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庄子middot至乐解读
南
华
经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道家经典著作,被尊为《南华经》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大道、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道德的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内容广博而不散杂,自始至终都围绕一套哲学观点来阐述自然、生命、政治和社会。作为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一起并称为“老庄思想”。和儒家、墨家形成鼎足之势,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之间,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思想: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他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至乐
本篇论述的是有关人生快乐和生死态度的问题,所谓“至乐”,即最大快乐之意。作者通过若干事例说明生老病死是自然变化,不以人的忧乐为转移,只要将这些统统看破,摒弃世俗的忧伤,安于所化,就能达到至乐的境地。
此节是《庄子外篇》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苦乐生死的问题,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庄子极其重视养生,提出“至乐活身”的命题,就世人所贵、所乐、所下、所苦展开论述,否定了世俗之见,表达了“无为诚乐”“至乐无乐”的观点(解读选取了开头几节)。
原文: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译文:
天下有没有最大的快乐的事呢?有没有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呢?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又依据什么?回避什么,又安心什么?靠近什么,又舍弃什么?喜欢什么,又讨厌什么?
原文: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译文:
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山珍海味、漂亮的服饰、娇艳的容貌的美女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吃不到美味佳肴、穿不上漂亮的服饰、看不到娇艳的美色、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作法实在是太愚蠢啊!
原文: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
译文:
那些有钱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用完,这样的养生方法也太外行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这样的养生其实是在疏远生命健康。人一出生,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整天为不死去担心忧愁,多么辛苦啊!这对养生来说,真是离得太远了。
原文: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译文:
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无法保全自己的生命;我真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真正的好呢,还是实在不能算是好呢?如果认为是好行为,却不足以存活自身;如果认为不是好行为,却又足以使别人存活下来。所以说:“忠诚的劝谏不被接纳,那就退让一旁不再去争谏。”当初伍子胥忠心劝谏而致身受残戮,如果他不努力去争谏,忠臣的美名也就不会成就。那么果真又有所谓好还是没有呢?
原文: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译文:
现在世俗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的快乐,我也不知道是真的快乐呢,还是根本不快乐?我观察世俗的快乐,所有的人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好像身不由己似的,却都异口同声地说是快乐,而我却不知道这些是快乐还是不快乐。到底有没有快乐呢?我以为无为才是真正的快乐,而世俗却知道是极大的痛苦。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无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无誉。”
原文: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译文:
天下的是是非非实在是没法确定的。即便如此,无为的观点和态度可以确定是非。最大的快乐是保全性命,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存活的了。请让我尝试着分析一下: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迹象可寻!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不生无所不做,而世俗的人谁又能够达到无为的境界呢!
“至乐”是首句中的两个字,符合《庄子·外篇》大部分以首句非虚词二字命名的规律,意思是最大的快乐。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呢?人应怎样对待生和死呢?这篇文的内容就在于讨论、回答这样的问题。作者认为“至乐无乐”。生老病死都是人们不可躲避的苦恼,作者以几个寓言说明死亡、疾病都是自然的变化,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不值得为之忧伤了。在生活中排除了这些引人忧伤的事,顺其自然,也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快乐了。
文
蚍蜉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