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词语考释六则
▼
2018.06.20|No.228
一
《梁惠王上》第七章:“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为长者折枝”,杨伯峻先生注之云:“古来有三种解释:甲、折取树枝,乙、弯腰行礼,丙、按摩搔痒。译文取第一义。”按,丙义最早,赵岐《注》云:“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甲、乙义均晚起。焦循《孟子正义》:“《音义》引陆善经云:‘折枝,折草木枝。’赵氏佑《温故录》云:‘《文献通考》载陆筠解为“罄折腰枝”,盖犹今拜揖也。’”我们认为丙义即赵岐说可取,甲、乙两义均误。
先看甲说:折取树枝。如为此义,“折”即为“折断”义。周秦文献中的“折”,固然有“折断”的义位,但是,当其宾语或受事主语为树木或人、兽或人、兽身体一部分以及弓等物体时,该义位特征有二:a.宾语或受事主语为人、兽或人、兽身体一部分时,该“折断”带有伤害性。b.宾语或受事主语为树木或物体时,该“折断”不是人类的自主行为,例如为风所摧折——往往隐含言说者也认为是伤害之意。例如:“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左传·宣公十二年》)“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襄公三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昭公十一年》)“张匄抽殳而下,射之,折股……又射之,死。”(《昭公二十一年》)“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哀公二年》)“日中,杜伯……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墨子·明鬼下》)“羊起而触之,折其脚。”(同上)“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庄子·内篇·人间世》)“风曰:‘……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外篇·秋水》)“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杂篇·则阳》)“四者俱犯,则阴阳不和,风雨不时,大水漂州流邑,大风漂屋折树,火暴焚地燋草。”(《管子·七臣七主》)“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同上)“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修身》)“或折其骨,或绝其筋,争术存也。”(《吕氏春秋·离俗览》)“宓子贱、西门豹不鬬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雎折胁于魏。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闇惑之主而死。”(《韩非子·难言》)“木之折也必通蠹,墙之坏也必通隙。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亡征》)“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说林上》)“不得施其技巧,故屋坏弓折。”(《外储说左上》)“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五蠹》)
因“折”意义上有此特点,故后来产生“折伤”“毁折”“夭折”“挫折”等词组,有的进而发展成为词。例如:“善者……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嬴绌,府然若渠匽檃栝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荀子·非相》)“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王制》)“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荣辱》)“控弦之民,旃裘之长,莫不沮胆,挫折远遁,遂乃振旅。”(《盐铁论·诛秦》)
“为长者折枝”之“折枝”如为折取树枝(给长者作拐杖),显然是人的自主行为;虽然事实上对树枝有伤害,但体会不出言说者(孟子)隐含这层意思。这就与上举各例不符,故我们不取。
乙说为“罄折腰枝,盖犹今拜揖也”。“腰肢”若为定中结构,指腰,其意义则甚晚起,《孟子》时代无此义也。若为并列结构,则原文明为“折枝”,并无“腰”或其古字“要”;且当时“枝”也无“腰肢”义。可知此说有以今律古之嫌。其不可信,已不必赘言。
丙说甚早,且古人多理解“折枝”为按摩。刘孝标《广绝交论》:“虽共工之搜慝,欢兜之掩义,南荆之跋扈,东陵之巨猾,皆为匍匐逶迤,折枝舐痔。”《太平广记·谄妄二》:“唐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李晋、中书令崔湜、萧至忠、岑羲等,皆外饰忠鲠,内藏谄媚,胁肩屏气,而舐痔折肢,阿附太平公主。”二文皆以“折枝”(折肢)——按摩与“舐痔”并列,以形容谄媚丑态。由此,可知此说较为可信。
二
《滕文公上》第四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最后一句的“治”是指“大治”“治理得好”的意思,即《王力古汉语字典》“治”的第二个义项“治理得好,太平”;故《孟子译注》译“饔飧而治”为“自己做饭,而且也要替百姓办事”,恐未达一间。类似句子为:“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罢?”)“是故盗贼众而治者寡。”(《墨子·节葬下》)“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非乐上》)“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非命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易·系辞下》)“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说卦》)“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孟子·离娄上》,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是不能够把百姓治理好的。”)“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孝经·三才》)“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圣治》)
