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逍遥游的粗浅理解

发布时间:2025/7/11 15:30:58   点击数:
第一点,逍遥是什么?我们在读逍遥游的时候,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对逍遥的一种想法。我觉得是逍遥是实际上是一种可能,有人说过:“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郭嵩焘也说过:“天下篇庄子自言其道术,‘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所以我觉得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在说逍遥是内心的想到。至于书中说到的很多具象的物品,我个人觉得没必要特别细致的去考究,找些有趣的回答来当谈资就可以了,比如说之前讨论这个鲲到底是鱼子还是说是一种大鱼。郭象曰:“鲲鹏之实,吾所未详也。庄子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也就是说我们没必要去追究这个鲲鹏到底是谁,到底有多大。我们只要知道他在这里说的目的只是举例子,因为庄子的行文风格就是这样子,他喜欢先讲个故事,举个例子,举完例子,再找一个人,他说这是谁说的,意思就是不是他胡说的。我觉得这是挺好的主意,现在不是也动不动说鲁迅说过什么什么嘛,我们愿意找个名人,这是由于权威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点,“大”和“化”。很多人觉得庄子写的逍遥游里面最最厉害的两个字,一个是“大”,就是“鲲之大”这个大字,到底有多大他也不知道,但是他就说不知其几千里,也就是说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大,反正呢就是大,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化而为鸟”的“化”,这个“化”字用得非常非常好,据说是啊,许多先秦典籍都没有用“化”,刚开始在《老子》里面只出现过那么一两次,剩下的就《庄子》里面出现了七十多次,特别多,这个“化”子,看许多修道的人,很多时候都是用造化一词,所以说“化”成了道教里面一个非常非常核心的字。这里我觉得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点接近。第三点,对故事的理解“汤之问棘”,通过别人的口来再次讲出“鲲鹏”的事情,加上了“斥鴳”的笑,有了更轻的对比,这点可以尝试着和《老子》“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来共读,貌似有些矛盾的说法,如果“斥鴳”真的理解的话,也就不会“笑”了。当然,万物同理,人自诩为高等生物,更要懂得反思。“尧让天下与许由”,细细思量“让”,相互之间的标准又不统一了,你觉得好,我可能不喜欢。两个词语:敝帚自珍。在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书中也提到了,换位思考。“肩吾问于连叔”,个人感觉,这里更应该思考的是格局和视野的问题,达里欧《原则》里面提到的头脑的极度开放,当然,中外有别,虽说表达的意思有差异,适用的范围有出入,“极度开放”的重点应该放在“开放”上。“宋人资章甫而适越”,从榆林拉煤去鄂尔多斯卖的意思吧。“惠子谓庄子”,有用与否的讨论,还是视野和角度,先决条件是自己设定了,怎么可以再谈论呢?“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以下几条链接,是自己这次共读的参考书目,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68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