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道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才是上智

发布时间:2025/5/29 10:20:39   点击数: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用比喻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了“中空无用有大用”的道理。透过车轮的自然法则,便可以了解修身成就的要诀,即中空无物,任运于有无之间,虚怀无物,合众辅而成大力。人之所以有祸害、有痛苦、有烦恼,就是因为“无所不为”,什么都想抓住。其实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才是上智。

1.无用之中有大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用比喻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了“中空无用有大用”的道理。古代造车,车轮至关重要,车毂的中心支点是一个小圆孔,由此向外周延,共有30根支柱辐辏,外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以这种30辐辏合而构成的车轮来讲,没有哪一根支柱算是车轮载力的重点,因为30根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特定的功能而完成转轮的效用,无所谓哪一根更重要。可是它的中心,却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无止境。

《庄子》一书中记载了一则有趣而寓意深刻的故事。讲的就是大材小材、有用无用之间的微妙关系。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被奉为社神,这棵树大到可以荫蔽几千头牛,树干有数百尺粗。树梢有山头那么高,树干几丈以上才分生枝杈,很多枝杈都可以做成小船。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伐木人不屑一顾地说:“那是没有用的散木。用它做船会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做器具就会毁坏,做门窗会流出汁液,做梁柱会生蛀虫。就是因为一无是处,所以才能长得那么茂盛。”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看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

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了。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对于神木和那只不叫的鹅来说,无用便是全生的方法,力求无用,但是到头来,无用对于他而言恰有大用。古人的智慧不能不让人感叹。《水浒传》里的智多星吴用,名字取“无用”的谐音,为人却是足智多谋,正是无用之大用,实在妙绝。

老子用车轮和容器的例子打比方,认为能够承担任重道远的负载的车毂,之所以能够活用不休,是因为有一个支持全体共力的中心圆孔,圆孔中空无物,因而能够承载多方力量,轮转无穷。这就是无用之用的大用,无为而无不为的要妙。

在这里,人们透过车轮的自然法则,便可以了解修身成就的要诀,即中空无物,任运于有无之间,虚怀无物,合众辅而成大力。“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制作陶器,必须把泥土做成一个防范内外渗漏的周延外形,使它中间空空如也,才能使其在使用时,随意装载盛满,达到效果。

汉惠帝即位的第二年,年老的相国萧何病重。汉惠帝亲自去探望,提及接替相国之职的人选,当惠帝提到曹参,原本对继任人选不置可否的萧何也点头赞成。

曹参原本为大将,高祖封长子刘肥做齐王时,叫曹参做齐相。那时,天下初定,齐地百姓伪诈多变,加之多年战争的破坏,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曹参任用隐士盖公的黄老学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清静无为,百姓安居。萧何一死,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接替做相国。曹参还是用清静无为的办法,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无所作为。惠帝对此有些不满,便让曹参的儿子曹纜去试探曹参。曹纜依据惠帝的叮嘱询问父亲:“高祖归了天,皇上那么年轻,国家大事全靠您来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问政事,长此下去,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呢?”曹参闻言大怒,叫仆人拿板子来,把儿子痛打了一顿。

第二天,曹参上朝时,惠帝问及此事,曹参问:“陛下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先皇?”曹参说:“臣跟萧相国比,哪一个更能干?”汉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说:“卿好像不如萧相国。”曹参说:“陛下说的话都对。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定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继续办,不要失职就是了。”汉惠帝恍然大悟。

无用而有大用,无才更是大才,历史上能将此演绎得恰到好处的人,必定都有一番作为。而汉代的曹参堪称是个中翘楚。

所以说,许多时候,我们不必偏执地追求“有为”和“大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隐士,似乎本身都无所作为,却成就了大作为,就是因为他们谙熟了老庄“无用之才有大用”的处事之道。以虚无的胸怀做现实的事,包容一切功用,一切为我所用,才是道家所提倡真正的大用。

2.善争者以不争取胜

《庄子·山木》中说有一种名叫“意怠”的鸟,总是挤在鸟群中苟生,飞行时不敢在前边,也不敢在后边;饮食不争先,只拣残剩食物,所以它既不受鸟群以外的东西伤害,也不引起鸟群中的排斥,保身远祸。倘若它要“意”不怠,肯定不会采取此种生存方式。

“不争”在庄子这里,原意就是明哲保身,全身远祸。人们今天借用它,反其意而用之,用做“大度”讲,但同时我们也还要想到既谦下,又当仁不让,顺其自然,当柔则柔,该争则争。一味地“不争”、谦下,并不可取。真正的不争是为了更好地争胜。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如何无争?什么都不要。人之所以有祸害、有痛苦、有烦恼,就是因为想抓住点什么,既然一切都能舍弃,自然无争。

