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80后,记得当初初中还是高中语文课本里没有完整的《逍遥游》这篇文章,貌似在做课后练习或刷文言文时见过,不爱、不擅语文学科的我倒是记下了几句文中句,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没有特意去记,可能因为文句太炫酷了,所以就被记住了。但是也就仅此而已,连浅尝都说不上,就只知道几句开头,脑海中庄子应该是个文辞极好很有想象力的这么一个人。
闲来无事,翻起了庄子的著作,完整地看了一遍《逍遥游》,此时非彼时,我似乎能领悟到彼时未能领悟到的东西。
开篇写了大鲲化大鹏凭风南飞的事情,“其翼若垂天之云”,体现了庄子的文辞之美,也的确让人感到大而不拘的逍遥。此故事完全是庄子想象的吗?可有啥依据?(翻看过《山海经》的人也许会想可能确有其事)于是庄子就开始引用《齐谐》(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原来这里面也记载了大鹏凭风南飞的事情,接下来庄子就由此开始了他的思辨性的思考“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大鹏展翅扶摇而上的潇洒那也是大而无边的天际的成全。庄子又说道蜩、学鸠不能理解大鹏九万里而南为的行为,事物受自身以及环境的限制,认知终有所限制,“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小智自然难理解大智。然后庄子又引用商朝帝汤和大夫棘的对话的内容论证了斥燕不理解大鹏凭风南飞的事情,以小大之辩收束。
然而庄子的立意并未止于小大之辩,继续说“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也”有功而自恃的人就是蜩、学鸠以及斥燕的小智之流,就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积极追求世俗功名的的宋荣子(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御风而行的列子(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这样的大智者也有未达到的地方,也只不过是犹需凭风而飞的大鹏。真正达到逍遥无拘无束的是谁呢?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人。
在我看来,这也是庄子真正的的思想主张,他其实和老子一样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为,为而不恃的。据说他自己在乱世中穷困潦倒,即便是才华满腹也未真正入世为官。庄子是很消极呢还是很清高?怎么会呢,那些“至人”、“神人”、“圣人”怎么会是消极与清高能达到的境界,那可是大我得无我,大功得无功,大名得无名的哲学境界。庄子应该是找到了并践行了通透后的逍遥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