们所谓去体味言外之意一说。对于言语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言外之意的这种状况,我们称之为“言不尽意”,这也构成了庄子言意关系论命题的基础。同时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对此观点产生共鸣。而这种言不尽意的现象是由于语言和思维关系造成的,即语言是用来表达思维的工具,但不是只有这一个工具。有些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性便使我们言不尽意。而“言内之意”则是人们发现了并且总结了这一存在后,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作用这一规律造成的,是我们言语交际过程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另一方面“言不尽意”也说明“言”与“意”之间的是存在差距性的。《秋水》篇曰:“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可以用言语表达的,只能粗略的记述,即可言论者为“粗”。去探究有意识事物的内容和品味,可意致者为“精”,而两者的结合是为了最终达到“道”的至高境界,然而,“道”是言意和意志均难以认识的。要从言外和意志之外才能体会到“道”的那种恍惚,朦胧的形象性。从而可以得出言→意→道。而这另一方面也道出了文艺创作中,由言而意到道我们一般创作的进程。同时在形而上的经验领域,“得意忘言”更是庄子的伟大创造。
得意忘言
“得意忘言”是“言不尽意”更上一层的境界,可以说是庄子关于言意关系最彻底最终极的说法。《庄子?外物》中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以荃蹄喻言说,以鱼兔喻道。从而来强调最后的得意而忘言。强调语言只不过是用来象征和描写的一种手段。根本所指是掌握具备使用这种符号后,但是最后“得意”忘却“言”,强调一种“至”的境界。在言和意的矛盾中,“意”是主体,“言”依存于“意”的表述,也就是“言”统一于“意”。表现在实际的创作中,要想表达出真正的思想情谊,必须越过具体语言的陈缚。而只有读者和听者真正掌握了作者的“意”后,而不是执着于“言”的具体使用,这样才真正的发挥和体现了“言”的作用。所以呢,庄子所提倡的“忘言”,不是忘记,舍弃表达,而是超越表达。立于“意”的大理想境界。质言之,“得意”与“忘言”是个体审美体验中两个规定。而庄子有了“得意忘言”的文艺主张,然后把它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预言为广。”这就是他不懈的追求和目标,以达到“言”与“道“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言意关系论”的影响和意义
“言意关系论”的影响表现在四方面。首先是庄子提倡在文艺创作中所阐述的审美客体应该符合“得意”“忘言”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广。换言之这是一种境界,意象。陆机最先把关系论引用到文学领域,提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后来唐代唐皎等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的“得意忘形”观点的影响。这样说来,不是陶渊明忘记了言,而是“此中有真意”是无法用言语来言说的。除此之外庄子的“得意忘言”还得到玄学的支持,形成玄学家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其次是在语言的继承上,因为“得意”而“忘言”,用比较“模糊”的语言,营造自然朴素的风格,另外呢,庄子还善于用寓言的文题来记叙文章,篇幅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本韵味。即少“言”表深“意”,写作手法上善用想象与虚构,达到虚与实的统一。创造虚幻的境相,真理闪耀于其中,从而达到“得意”而“忘言”。其次,也给美学领域造成了深远影响,。庄子的文章虽然“汪洋恣肆”,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无言”带来的留白式的自我想象,所带来的暗示性,以及启发人深思的的空白之美,给中国传统的美学带来重要的启示,中国古典艺术重留白寄予想象,重悠远意境的塑造,注重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回味,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第四点是象征性。这其实是庄子的“意”的表达通过寓言这种载体的深化。在一种超现实的氛围中表述“意”。“意”的表达依托于“言”,“言”的主要表述在象征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性。
庄子言意关系论的阐述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内容上虽然没有割裂“言”与“意”的关系,把“言”作为突出“意”的一部分,但是却为了凸显“意”的神秘化,而过低的贬低了文字的价值,这是其对于言意关系论的片面性所在。但是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给中国的文论重“文字”又重“性情”奠定了基础。总之,庄子的文学艺术和文论思想都是我们文学史的一股巨流。庄子在文论“言”与“意”的关系上,表述了语言对于表达意境的基础性和准确性的作用。也更加强调审美个体自我内在情感的理解,体悟与升华。方可达到“道”。而且还可以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是我们挑战生命深度所需要的财富。
作者
周慧
编辑
杨闪闪郭茜
审核
黄子寒杨雨晴赵鹏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