《孟子》成书时代,“治”用为“治理”义时,一般要带宾语:“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孟子·梁惠王上》)“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同上)“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同上)
上引第二则例句“治士”之“治”为“治理”“管理”义,带宾语;“不治”意为治理得不好,不太平,不带宾语。二者的分布特征是有区别的。
三
《告子上》第七章:“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对于“其性与人殊”,杨伯峻先生说:“此宜云‘人与人殊’,原文盖省一‘人’字。”按此处“与人殊”之“人”指别人、他人,前面不必再有一“人”字。
“与人”后接和“殊”词性类似的词的书证很多:“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孟子·公孙丑上》)“尧、舜与人同耳。”(《离娄下》)“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尽心上》)以上例证可总结为“NP+与人+形容词”,“其性与人殊”正是如此。
周秦文献中,“人与人”之后一般接“相V”,其中V为及物动词;即“人与人+相V”为一固定结构。例如:“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国语·齐语》)“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墨子·兼爱中》)“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庄子·杂篇·庚桑楚》)“夫尧,畜畜然仁,吾恐其为天下笑。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杂篇·徐无鬼》)“故卒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少相居,长相游。”(《管子·小匡》)
既然“殊”是形容词而非及物动词,当然也不会出现在“人与人+相V”格式中V的位置上。
四
《告子下》十二章:“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焦循《正义》载何异孙《十一经对问》云:“问:此‘恶’字作平声,还作去声?对曰:‘亮’与‘谅’同。孔子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哉?’又曰‘君子贞而不谅。’‘谅’者,信而不通之谓。君子所以不亮者,非恶乎信,恶乎执也。故孟子又曰:‘恶乎执一者,为其贼道也。’”
这一章一般的解读是,君子不讲诚信,那秉持什么呢?亮,通“谅”,信誉,诚信。恶,音wū,疑问代词。赵岐《注》:“亮,信也……若为君子之道,舍信将安执之?”何异孙却说“恶”读作wù,厌恶之谓。又说“谅”是信而不通,即讲求小信而不知变通。这样一来,这一章的意思便来了个大颠覆:君子不讲求小信,是因为讨厌执着于一点而不知变通。
有好几篇文章便拿着这一点,去纠正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杨书此章从赵岐《注》)。但他们或许未注意这一点,即字或词的意思变了,其分布也跟着变了。除非能证明原来的读法不合分布,改了的读法合乎分布,否则这一改读必定不能成立。
先看“恶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天下恶乎定?”(《孟子·梁惠王上》)“敢问夫子恶乎长?”(《公孙丑上》)“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万章下》)“彼且恶乎待哉!”(《庄子·内篇·逍遥游》)“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内篇·齐物论》)“女将恶乎比予哉?”(《内篇·人间世》)“恶乎考之?考先圣大王之事。恶乎原之?察众之耳目之请。恶乎用之?发而为政乎国,察万民而观之。”(《墨子·非命下》)“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敢问吴王恶乎存?”(《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总结以上例句,可归纳为“恶乎V(O)”格式(V表示谓语动词,O表示宾语,括弧内表示根据情况可以有,也可以无)。在这一格式中,a.“恶”读作wū,是疑问代词。b.“恶乎”后一定是谓词性结构,而非体词性结构。以此来衡量,“恶乎执”正属于这一格式。
遍搜周秦典籍,我们未见“恶(wù)乎V(O)”之例。《吕氏春秋·不苟论》有:“故子胥见说于阖闾,而恶乎夫差;比干生而恶于商,死而见说乎周。”第一,该例“恶(wù)乎”的“乎”表被动;第二,该例“恶(wù)乎”后是体词性结构,可归纳为“恶(wù)乎N”格式。
据我们的全面考察,战国中期,“执”是及物动词,其意义是拿着,或捉拿、拘捕。未见引申出“固执”之例。孟子说的“执一”(《尽心上》)确有固执义,但这是“执”和“一”合成的意义,并非“执”本身固有的意义。不能拿“所恶执一”和“恶乎执”做简单类比(古人如此,却不必苛求)。也就是说,当时“执”是谓词性的,只能存在于“恶(wū)乎V(O)”格式中,不能存在于“恶(wù)乎N”格式(N:名词)中。
因此,何异孙之说是不能成立的;而赵岐及《孟子译注》译“恶乎执”为“将安执之”“如何能有操守”大致是不错的。
至于“谅”,它的本义是“诚实”,所以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季氏》)由此引申出“固执”义:“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但《宪问》的“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的“谅”却不一定是“固执”义,因而“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应该译为:“难道要讲求匹夫匹妇的所谓‘诚信’,在沟壑中自尽而没有人知道吗?”
