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北京大学教授杨立华谈庄子哲学的精神科
演讲者介绍
杨立华,浙江大学工学学士(年),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年),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年)。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出版专著《庄子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十五讲》《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宋明理学十五讲》《中国儒学史》(合著)等,译著《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等,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年入选首届“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讲座内容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来讲“一个中国伟大哲学家的思考”,具体人物是庄子。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庄子哲学是属于最伟大哲学家系列的哲学体系之一,在世界哲学史上,庄子也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首先,我们简单看一下《庄子》这本书。关于庄子这个人,我不做过多的介绍了,因为关于这个人,我们能够了解的非常有限,所以我在我去年的新书里讲到,对于庄子,我们只能“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至于他的生平如何、他经历过什么,我们知道的其实非常有限。海德格尔讲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他的学生问他:“老师,你能不能讲一讲亚历士多德的生平?”海德格尔就在接下来的课程里说,“亚里士多德活过、工作过,然后死了”。对于哲学家来说,个人的生活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如果模仿海德格尔讲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话,我觉得庄子就是“他生活,他思考,他写作,然后死了”。
一、《庄子》其书
他留下了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庄子》。关于这本书,我这里主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庄子》的传本问题、内外杂分篇的问题、《庄子》内篇的完成度以及整体性的问题。
首先,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第一,庄子本人完成的作品是哪一部分,关于这一点考证的争议很多。我个人非常清楚地支持刘笑敢教授在《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的考证,这一考证非常有确定性,就是内七篇早于外、杂篇。内七篇写作的大致时代,最晚应该是战国中期这个时间点。这恰恰就是庄子生活的时代,其实也是孟子生活的时代,所以我们要注意,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和庄子是同一时期的人。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内七篇是庄子本人的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探讨这个问题呢?如果我们不能够了解一部作品到底是一个学派的作品还是个人的作品,我们实际上就不知道怎么去研究这个经典作品。哲学的高度从来不是靠群体达到的,而是个体的高度。哲学的高度从来都是靠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化英雄来承担的,他们通过作为历史性的思想主体、作为个体,通过自己孤绝的努力,把人类精神的高度推到了一个时代的最高程度。所以“历史性思想主体”这个概念对我而言非常重要。我不认为一个学派、一个群体的整体思考可以达到这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高度。所以关于庄子作品到底哪个部分是庄子本人的作品这件事,我个人认为非常重要。在我的新近研究中,我特别强调《庄子》内七篇不仅是一个整体,而且有极高的完成度。说得更明确一点,《庄子》内七篇不仅是庄子本人的作品,而且内七篇是庄子本人编成的,不是在别人的手里编成的。
二、逍遥
大概很多同学都知道庄子的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逍遥”,一个是“齐物”。很多同学可能对此有一个非常粗浅的理解,认为《庄子》这本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4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