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ldquo晓宁杯rdquo征文
庄子岭位于晋冀豫交界,可谓是鸡鸣一声响三省。它虽然既不是华山泰山黄山或峨眉山,更没有黄鹤楼、岳阳楼或鹳雀楼,原是一片荒凉地。但是,近年来,忽然游人如织,而且不泛京津沪宁远地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游瞻回来,我才解开这个谜。
从古赵之都邯郸乘车西行,几十里便走出华北大平原,进入太行深山区。溯着南洺河水系向上,再向上,很快来到高观堂。高观堂是大峡谷入口处。赤壁参天,险崖绕云,崖下残留着老边墙,即战国时的赵长城,苔迹斑斑,说明着这里自古即系兵家必争之地。过了回雁岭,蓝天变得更窄,犹如一条长带子,又像一条秦淮河。一朵朵白云像小船,游走在两岸间。也有的“小船”跟了“河”走,就像轻舟行在白帝城与江陵间。当车子爬上一个更大更陡的石坡,气温陡降,天也明,地也明,更有山花满眼。大峡谷间,碧汪汪翻滚出千顷水面!水面上泛着波涛,泛着漪纹,好像闪着无数面银镜。远处的青山脚下,柳帘背后,阳光照出一片新居。青塔湖之度假新村,展现在蛙声与鹅鸭声中。
村后即是黑龙洞,洞侧建了古寺庙。庄子岭,挂在海拔米的大岩山腰,要去拜访,只能以步代车了。
向着大岩山腰爬时,小路更陡,更高,更险,蜿蜒在荆棘丛间,路窄得有时难放脚,陡得像石磴,只有手脚并用,方可登攀。白居易的“太行之路能摧车”,他写的应是谷底路。设若在这坡上走,“摧”字只得换“飞”字了。坡场被荆棘丛林全覆盖。丛林中,以柿子树为最多。一经寒秋的山风吹拂,高天的严霜浸染,凌凌的晨露洗涤,无不将积蓄了半年的红光,全放出来,大山里便红出一个赤色世界,连白云都被映红了。那无边无际的红叶,由于疏密的不同,远近的有别,角度的变化,高下的不一,每一处都红出自己的特色: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轻或重,或真或幻,很和谐地相偎相联在一起,组织一幅绝美的画面,其和平宁静的气息,让人想到《清明上河图》。而风一吹,又像大海上翻扬着闪着金光的波澜。那飞过的群群山鸽,该不是大海上的海燕吧。
面对这样一个红色世界,我总觉得,单用一个红字来描述,很不到位。因为,这柿林的红,是一种成熟的红,老迈的红,红得有重量,有风骨。应该说,深秋柿林的红,是一种赤红、紫红,带着铁锈似的红,但在这特殊的红中,又微微地泛着涟滟感。好像稍有触动,都会有红色滴落下来。游人走在这红色海洋中,谁的脸庞都被映成红色,头发上映耀出红光,衣袖上溥满着红粉,要抖要弹,也弹不落。这是怎样的一幅红色巨画呀。偏是天边又飞过一行大雁,点点雁影,当是这幅巨画的题字吧?
我正被人在画中游之感激动着,身侧,忽然闪出几间石屋,一幢小院。
啊,这便是庄子岭村。
眼前的所见,便是整个村庄的全部房屋,全部建筑。因为,这里历来只住着一户人家。
袖珍型的小村,能写进基尼斯的记录吗?
小村的四围,全是悬崖赤壁!
村落虽小,名声却大,大到名扬全县,名扬全国。
村子的名声,是沾了这家女主人之光而远播的。
女主人的芳名叫李才清。
李才清,是个出生于宣统年间的小脚女人。年,日本鬼子对太行根据地实行五一大“扫荡”,八路军50多名伤员,来到了庄子岭。李才清带领全家几口人,与搜山的鬼子斗智斗勇,巧妙地掩藏和保护了伤病员。她把几十个伤病员掩藏进村后的悬崖峭壁石洞里。那石洞,原是住寒号虫的。白天,全家人到老林里藏身;夜间,用绳索将饭菜送到崖下。20多天,吃掉她家上千斤的糠粮瓜菜。而她家还为八路军掩藏了32驮钞票、8大箱金银首饰。这些东西,或藏在大山石崖间,或埋在她家的驴圈里。直到鬼子退走,李才清才把这些东西,全部交还给八路军!