既然“谅”(亮)确实有“诚实”“诚信”义,而“恶乎执”又属于当时语言中肯定存在的“恶(wū)乎V(O)”格式,那么,“君子不亮,恶乎执”也就文从字顺,不必也不能再作他解了(为何“不能”再作他解,见《孟子新注新译·导论》。)
五
《尽心下》三十章:“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若是乎从者之廋也”《孟子译注》译为:“像这样,是跟随您的人把它藏起来了吧?”似未达其旨。其实这一类的句子都是感叹句。“若是乎”“若此乎”“如此乎”等,有的是在该感叹句的前部,如:“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孟子·告子下》)“如此乎礼之急也!”(《礼记·礼运》)更多的却是在后部:“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庄子·杂篇·让王》)“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吕氏春秋·孝行览》)“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贵直论》)
因此,“若是乎从者之廋也”应译为:“跟随你的人,竟连这样的东西也藏起来吗!?”朱熹《集注》:“言子之从者,乃匿人之物如此乎!”得其旨矣。
六
《告子下》卅五章:“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赵岐《注》:“虽有少欲而亡者,谓遭横暴,若单豹卧深山而遇饥虎之类也。然亦寡矣。”杨伯峻《译注》说:“不存,存,此指孟子所谓‘善性’‘夜气’而言,《离娄下》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8.9)《告子上》亦云:‘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11.8)诸‘存’字即此‘存’字。赵岐《注》以人的生死释之,大误。”
赵岐的意思是说,清心寡欲的人,即使有短命的,短命的人也比较少;欲望强烈的人,即使有长寿的人,长寿的人也比较少。简言之,清心寡欲使人长寿,欲望太强促人短命。谁的说法更有道理呢,还是通过考察再作结论吧。
我们先看杨伯峻先生所引的两条例句。《离娄下》一条,“存之”的“之”,指前文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即孟子所理解的“善性”;《告子上》一条,“存乎人者”指的是下文出现的“仁义之心”。照此推衍,由于本章上文“为人也寡欲”“为人也多欲”是谓词性结构,本章“不存者”和“存者”,指的只能是上文的“其”。如此,似乎赵说较为有理。如果我们将考察范围扩大,仍然如此的话,则赵说将更为可信了。例如: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公孙丑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离娄上》)“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同上)“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同上)“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娄下》)“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告子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同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同上)“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同上)“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尽心下》)
通过以上例句的归纳,“存”“不存”的主体一律在上下文中出现。《公孙丑上》一条所“存”者,指“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离娄上》一条所“存”者,指“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之“国”;紧接着的两条所“存”者分别指“顺天者”和“眸子”。其馀类推。如此看来,赵岐之说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所“存”者指的是“善性”“夜气”,则并未在上下文出现过。
我们还必须考察当时文献中,当“存”指的是人时,是否指该人活着。上举例句中,“父母俱存”的“存”指“生存”“活着”;“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中“顺天者”如果指人,句中的“存”也意为“生存”“活着”。其他例证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穆氏宜存,则固愿也。”(《宣公四年》)“我将亡,夫子存我,德莫大焉。”(《襄公二十七年》)“以吾存也。”(《国语·晋语二》)“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晋语八》)“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七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