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庄子名句欣赏人间世1
国学经典
《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为“三玄”。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庄子潜心研究道学,几乎一生退隐。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庄子文章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幻丰富,情致滋润旷达,看似夸言万里,其实皆有根基,重于史料义理;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人间世》-庄子内篇
《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呼应全篇,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
《人间世》名句欣赏
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首先保全自己,如此才能去保全别人,连自己都保全不了,还有什么功夫去制止暴君的恶行!”
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
一个人即使道德纯厚,行为笃实,但未必能够理解别人的思想状况,不与别人争夺名声,但未必能通晓别人的心理情形。
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做事虽有诚意,哪有那么容易成功呢?太容易了,就不符合自然规律。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不要用耳朵去听,而要用心灵体会。不仅要用心灵去体会,而且要用气去感应。听只能局限于耳朵所能听到的事物,心灵感受只局限于事物的种种迹象,而气则是空明而包容万物的。道就背信在这空虚的心境之中,达到心灵的虚空,也就是精神上的斋戒。”
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如果能在尘世中自由自在地遨游而不为名利所动,别人听取你的意见就说,不听取就不说,不摆出医师的架子,不把自己的主张看作是治病的良方,心灵安于专一,把自己寄托在无奈何的境遇中,那就差不多符合心斋了。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全天下的人都赞颂你,也不会更加勤勉。全天下的人都责难你,也不会因而沮丧。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人不走路很容易,但走路时脚不着地却很困难。顺应世俗就容易产生虚伪,而顺应自然法则则很难虚伪。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天下有两个足以为戒的大法:一是天命,一是道义。做儿女的敬爱双亲,这是自然的天性,是无法从内心解释的;臣子侍奉国君,这是人为的道义,天地之间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没有国君的统治,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
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注重自我修养的人,悲哀和欢乐都不容易使他受到影响,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
‘不要随意改变已经下达的命令,不要勉强他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说话过头一定是多余、添加的。’改变成命或者强人所难都是危险,成就一桩好事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坏事一旦做出悔改是来不及的。行为处世能不审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