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6/20 12:09:27 点击数: 次
学术界普遍认同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兼教育家。其著作《老子》,又称《德道经》《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简称老子文,流传久远且非常广泛。据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文献记载,老子文最初是《黄帝书》。按《列子》当中引用的老子文来看,有《黄帝书》之名,但无老子文之名。《天瑞第一》中,“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尽。”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不见于老子文,如:“形动不生形而生影,生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据此分析,《黄帝书》的内容要多于老子文。按老子文的内容分析,其中含有《金人铭》的内容,“强梁者不得其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在思想上具有一致性。老子文中的“希言自然”、“以无事取天下”与《金人铭》的“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涵义一致;老子文中的“去彼而取此”与《金人铭》的“人皆趋彼,我独取此”涵义一致;老子文中的“知其雄,守其雌”、“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与《金人铭》中的“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涵义一致。《金人铭》属于《黄帝六铭》之一,还有《巾几铭》残存,其他四铭失传。在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与三组老子文竹简在一起有一篇古代佚文《大一生水》篇。有学者认为《大一生水》属于老子文。按据文法逻辑推理得出的连贯通顺的老子文“十五篇”来看,《大一生水》中的两章,“大一生水”章与老子文并无关联,“天道贵弱”章则与“十五篇”的《柔篇第十一》有关系。不过由于《柔篇》与《士篇第十》之间具有连贯性,“天道贵弱”章插入其中则显得牵强。按老子文的整体内容分析,其将“大”与“一”的内容是分开来的,所以“大一生水”章看起来更像是老子文的一个纲要。因此,《大一生水》篇与老子文具有直接的关联是确切无疑的,但不属于老子文。按小编的学术发现,《黄帝阴符经》具有五章(五段)式的整体结构,采用了嵌字联句作为文章主旨的特殊写作技巧。《阴符经》以“道理得用术”为主旨,每个字是每一章(段)的主旨。这种特殊的写作技巧被老子文“十五篇”继承了。之所以这样说,基于两个原因:一是“阴符”为阴文字符,为甲骨文,《阴符经》成书于商末;二是“十五篇”的写作技巧、整体结构与《阴符经》类似。老子文“十五篇”的十五个篇目即十五个词,能够联为一整句连贯通顺的话,这是老子文帛书本与后世传本所不能显示的。“十五篇”作为一部连贯通顺完整的老子文,展示出了老子文初始的面目。因此,“老子文是《阴符经》的详解”一说是成立的,不仅从思想上具有共同性,还从写作技巧与整体结构具有一致性。由此看来,《黄帝阴符经》《太一生水》《金人铭》都属于《黄帝书》,老子文传承了《黄帝书》。道家老子的思想上承于黄帝,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战国时期齐国有稷下学宫,形成了黄老学说“黄老之术”。“黄老之术”为汉初的统治者采纳,因而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据此有学者认为黄帝学说兴起于战国时期。其实不然,商初的伊尹、周初的太公、鬻熊、东周时期的管子、壶丘子林、老商氏、关尹、老子、文子、范蠡、列子、庄子、鬼谷子等诸多的思想家,都是持黄帝学说的。黄帝学说的传承大致有四条脉络:由岐伯、扁鹊等形成的医学一脉,著作《黄帝内经》;由《连山》《归藏》《周易》形成的易学一脉;由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形成的史学一脉;由《阴符经》《黄帝六铭》《黄帝四经》等《黄帝书》形成的经学(经世致用)一脉。老子文的成书基础是《黄帝书》,所以老子道家传承的是黄帝学说中的经学一脉,故而又有黄老道、黄老之学、黄老之术等合称。民间的一个俗语“黄帝老子”即由此而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my/268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