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何谓ldquo逍遥rdquo
庄子,其大气磅礴、纵横捭阖的雄阔文风,他另辟蹊径、深邃精奥的思想境界,都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逍遥游》相对于《齐物论》好读一些,是因为他引用和塑造了惊人的文学意象,采用了寓言故事的方式,读来鲜活生动,激发人的想象力,增加了趣味性,相对于通篇的议论和说理,更深入浅出、吸引读者。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它以雄奇的想像,开阖自如的宏大手笔,开拓散文之先河,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早期代表;从哲学角度来说,它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既是继承了老子的的思想,同时也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道”的理论,成为先秦哲学璀璨的明珠。
人们提到庄子,脑海里便是那个聪明绝顶、洒脱不羁,又豪放自如的形象,《逍遥游》仿佛就是他自身的写照,人生的代言。他就是那个巨大的“鲲鹏”,他就是那个狂人“接舆”,他就是“五石的大瓠”,他就是“大树之樗”。
他笔下意像之大,体现他心胸之大;他语言风格的“高下九万里,纵横之无极”,其实是其思想之纵横深远,及常人所不及。
何谓“逍遥”?“逍遥”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本义为“徜徉,缓步行走”。
那么庄子的“逍遥”到底是什么?展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呢?
《逍遥游》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样的意象和场面真是惊天动地、惊世骇俗。
“鲲鹏”的形象,并不是庄子的原创,在“志怪之书”《齐谐》里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很好的抓住了这个形象,并加以艺术渲染,鲲鹏展翅的宏阔场面,伟岸的气概,展现的淋漓尽致,令人称奇。
然而庄子告诉我们,“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就是说,大船之所以行,凭借水;大鹏之所以飞,凭借风。
庄子想通过“鲲鹏图南九万里”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凭借有依赖的,没有绝对的自由的,所谓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
逍遥是一种自由,而逍遥更多的是一种心灵和哲学意义上的自由。这就需要人具有相当的认知和智慧,否则,一旦受到拘宥,难免目光短浅。
庄子笔下的蜩和学鸠,还有斥鴳,就是这样的代表。蜩是树上的蝉,学鸠和斥鴳是小鸟。
蜩和学鸠嘲笑大鹏说:“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意思是我从地面急速起飞,向榆树和檀树的树枝飞去,常常飞不到树上而落到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向南飞呢?
斥鴳也讥笑鹏大鹏说:“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意思是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到南方干嘛去呢?
这样的小动物其实是根本不能理解大鹏,它们既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渴望,它们的天地就是“飞翔至数仞、翱翔于蓬蒿”,所以庄子说“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的智慧不如大智,就像年龄的差别,就好比“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昼夜交替,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
天生万物,各有不同,本无可厚非,就怕拘宥于自身而不察,鼠目寸光而不知,孤芳自赏、狂妄自大,以有限之知,对不知之处妄加评判,难免堕于真正的无知。
站的位置不一样,智慧不一样,接舆就像鲲鹏一样的不被人理解。
接舆,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隐士,他不屑出仕为官,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也拒绝与孔子交谈,他桀骜不驯,不受拘束,人称“楚狂接舆”。
但是就像《逍遥游》所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意思是,对于瞎子没办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很形象的道出了人们思想认识的深浅远近的差别。
惠子是庄子的朋友,有一天他去在找庄子说:“魏王送我大瓠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结出的大葫芦,能容纳五石东西,可是拿它去盛水吧,它没那么坚硬,把它剖开做瓢,它有太大了没出放,我就把它砸烂了。”庄子说:“你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心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还是你心窍不通啊!”
目光短浅又不善于学习的人可谓心窍不通了,心窍不通的人是很难达到“逍遥”的。
《吕氏春秋》有言:“智有所至,有所不至,所不至,说者虽辩,为道虽精,不能见矣。”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自由,唯有心灵和精神上才有可能实现,所谓“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
我们无法做到像圣人那样,但是我们会沐浴着先哲圣贤的教诲,启迪我们的心智,从精神上解放自己,在思想困厄拘囿的时候,努力学习开拓自己,既能勇敢的面对现实,又能在种种的人生困厄中,心向阳光,做自己的主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