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第期语文学人middot何

发布时间:2021/6/11 15:14:57   点击数:
白癜风要注意什么 http://m.39.net/pf/a_6662795.html

作品导读

许多老师讲《陈情表》时,总喜欢引用苏轼的一句话作为导引,“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

作者简介

何郁

特级教师、诗人,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

作·品

高中文言文应在深度教学上下功夫

《中学语文教学》年7期

许多老师讲《陈情表》时,总喜欢引用苏轼的一句话作为导引,“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几人在教这篇文章时,能把学生教得下泪啊!这里固然有教师的功底问题,但恐怕最大的问题,还是对文言文教学的认识有偏颇。老师们或囿于考试的压力,或囿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或囿于词句难懂的障碍,临到要引导学生追踪心志、品读情怀时,就浅尝辄止、虎头蛇尾了。这样一来,文言文中凝练的人文思想,丰富的人情物态,深刻的文化内涵,往往就得不到深度研讨和切实感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深度教学呢?

第一,要深度阅读。阅读教学的深度建立在深度的阅读上,即:没有深度阅读,就没有深度教学。什么是深度阅读?我以为应做到三点:第一,要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不人云亦云,不依赖别人的理解,尤其是不依赖于教参;第二,能发现适合于教学的重点内容,为有效的教学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口;第三,能在无疑处设置疑问,这是对句意和文意的进一步追问和探讨。做到这三点,就算是深度阅读。下面以《鸿门宴》为例说明之。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有不少老师谈到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时,都喜欢采用这样一段文字: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略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这一段理解其实是泛泛而谈,看上去很全面,也很充实,实质上是浮在表面,既不能明确地发现教学内容,也谈不上有独立的发现,更谈不上设置疑问了。我把这段文字作了一下修改:

《鸿门宴》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史学价值是:认识秦末历史,了解楚汉相争,理解秦汉易代等。

这是知识层面的问题,属于能力层级的较低级,学生容易掌握,不应作为教学重点,也不适合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

文学价值是:波诡云谲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合情合理的细节描写;准确传神的用词造句。

文学价值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修改后的阅读理解有什么不同呢?

1.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理解和发现。《鸿门宴》一文,对语文教学来说,就是两个重要价值,一个是历史价值,一个是文学价值。这就是独立发现,有自己独立的阅读感悟。2.明确了教学的重点内容。《鸿门宴》一文,我们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它的文学价值,即“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用词造句”。这样定位,就方便找到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比如,就可以抓住“拔剑”这一个细节做文章。文中多次写到“拔剑”这个动作,项庄拔剑想杀刘邦,项伯拔剑保护刘邦,樊哙拔剑闯帐,拔剑切肉,项羽“拔剑而踞”,范增拔剑击破玉斗……“拔剑”这个动作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抓住“拔剑”这一个纽扣,就可以有效地打开“鸿门宴”的全部秘密,这就是深入阅读。3.我们还应该在无疑处设疑。比如,怎么看待《鸿门宴》中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是真实的,还是作者的虚构?历史著作可以虚构吗?这样的细节有什么研讨价值?这些疑问的设置,都有助于把阅读带入到一个更加纵深的地带。有一位老师,认为应该充分挖掘史传文学中细节描写的文学价值,以此推动深入阅读。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对这些细节描写详加考订,从文学的角度考订,从历史的角度考订,这样或许还会有独特的发现。

需要注意的是,深度阅读不是完全抛弃他人的启发,相反,我们的阅读总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完全不顾及他人的解读其实是没有的;关键的是要掌握阅读的主动权,不要被他人的阅读意见牵着鼻子走,不能丧失发现的敏感性。“图书馆里出大师”,我也建议,语文老师要坐冷板凳,一切有深度的灵光闪现,其实都是走进文本深处独立发现的。让我们回归书本,认认真真地走进古人的心灵,和古人进行对话吧!

第二,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其实是一个老话题,但做得并不好。常见的现象是,或许满堂问,或许随口问,或者问不到点上。教学《鸿门宴》时,经常看见老师把课文内容切分成若干个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在课堂上一个个地解决,学生讲不明白的,老师就代替讲了。比如:项羽“出卖”曹无伤,刘邦“立诛杀”曹无伤,说明了项羽和刘邦是怎样两个人?排座次刻画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樊哙闯帐怎样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闯帐中的樊哙是怎样一个人?同为谋臣,张良和范增又有怎样的区别?从“鸿门宴”中看项羽失败的征兆,项羽与刘邦对比分析,等等。这些教学问题,只能说明老师对文本的阅读不够深入,也说明老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些简单化。

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就是要让所问的问题环环相扣,不断推进。一堂课以二至四个问题为宜,而且随着问题的推进,一定要把学生带到一个更加开阔和深邃的地带。如一位老师讲授《与韩荆州书》时,一堂课只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从课文内容来看,你认为韩荆州会不会举荐李白?这个问题,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对准了学生的阅读兴奋点,一石二鸟;学生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就一定要深入钻研文本,依据文中语句来回答,这样学生就把文章读熟了。学生或说举荐,因为李白“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有足够的才华,胜任举荐,有“心雄万夫”的远大志向,值得举荐;或说不举荐,因为“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何等的狂傲和自负,这会让举荐人“望而却步”,又哪里会举荐呢?但无论举荐与否,都可以从课文中找依据。这样的教学问题,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纲举目张。第二个问题:举荐也好,不举荐也罢,李白的自荐信里有没有“媚态”,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这个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追问,将学生阅读的兴奋点,从内容的学习,转到对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上,能力要求更高。学生或说有“媚态”,或说无“媚态”,当学生争论得不可开交时,老师及时地引入相关材料,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指出三点,第一,

