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前沿动态吕广利传统贫困观对精准扶贫的
01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贫困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所谓贫困观,就是人对贫困现象的主观反映和认识?它既包括对“什么是贫困”“为何贫困”等现实问题的感性或理性认识,也包括人们对贫困主体的情感和态度,进而通过人们对待贫困和贫困主体的行为方式体现出来[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贫困问题有着丰富而精辟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也折射出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人们的贫困观念?(一)“富而教之”:儒家视野中的贫困问题在先秦时期,古人已经明确认识到个人拥有财货(物质财富)的多少,不仅仅是与个体及其家庭(家族)的生存发展(繁衍)密切相关,而且也与其经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对这一问题有着基于人性的认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2]36由此可见,先秦儒家承认人对物质财富追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儒家的孔?孟?荀等人体现并深深影响着后世儒家士人的贫困观?总的来说,儒家思想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这也就决定了他们能正确面对贫富问题,而贫困问题的解决程度以及社会整体的富裕繁荣程度如何,实际上与儒家的政治和社会理想实现息息相关,并进而影响到个人修养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水平?在孔子看来,贫困不仅仅是社会个体及家庭问题,更关系到社会治乱和政权稳固?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乱也”?(《泰伯》)[2]82意思是说贫穷和好勇斗狠是社会祸乱的根源?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则是“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因此,解决贫困问题,是统治者施政的重要内容?“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2]“庶”(人口增殖)→“富”(百姓富足)→“教”(道德教化),可谓是孔子治国理政思路的“三步走”,很明显,使老百姓能够实现脱贫富足,是其中至为重要的环节?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均平分配是非常必要的?“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2]在这里,孔子将“寡”与“均”“贫”和“安”作为对立面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