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邵培仁与尹连根的争论庄子的传播思想
致歉声明
前日说书中20篇论文全部都可以在知网上找到。今天试了一下,是我错了。由于文章编进书里时被改了名字,所以搜标题肯定是找不到的。然而无论是搜作者还是关键词,我都没找全。是我错了,抱歉误导了大家,也抱歉误解了谢清果老师。(我目前只找到了1、2、3、4、8、12、13、14、16、17、18、19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获取。)不过各位读者不用担心。第十一章的作者,王婷,在文中引用了自己的未刊稿(当时为年)。该未刊稿已于年发表。以他们对论文发表的重视程度来看,相信以后一定会发表在期刊上的。读者可以依据校园网,从知网免费下载。真不用买这本书。不值得。中篇三章是邵培仁、姚锦云与尹连根三位老师的争论。《庄子的传播思想》只收录三篇。年尹连根老师发表的《庄子与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一文未收录。四篇一起阅读,效果更佳。邵的论文也是老三样:交流的困境是成心,解决困境的方法是心斋、坐忘,然后达到真宰的境界。老三样也不知道是谁学谁的。还有,为啥讲成心不引用李普曼以及心理学的相关研究?邵培仁的重点是:心斋、坐忘是传受双方都需要做出的努力。惟其如此,交流双方才能相互理解。但与西方对比,中国更偏重受者的主体性一点。就像我看不懂大佬的文章,那肯定是我的问题,需要我自己提高学识。强行理解,只能是牛头不对马嘴。邵培仁提出内向接受与外向传递的观点,以区分中国与西方。这跟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传播的传递观有些类似。作者不引用凯瑞,却引用钱穆、余英时。想必是怕影响到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吧。毕竟凯瑞是外国人。就算是我理解错了,内向、外向之分跟凯瑞没有相似性。从传播主体的主体性来看,作者也应当做个澄清,以防我这种人胡思乱想。这篇文章中,邵培仁的想法还是很宏大。儒释道各选一人,来论述自己的受者的主体性,以显示论点的普遍性。可惜,佛学我只看过《金刚经》、《坛经》、半部《五灯会元》以及一点《俱舍论》,阳明学只于几年前看过两遍《传习录》,近两年没怎么看儒学的东西,没有评价的资格,就不强行理解了。我还得多花时间,提高自己的主体性。(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恐与坐忘背道而驰。)有一,然后就会有二,继而有三。世界也因此繁杂起来。所以与尹连根的文章合读,滋味更甚。首先,尹连根认为“接受主体性”这个概念是生造的。其实吧,生造概念不是问题。问题是造的好不好。“接受主体性”还在我接受的范围内,反而上篇造的概念太多,我无法接受。第二,关于引用书目以及余英时提没提过“内在超越”、“外在超越”之说,姚锦云已经在第三篇文章做了答复。兹不赘述。况且“接受主体性”这个核心概念与余英时无关。(后来尹连根也指出内向的接受与余英时内在超越之间缺乏逻辑性。)尹连根认为任何传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