清初,常熟三峰寺诗僧檗庵为虞山钱湘灵老人撰一对联曰:名满天下不曾出户一步;言满天下不曾出口一字。不怒自威,不言自重,不名自名,不争乃争,这是一种高级的生命感悟,又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生活方式,是对道家文化的深层体验和悟解,与西方那种以张扬自我、表现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主旨迥然有别。

“诚全而归之。”我们一面讲要做个“不争”的谦谦君子,一面也要提倡当仁不让。有竞争意识的人都很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毛遂自荐、自我推销,这就是当仁不让。不过当仁不让,不是空口白话,拿不出真招儿,在当仁不让时,也需要策略化、艺术化。这就是道家真正的不争智慧:不争则已,争则胜之。有一则寓言借小火苗的故事,讲述了过于争胜而自取灭亡的道理,很有启发意义。

一团小火焰在温热的炉灰里隐隐地闪出几丝红光。它不想在瓦灰色的炉灰中无声无息地熄灭,就尽量往炉灰的深处钻,以减少身上能量的释放。

到了吃饭的时间,人们又把一些干树枝和劈柴塞进了渐渐冷却的炉子里。

火柴一划,盛着热汤的生铁锅底下的干柴堆冒出了火焰,快要熄灭的小火焰又复活了。炉子里一下子又填进这么多干柴,火焰这下可高兴了。它越烧越旺,把不流动的空气渐渐地从炉子里赶出去。顽皮的火焰不停地逗着木柴玩耍,它淘气地跳上跳下,燃烧得更加起劲了。

火舌顽强地穿透劈柴,喷射出许多焰火似的小星星。厨房里的暗影快活地跳起舞来,不停地在地上转来转去。调皮的火焰兴高采烈地发出呼呼声,它努力想穿过炉盖跑出来。炉子很快就呜呜地响了起来,忽而活泼地吹几声口哨,忽而豪迈地发出一阵呼啸,歌儿唱得和谐而动听,使原来幽暗寒冷的厨房一下子变得既明亮又暖和了。

火焰看到劈柴已乖乖地听从自己的指挥和调度,就得意忘形起来,狂妄自大的念头涨满了它的脑子,它不愿再待在炉子里,只觉得这地方太小又太挤,再也容不下它这个了不起的人物了。

于是,骄傲自大的火焰发出了吱吱的威胁声,它把刺眼的小火星狠狠地射向炉膛四壁,企图冲出那讨厌的炉膛,到外面去展现一下自己的本事和才能。火焰东冲西撞,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缝隙,它兴奋异常,趾高气扬地向外冲去。

结果可想而知,狂妄自大的火焰化作一缕青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可怜的火焰至死也不明白,离开了劈柴的帮助,它将一事无成。

有时,我们就像这火焰一样,取得些许成就便狂妄自大起来,不自量力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殊不知,你能有这样的成就集结了多少人的力量与智慧。离开了他们的帮扶与协助,任你有三头六臂也断然是无法成功的。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在遭受了失败之后也无法明白这个道理。

其实,人生在世,争的是什么?无非是两样东西,一是争气,一是争利。争气,值得,但不可太盛;争利,不值得,也为人瞧不起。要守得住“柔”,就得像古人说的那样:“处利让利,处名让名。”名也好,利也罢,一切都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索性就做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好汉,该有多潇洒。李白、陶渊明均系“爱酒不爱名”的古人,一个醉眼看世界,对酒当歌;一个是世外桃源,“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与世无争,自寻解脱。

所以说“不争”是做人修身的原则之一,不争乃争正是竞争的最上乘境界。为人不可气太盛,“老聃贵柔”,道家倡导“不争”的“谦德”。并且用“意怠”的生存方式解释这种“谦德”。如果大家都能做到“不争”,在条件、名额、好处有限的情况下,事情就好办得多。所以说,做人超脱一点,心胸开阔些,甚至甘愿承认自己是弱者,对自己并没有实质的损失,还能避免无谓的争斗,反而能在最重要的时刻取得胜利。所以,善争者要做到“不争”,唯有善于不争的人才能争得最后的胜出。

3.无言的教育更胜耳提面命

古代有位宰相的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发展,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于国君。而宰相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则博览群书,处理政务。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务和书本,你也该好好地教化指点自己的儿子啊!”宰相眼不离书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言传不如身教,身体力行,更能将自己所要讲述的道理形象深刻地表达出来。”

确实,言教不如身教,与其耳提面命,不如学习宰相以无言的行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所谓不言之教,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又何必一字一句地点明?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9%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67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