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外篇之知北游一

发布时间:2021/2/20 9:46:35   点击数: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s://4001582233.114.qq.com/

一、原文: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

解说:一个叫知的人,到北边游历在玄水河上,登上隐匿的山丘,遇到了叫无为谓的隐士,问道:“我想问你:怎样思想,如何思考可以了解大道?如何生活,怎样做事才能符合大道?采用什么方法,什么规则才能得到大道?”三问而没有得到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给知回答。知没有得到回答,就返回到白水的南边,登上满是狐狸巢穴的荒丘,看见了叫狂屈的人,就把问题重问了一遍。狂屈说:“唉!我知道你所问的问题,想要告诉你,但是想说又忘了该怎么说。”知没有得到答案,返回皇宫,问黄帝。黄帝说:“没有思想,没有思考才能了解大道;没有生活方式,没有做事的模式才符合大道;没有自己的方法,没有自己的规则才能得到大道。”知问黄帝:“我和你知道大道,他们两个不知道。谁是正确的呢?”黄帝说:“无为谓是真的知道大道,狂屈和他相似,我和你还离得很远。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圣人都是行不言之教的。大道无法给予,大德无法到达;仁可以做到,义可以缺失,礼是相互的伪装。所以说: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礼,是大道的伪饰,是混乱的开始。因此说:为道就是日渐减损礼义之类的,减损到底就回归到无为,无为就能无不为。我们作为一种物质存在,想要复归到本源,多么困难啊!容易的只有得道的大人了!生是死的途径,死是生的开始,谁能知道其本源的规律呢!人的产生是气的凝聚,气息凝聚就是生,气息离散就是死。如果生死都是学习和经历,我又有什么担忧的呢?因此,万物都是归一的,美好的就是神奇,厌恶的就是腐臭;腐臭可以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化为腐臭。所以说:贯通天下的就是一个气而已。圣人因此珍视本源的一。”知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他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是无法回答;我问狂屈,他心里想回答但不回答,不是不愿回答,而是不知道怎样回答;今天我问你,你知道也回答了我,为什么还说离得很远呢?”黄帝说:“无为谓是真的得道者,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得道的知识;狂屈和他相似,是因为他忘记自己是如何得道的;你和我差得很远,就是因为自以为知道怎样得道的。”狂屈听说后,认为黄帝说得是至理名言。

释义:1、道是形而上的本源性存在,与世界万物没有相同的样貌,存在于万物之内,但没有万物的可感性,因此就无法言传;道是虚无的存在,处处都存在,但无法从万物中分离出来,因此也就办法呈现给人看;道是宇宙的法则,万事万物都遵循着这个法则,但表现出来又各有不同,因此就无法描述出来。所以,对道的问题,最好的回答是不回答。没有词汇是贴切的,没有语言是圆满的,哪怕自己知道,但说出来就不是了。这是道的特点,也是语言的局限。

海底的世界

2、得道者也许很想与人分享,但找不出词汇和语言来表达。人们会发现,所有的言辞都无法真实圆满地描述大道,内心好像感受到了大道的存在方式,但是一切语言都是贫乏的,言不尽意,同时也词不达意;在需要使用语言的时候,反而忘记了自己的感受,在需要表述感受的时候,反而忘记了语言。这就是“人只能言其所知,不能言其所感”的窘迫状态。真正认识大道的时候,就是物我两忘的时候,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事物,当然也就忘记了语言。

海底的世界

3、能够讲解大道的人,其实都是离道很远的人。真正认识大道的人,没有通常意义上人的思想,也不能依靠通常意义上人的思考方式;要符合大道,就不能采取通常意义上人的生活方式,也不能依靠通常意义上人的行为方式;要得道,就不能通过通常意义上人的做事渠道,也不能遵循通常意义上人的行为准则。通常意义上,人的认识和作为都与大道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讲道的人,都是根据人的认识来讲道的,所以,离道很远。

海底的世界

4、通常意义上,人们是通过德、仁、义、礼来讲道的,而这些概念都脱离大道越来越远了。所以,要求道,就要不断减损这些思想和执念,直到回归于“无为”的初始状态,从新开始,沿着大道的方向做人做事,才能够做好一切。当然,要复归到本源谈何容易。万物都是要“归一”的,人也是要“归一”的,但人们就是不知道“归一”是什么状态,也不知道该如何“归一”。

5、人要“归一”,就要超越生死。人都处在生死之间,所以,只能在这个区间内来认识世界,认识的只是一个片段;如果生死都只是人的经历,而不是开始和结束,那么,人就可以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也可以真正认识大道了。如果是处于大道之中,他就不会再去求道了,就如同大海中的鱼不需要去找水一样。你如果认为自己找到了大道,就表示你根本没有处于大道之中。不知道的是真知道,知道的是真不知道。不知道是因为处于道之中,同于道;知道的是把道当作对象,是脱离了道。这样的辩证法是很神奇的,所以是最高的智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949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