李才清全家的这段动人事迹,一直对外保密,直到改革开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人发现。《人民日报》以《太行女杰》为题,用整版的版面做了翔实报道,在全国引起反响。李才清,被人们称为是新时期发现的戎冠秀。她被政府命名为“八路军的母亲”。而今,在李才清居住过的石屋里,悬挂着人民政府授于她的金匾,金匾下悬挂着李才清老人的生前照片。
89岁的老人,笑得是那样的慈祥幸福而端庄。
李才清永远笑在庄子岭上,李才清永远笑在红叶丛中。
放眼北望,庄子岭能望见山西与河北交界处的左权县十字岭,十字岭上,建着左权将军的烈士亭。作为八路军的副参谋长,他就是在指挥那次战斗中殉国的。年5月的那次反“扫荡”,战斗之惨烈,由此可见一斑。
在写到东方强盗侵华时,孙犁曾精妙地用“无微不至”四字概括。的确,像庄子岭这样一个芥豆之微的小村,亦不能躲过日本鬼子的铁蹄蹂躏。但从另一方面说,也看到了全民抗战,深入到了何种程度。连小脚女人都能做出这样的壮举,由此也可以懂得,为什么我们能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归来途中,日边浮起一片云,云边映着金光,向四面辐射。险峰峻岭,一时笼进红色朦胧中。或轻或浅,或浓或淡,增加了更多的层次感、凝重感、神秘感,每一片红叶下,都好像蕴藏着一部感人的故事。而这幅红色巨画,好像忽然变成了一幅长城烽烟图。当年的太行山,正是抗击日寇的战场。在战胜日寇70周年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年,天安门前,举行了隆重的“9.3”大阅兵,我国海陆空军的雄姿,尽展于世人面前。而到庄子岭来观光的游人,因了“9.3大阅兵”,自然便会人数剧增,而且不再限于秋天,早已延及到了一年四季。游客中不止增加着散客,更增加着集体团队,增加着特地到这里来观光的人,他们,不单是为了浏览这里的景色,更是为了拜谒这位英勇的八路军母亲。
“晓宁杯”故土情怀大赛征文启事
1号作品:故土记忆(5首)
2号作品:故土恋情
3号作品:我与武安拽面的情结
4号作品:家乡的婚宴
5号作品:邯郸:草木般茂盛的诗意可供随手采撷
6号作品:我当大队广播员
7号作品:我的末途不会反叛一场雪(外一首)
8号作品:礼赞永年
9号作品:桃花山的春天
10号作品:古老的乡愁趁着新鲜的春风在邯郸大地上再次葳蕤
11号作品:邯郸:镌刻故土情怀的典藏(组诗)
12号作品:发小
13号作品:娲皇宫
14号作品:“苦累”的味道
15号作品:老房子
16号作品:我家的楼“岩”
17号作品:老屋
18号作品:他得了绝症,未婚妻竟选择了跟他……
19号作品:家乡铭牌满是A
20号作品:过年
21号作品:阳光下的赤水湾小桥
22号作品:难忘故乡的露天电影
22号作品:原野
23号作品:井中回家路上大雨
24号作品:夜不眠,情有思
25号作品:你是年少的欢喜
26号作品:我是花园里的一棵草
27号作品:假如有一条通往天堂的路
28号作品:小人物的平凡人生
29号作品:牵心归处是吾乡
30号作品:猫
31号作品:记忆中的年俗
32号作品:那年,我住山......
33号作品:耄耋之年哭晓宁
34号作品:赏洺湖喷泉
35号作品:故乡的小河
36号作品:渐行渐远的更乐古村
37号作品:回家
38号作品:清幽寺的美丽传说
39号作品:月光白发
40号作品:回忆小时候奶奶做的“谷?”
41号作品:断桥
42号作品:这一片热土改变着——致努力改变城区的奋斗者
43号作品:过年
44号作品:池萍的柳树
45号作品:邯郸,厚重与美丽的结晶
46号作品:由平山团走进木井行知小学
47号作品:涉县书简·翻阅风物中的斑斓册页(组诗)
48号作品:邯郸,此心安处是吾乡
49号作品:书斋
50号作品:刘家的山水和夜晚
51号作品:早已血脉相连
52号作品:山沟里的网红村
53号作品:崛起吧!通达
54号作品:九峰山上的“弄潮人”
55号作品:麻麻寨游记
56号作品:写给邯郸的献诗(组诗)
57号作品:邯郸,邯郸(组诗)
58号作品:邯郸,繁华的蝶变崛起的诗篇
59号作品:走进涉县,画境的美好与诗意的抒情(组诗)
60号作品:涉县,人文景观的诗集和自然风景的画卷(组诗)
61号作品:看会儿书吧
62号作品:每到此处乡情深
63号作品:韭花儿香
64号作品:挂在山崖上的村庄
65号作品:大山的儿子——怀念晓宁哥
66号作品:老章盖房
67号作品:哭坟
佛刘赏多赏少都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