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触点middot象牙之塔庄

发布时间:2021/5/24 20:00:09   点击数: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7825.html

《庄子》文艺思想述评

庄子(约前——前),名周,约生活于战国中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一说河南商丘)人。庄子及其门人的著作《庄子》(后亦称《南华经》),以寓言文学形式传达道家哲学思想,与《老子》并为道家道教经典。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本体论,尤其从心灵、精神层面推进道本与人本的关联,这种路向导致其对人的本质、心理、规律有了丰富研究和卓越识见,故在文论领域启发良多且深,诚为中国文论宗师级人物。如其对艺术的本质“自由”(逍遥游)与“美”(朴素)的洞见,对艺术创造规律——“虚静”与“物化”的揭示,发现最高的艺术理想“自然”和“法天贵真”之途径,并提示文学重要媒介——语言的效用与局限等等。以下分别略述之。

(一)逍遥游与艺术境界论

《庄子》首篇《逍遥游》,提出了据本体“道”而应有的存在之理想,即超越功、名乃至我执的神人、圣人、至人境界。这种境界因摆脱了自我欲望和世俗价值对心神的拘囚,呈现出无为自然、无待自得、无我自在的“逍遥游”。“逍遥”有闲放之态,“游”表无执之意,庄子更以“乘云气,御飞龙”“骑日月”“游乎四海之外”且“死生无变于己”来显其神超形越、人境合一的超卓。这种“逍遥”境,实即哲学上的自由境,亦即文学艺术上的审美境界,是心境一如、物我冥通、真美兼具的体现,对艺术境界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从“心入于境”(王昌龄)、“心即境”(方回),到“神与境合”(王世贞)、“神动天随”(胡应麟),以及“意与境浑”(樊志厚)、“无我之境”(王国维)等的探索发展,都留下了庄子“逍遥”之境的影响痕迹。

(二)虚静与物化:对创作论的启示

庄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087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