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人物志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可知
作者
清安子
编辑
清安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众所周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他的“五千真言”《道德经》更是流传千古,对后世影响深远。故而,更多人听闻过老子,相对而言对老子比较熟悉,但对同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庄子,却是知之甚少。在我的印象中,老子睿智、深沉,就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隐世老者。而庄子给人的印象是一位诙谐、幽默的智者,他的文章富有哲理和趣味。庄子的思想虽然继承自老子,他们的思想主旨也大致相同,但庄子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这之前,我看到过一篇文章。文中说到,针对当下年轻人严重的精神焦虑,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给出的建议是:多读老子和庄子的著述。01生平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庄学”创立者,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天性崇尚自由,他的一生仅担任过宋国地方上的漆园小吏。后来,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能,便派人带着重金来聘请庄子,还许诺让庄子担任楚国的宰相。庄子却笑着对使者说:“我知道,千金是重利,宰相是很尊贵显赫的官职。我想问你,你应该看到过在宗庙里享祭的牲口吧?它从出生起就被人圈养,等到祭祀的时候,就会有专人来宰杀,在它身上披上华丽的服饰,摆在宗庙里。这个时候,你再想要获得自由,还可以吗?你快点走吧,不要用世俗的名利来玷污我。我宁愿在泥水里自娱自乐,也不愿为官职所累。终生不做官,这才是我的志向所在!”02文学作品现今庄子流传的著作有五十二篇,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汉代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而今本的《庄子》仅存三十三篇,共六万五千多字。《庄子》全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的作品以寓言为主,想象力丰富,语言瑰丽,文风汪洋恣肆,富有哲理。在庄子的著述中,最为著名也最广为人知的篇目,当属这篇《逍遥游》。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关于《庄子·内篇·逍遥游》的解读,请阅读这篇文章:人世多愁,何以自在忘我、逍遥无忧?下面,再来聊一聊庄子的一些有趣的轶事典故,相信会让你从中得到启发,受益匪浅。庄周梦蝶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内篇·齐物论》。
有一天,庄子在睡梦中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四处飘荡,显得十分轻松和惬意。
这时的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
他认真地想了又想,还是搞不清楚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庄周与蝴蝶还有存在一定的区别的,或许,这就是物我合一吧。
视富贵如腐鼠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外篇·秋水》。
惠施,也就是惠子,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拜访这位好朋友。
不料,有人把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惠子说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惠子很惶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天三夜。
没想到,庄子却直接来见他,说道:“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yuān,chú),您知道吗?鹓鶵振翅高飞,从南海飞向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结的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
这时,有只猫头鹰抓到了一只腐臭的老鼠,刚好鹓雏从它的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发出‘吓’的怒斥声。
在我看来,您现在的想法和那只猫头鹰是一样的,您也想用您梁国的相位来吓我吗?”
曳尾涂中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外篇·秋水》。
有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威王委派了两位大夫来聘请他,说道:“我们大王久闻先生大名,想请您出山,上为君王分忧,下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时已有三千岁了。楚王把它珍藏在竹箱里,上面盖有锦绣,把它供奉在庙堂之上。
请问二位大夫,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他们回答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那就请您二位回去吧!我也和神龟一样,愿意在泥水中摇着尾巴潜行啊。”
知鱼之乐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外篇·秋水》。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水中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但你也不是鱼,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啊。”
庄子说:“请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问我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那你还需要问我吗?
我现在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不与人争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内篇·齐物论》。
有一天,庄子的弟子问庄子说:“辩论能够确定一件事的是与非?”
庄子回答道:“假使我与你辩论,你胜了我,你就一定是对的吗,我就一定是错的吗?
我胜了你,我就一定对吗,你就一定错吗?我们两人有一个对,有一个错,或者都对,都错,我和你都无法判断。那就会各执己见,不能清除明了了。这样的话,我们该请谁来判定谁对谁错呢?
如果请意见与你相同的人来裁判,既然与你相同了,怎能判定呢?显然对我是不公平的。反之,请意见与我相同的人来判决,也是如此。
如果请意见与我你都不同的人来判决,既然与你我都不同,又怎能断定你我究竟谁是谁非呢?如此循环往复,谁能真正判定对错是非呢?”
弟子深感困惑苦恼,问道:“那应该如何对待是非问题呢?”,庄子回答道:“事物皆有两面性。非此即彼,非彼即此。
因而,圣人不会拘泥于是非之途,而明照于天道。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有一是非,此亦有一是非,果真有彼此吗?果真无彼此吗?因此,唯有旷达者知通为一!”
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内篇·人间世》。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
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说道:“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于生长了数千年?”。
师傅似乎对这棵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这种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做船,会容易下沉;用来做棺材,则很快就会腐烂;用来做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做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做柱子,则容易被虫子侵蚀。所以,这叫做不成材之木。没有什么用,才能如此长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这棵树因为无用而得以终其天年,这难道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甚于有为?”
庄子又说:“树无用,不会被斧头砍伐;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因而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祭祀河神;身体残缺之人,不会应征入伍服兵役,所以能够终老。
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没有德行和才能的人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
但是,人们都知道有用之用,却不知道无用之用啊。”
鼓盆而歌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外篇·至乐》。
庄子回家不到一年时间,妻子就因病去世了。他的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却看到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
惠子上前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就算了,还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
庄子说:“她刚离世的时候,我怎么不会感到悲伤呢?我思前想后,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会感到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又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天地之初,本来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更没有“气”。
后来开天辟地,阴阳交杂,变而生气,气变成形,形变有生,现在又变而为死。所以,人的生死变化就像是春夏秋冬,四时交替。
她虽然死了,但人仍安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伤地为她哭泣。我自己觉得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所以反但没有悲伤,还为她高兴唱起了歌。”
惠子又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说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生死就像是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没有认识到这个道理,故而会心生悲喜。
现在既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安时处顺,穷通自乐
转眼又过去了数年,庄子也到了大限之日。弟子侍立床前,哭泣低语道:“伟大的造物,又将把您变成什么呢?将送您到何处去呢?把您化作鼠肝,化作虫臂吗?”
庄子说道:“父母让自己的孩子去哪,孩子都会唯命是从。阴阳造化对人而言就像是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便是忤逆不顺之人了,又有什么好责怪它的呢?
天地承载我的形体,我生命强盛的时候劳累,我老去的时候安逸,我死去的时候停止。因此,我活着的时候它善待我,我死的时候它也善待我,你应该为我高兴才是啊!”
弟子听了,竟情不自禁,呜咽有声。庄子笑道:“人死而复生,生生死死,不过是一团气聚在一起罢了。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如何不明白呢?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我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我就是因为这个,而感到悲伤!”
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不是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
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
庄子平静地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有什么区别呢?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又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
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
当今的社会,有多少人为外物所累,慌慌张张,所图不过碎银几两。
圣人和俗人的区别也正于此,圣人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俗人只会被表象遮蔽了双眼。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世间有几人,能够逍遥自在、无忧呢?
END往期精彩推荐人物志屈原国虽亡,魂尚存;身虽死,志不改!人物志
刘伶世人皆知李太白,谁人识我刘参军?人物志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点亮在看,点亮诗意生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8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