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国学董延喜道德经传家版第十五章

发布时间:2022/5/19 19:37:30   点击数:

道德经(传家版)节选

作者/董延喜

主播/张宁

第十五章得道高人什么样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心解

古代那些善于行道之士,对道的见解玄妙精深,高深到常人难以认识。因为常人难以认识,所以只好勉强加以形容:他们小心翼翼,像冬天过河一样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妄动,像危机四伏一样提心吊但;他们庄重拘谨,像做客他处一样恭恭敬敬;他们和薄可亲,像春风送暖一样消融坚冰;他们敦厚质朴,像天然璞玉一样不事雕琢;他们旷远空灵,像深山幽谷一样无所不容;他们浑浩无边,像江河之水一样含垢纳污。

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慢慢变成一泓清水?谁能在安定中发动起来慢慢变成生生不息?保持此道的人永不盈满,正由于他们永不盈满,所以他们能够不变不易。

会意

这是一幅得道之人的白描像,也是一幅得道之人的自画像。老子仅用寥寥数笔,便把一个得道之人的精神风貌、处世风范和人格特征勾画得如此传神动人、栩栩如生。这是一首得道之人的赞美诗,也是一首得道之人的自咏歌。老子不愧是一位天才诗人,《道德经》不愧是一首昔在、今在、永在的生命之歌。老子在本章中一连用了七个排比句,用诗的语言、诗的韵味赞美那些得道之人。这是一首生命的颂歌,老子把大道人生一片片切开,把生命放在诗里,又把诗放在生命里。一行行行云流水的文字,如山间清泉一样清澈甘醇,既形象生动又浅显易懂,既明白如话又文采飞扬,既流畅优美,又给人以空灵清明的诗意愉悦。

庄子也曾在《大宗师》和《逍遥游》中为得道之人画过像:“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偷然而往,偷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邈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老子和庄子画的两幅画像相比,其不同点:老子所描写的人格形态敦厚、浑朴、恬静、谨慎,庄子所描述的人格形态逍遥、自在、超凡、脱俗;老子用的是白描手法,庄子用的是写意手法;老子所画的是一位内心安详的老者、庄子所画的是一位潇洒飘逸的中年;老子画的是一位“大隐隐于市”的隐者,庄子画的是一位“邈姑射之神人”。其相同点:他们画的都是把握天地大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得道高人,或者干脆说他们画的都是自画像。

“旷兮其若谷”,形容有道者心怀胸襟博大无边,虚怀若谷,旷远空灵,像深山幽谷一样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混兮其若浊”,这里的“浊”形容有道者像海纳百川一样,含垢纳污,不择清浊,融涵一切江河之水。有道者在现实生活中与各类人等不执彼此,不分贵贱,无内无外,无清无浊。无垢无净,与不同人和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老子在这里用七个比方所描绘的“道者七若”以像表意,既是有道之人的人格形态,也是抱道之人的品格要求;既是行道之人的品行德行,也是修道之人的行为准则。老子通过白描手法,让有道之人那种清虚无我、朴实无华、于世同化不绝于俗、自然亲和、忘机抱真、安然自得、悠然自乐的生动形象和逼真动态跃然纸上,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编辑

心语

炎黄文苑书画天地是炎黄文学社为书画团各位会员老师提供的以各类书法、绘画、印刻、刺绣、剪纸等艺术作品以及相关学术研究为主的交流平台。交流作品、图片必须拥有自主产权,图片大小在10M以内,每组3-5幅,最多不能超过10幅,重要作品附作品说明

预售价。每次投稿附作者简介、相片和联系办法。

本社每年将携手爱心赞助企业举办大型书画大赛,所有参赛作品将由赞助企业全权处理。商业合作

凡有选中作品可联系平台、作者购买收藏。本社友情推介、质量自辨。

本平台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国学,帮助会员宣传、推广作品,成交后自愿缴适当佣金赞助平台公益活动。

炎黄文学社宗旨:弘扬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做有道德的中国人!

炎黄文学社作家团、主播团(朗诵团)、诗联团、书画团、摄影团、歌舞团、工艺团……期待您的加盟,放飞您的梦想!

加盟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36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