注释中有“干谒”的解释,“干谒”在唐代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学生明白,李白这样做,一是风气使然,二是必经之路,三是迫不得已。第二,老师引入自荐信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原来“恭维对方,表明自己的才华”,是自荐信的常见内容和基本特点,所以李白才这样写,才这样说。第三,老师补充讲述李白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说明李白是有远大的政治理想的,这样学生就对李白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最后,老师引用《古文观止》里的一句话,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此段正写己愿识荆州,却绝不做一分寒乞态,殊觉豪气逼人”,这样学生不仅深入解读了李白的人格特点,而且对文本的阅读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在心灵和情感上,学生穿越时空壁垒,与李白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可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往往能起到举重若轻、一石三鸟的作用,能有效带领学生走进古人的情怀,去探讨他们隐含的心志的作用,如果随意问,或者问得不恰当,学生在阅读这封信时,很可能就把李白“读歪”了。

第三,要注意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对课堂上泛泛而谈现象的一种纠正。在课堂上,经常看见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或分组,或单个,讲得头头是道,其实往往是鸡同鸭讲,谁也听不懂谁讲什么。这自然效率不高。为避免这一点,我建议多从感悟和写作的角度,让学生动手写一点文字,或赏析,或感悟,把自己阅读的体会或发现写下来,这样做,或许能激发出学生一点思想火花,能引导学生做一些延伸阅读。而且长期做下去,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下面我以《庖丁解牛》为例说明这个问题。讲这篇课文时,许多老师都感到一个困惑,就是当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讨论“庖丁解牛”的思想时,深入不下去,学生或停留在翻译语句的层面,或在庖丁解牛的经验上打圈;就是无法摸到庄子“养生”的思想。这时,教师应抓住这篇文章的对比和细节描写去作点赏析,从写作的角度把学生带向文本的深处。比如,可以抓住对比作赏析,开始解牛时看牛和现在解牛时看牛是一个对比,良庖、族庖和神庖用刀是一个对比,解牛前的态度和解牛后的态度是一个对比,学生只要任选一处对比作赏析,都可以写出很漂亮的文字。本文细节描写也很精彩,开篇有,解牛过程有,解牛后也是,也可以引导学生作点赏析。但凡老师要求学生做的,老师自己应该先作示范,这样才会起到引领的作用。一位老师写了这样一段赏析文字:

小细节里有大智慧

《庖丁解牛》的细节描写虽然不多,但却蕴藏着庄子的大智慧。比如开篇就有一处描写,其思想和智慧就十分耐人寻味。

这一段文字,实际上是一段倒叙,直言结果,极力肯定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首先,作者连用四个动词,“触”“倚”“履”“踦”,不仅清楚地交代了庖丁解牛的身体动作,而且逼真地勾勒了庖丁解牛的整个画面。

接着,作者又连用两个拟声词,“砉然”“騞然”,超乎想象地描写了刀进入牛身和牛被肢解之时骨肉分离的神奇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还用合乎音律来形容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而且合的不是一般的音律,而是商汤和尧帝时代的

音律,这传说中的音律,又给人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庖丁解牛到底怎样出神入化?恐怕我们只能凭想象去揣摩了。

真乃神笔!

然而,我似乎不满足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文字表现力,我更有兴趣探寻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智慧。

庄子到底想说什么呢?庖丁解牛的动作那样协调,解牛发出的声音那样美妙,完全达到了艺术的境界。他仿佛是用手、肩、足、膝在解牛,仿佛又不是,他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他是在用心灵解牛啊!他的解牛已经越过了“技”的层面,直接进入了“道”的王国!

庄子说,如果你还“有所待”,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那你终归还是没有达到“逍遥”。人,只有做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无为而无不为”,才能真正做到逍遥。这就是庄子要告诉我们的“养生之道”。这又哪里是谈“养生之道”?这分明是在讲人生哲学。

《庖丁解牛》讲的不是人们所谓的庸俗哲学,而是表达了一种美好的人生愿望——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可以想见,教师示范后,学生的积极性会有多高,他们一定会写出精彩的赏析片段。因为这样做,既避免了课堂上泛泛而谈的空洞,又使延伸阅读进一步落实在笔头上,落实在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上,落实在学生的自我感悟上,读和写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们就这样被老师巧妙地带进了庄子的高洁心志和

浪漫的情怀中。

(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

本期文字编辑:苏鹏(张玉新导师工作室第五期学员,任教于永吉实验中学)

本期版式编辑:李召龙(张玉新导师工作室第六期学员,任教敦化市实验中学)

本期校对编辑:赵丽(张玉新导师工作室第七期学员,任教于吉林市第一中学)

导师简介

张玉新,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部语文教研员,吉林省教育学会高中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玉新导师工作室”主持人。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曾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二十年,秉持“原生态”教学观,是“语文教育民族化”主张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116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