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清明节,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这件事

发布时间:2022/7/5 12:26:39   点击数: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祭祀的是已死去的祖先或亲人,祭祀他们,一来寄托哀思和表达感怀,二来恳求保佑和赐福。

而说到“死”字,它是我们中国人的忌讳。我们中国人平常很忌讳谈的就是死亡,总希望避开这个字眼,好像如果少谈死亡,死亡就不会出现似的。但事实上,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有生必有死,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一起探讨死亡这件事。

认识死亡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向孔子请教死亡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没有了解生的道理,怎么会了解死的道理?有些人就从这句话中推断出孔子不喜欢谈死亡,或者不了解死亡,这是不对的。在《论语》中,“死”字出现了三十八次,其中有两句话,就可以看出孔子对死亡的了解。第一句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二句是:“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由此可见,孔子并不是不了解死亡,他所认为的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结束,是生命的另一种目的,另一种达成,另一种总结。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的作品《我与地坛》中也谈到对死亡的认识:死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对于一个在轮椅上度过大半生的人来说,史铁生对于死亡的认识和态度无疑是大度的、安然的。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也谈到过他对死亡的独到见解。他在演讲中说了两句名言,第一句是:记住你即将死去;第二句是:死亡是生命最好的发明,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

同时,西方国家的影视剧对于死亡的了解和认识更是独特。比如,在动漫电影《寻梦环游记》中认为:人的死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医生宣告死亡的那一刻,是身体生理上的死亡;第二个阶段是举办葬礼跟亲人告别的那一刻,是社会地位上的死亡;第三个阶段是当最后一个人把他忘记,墙面上再也没有他的照片时候,记忆里再也没能记起这个人的时候,那他是真正的走了。从影片中可以得知,死亡其实是一种忘记,是永久的告别,是真正地走了。

死后的去向

什么是真正地走了呢?又走去哪里了呢?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和时间赛跑》。它仿佛是在告诉我:所谓真正地走了,就是永远都不会回来了。那到底去了哪里,才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呢?爷爷去世后,奶奶才告诉我,爷爷去见“马克思”了……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只是老人家们为儿时的我们所设下的“骗局”,我们肯定不会相信这些。但在西方的宗教学家看来,人死之后有两种去向,一种是进入轮回,另一种是接受神的审判,看是去天堂还是去地狱。

知道了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结束,也知道了死亡后的去向,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呢?在死亡来临的一刻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不妨先看看古代的圣贤们是如何面对死亡的。

坦然面对死亡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庄子的妻子过世了,庄子的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他到了庄子家中,看到庄子蹲在地上,一边敲着瓦盆一边还唱着歌。惠子就说:“跟你相伴一生的妻子过世了,你不哭也就算了,竟然还敲着瓦盆唱起歌来,实在太过分了。”庄子面对惠子的责备,深情地说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的确是非常难过的。但我一想到,她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然后在恍恍惚惚之中获得了生命,现在又失去了生命,回到了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转一样,她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这样想着,所以我就停止了哭泣。”这就是庄子有名的“鼓盆而歌”的故事,从故事中不免可以看出庄子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生死观念。

庄子的这种豁达性情对别人如此,对自己亦是如此。在《庄子·杂篇·列御寇》中记载了一则庄子将死的故事。

庄子快要死了,他的学生们想花大量的钱财来安葬他。庄子知道了就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材,把日月当作美玉,把星星当作珠宝,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难道我的陪葬品还不够齐全吗?还有比这些更好的陪葬品吗?”学生们就说:“我们担心乌鸦和老鹰会把您的肉体吃掉。”庄子说:“在地上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在地下又会被蚂蚁吃掉,从地上那边抢过来,送给地下这边吃掉,是不是太偏心了呀!?”从这一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庄子的旷达和幽默不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他与学生们相处的过程中。

像庄子这么诙谐、幽默地面对死亡,笑谈死亡的,在西方国家也有一位代表人物,他就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因“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思想”的罪名而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并赐以毒酒让他饮下。苏格拉底在狱中喝完毒酒后,过了不一会儿就问身边的狱卒:“你比较有经验,我不知道我这个反应算不算正常,我现在感觉我的脚开始麻了,这正不正常?”狱卒回答说:“很正常。”又过了一会儿,苏格拉底又问:“现在麻到小腿了,到大腿了,到肚子了,快到心脏了,这都顺利吧?”狱卒回答说:“很顺利。”当麻到心脏之后,苏格拉底说了最后一句话:“克利都,不要忘记,我还欠医生一只鸡。”说完后,就与世长辞了。

苏格拉底就是不一样,在死亡来临的时候,还时不时跟身边的狱卒聊会儿天,咨询一下喝完毒酒后的表现是不是正常,同时还不会忘记欠了人家一只鸡。

以上两位都是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虽然所属国家、宗教信仰以及思想文化都不一样,但他们面对死亡时的态度却如出一辙,都非常淡定、从容的面对死亡的到来。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了死亡,了解了死亡之后的去向,明白了面对死亡时的态度。另外,从年初开始一直在地球上肆虐的新冠病毒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近期发生在广西“3·21”东航MU航空器飞行事故中可以简单地概括出:死亡离我们很近,而生命实在是太脆弱了。

毕竟,这世界有太多的猝不及防、意料之外的事。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一个先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最亲的人。

活出生命的意义

当我们感叹生命的脆弱、知晓死亡的种种时,我们要沉痛追悼那些在与顽疾抗争、与维护世界和平中所牺牲的同胞、英烈,也要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美好和平和宝贵生命,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样,即使死,也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美国作家E·B·怀特所创作的儿童小说《夏洛的网》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描写。处在生命最后时刻的蜘蛛夏洛对小猪威尔伯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一直是我的朋友,”夏洛回答说,“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到底是什么呀?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夏洛的这番话让威尔伯感动至极,不仅仅是因为夏洛对威尔伯的帮助而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是因为夏洛对威尔伯的真挚友谊和无私爱护而让威尔伯动容。

夏洛说得没错,人活着是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就像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里说的那样:人的这一生就是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趟,就是要做出一点名堂出来。

清明思故人,笔墨寄情深。

清明已至,让我们感怀故人,克服困境,创造出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太阳老师)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39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