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同步练习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点击蓝字 )
A、拂士(bì)米粟(sù)行拂(fú)胶鬲(gé)B、至于郢(yíng)侮臣(wǔ)荆国(jīn)胡不见(xiàn)C、窃(qiè)锦绣(jǐn)褐(hè)糠糟(zāo)犀(xǐ)D、鼋(yuán)楩(biān)楠(nán)牒(diē)圉(yǔ)正确答案A
解析A准确。注意“胶鬲”的读音。
B有误。“荆国”的准确读音“jīngguó”,注意“侮臣”的读音。
C有误。“犀”的准确读音“xī”,注意“糟糠”的读音。
D有误。“牒”的读音是“dié”,注意“圉”的读音。
故选:A
2、(2分)根据下列拼音写出汉字。
(1)公输bān()
(2)敝yú()
(3)fù()鱼
(4)jīng()国
(5)一dān()
(6)cù()尔
(7)gǒu()得
(8)lǐ()泉。
正确答案(1)盘
(2)舆
(3)鲋
(4)荆
(5)箪
(6)蹴
(7)苟
(8)醴
解析“公输bān”的书写“公输班”,“敝yú”的书写“敝舆”,“fù鱼”的书写“鲋鱼”,“jīng国”的书写“荆国”,“一dān”的书写“一箪”,“cù尔”的书写“蹴尔”,“gǒu得”的书写“苟得”,“lǐ泉”的书写“醴泉”。
3、(5分)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的含义。
(1)公输盘不说。通含义
(2)知而不争,不可谓忠。通含义
(3)子墨子九距之。通含义
(4)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含义
(5)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通含义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含义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含义
(8)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含义
(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含义
(10)故患有所不辟也通含义。
正确答案(1)“说”通“悦”,高兴。(2)“净”通“诤”,以直言劝人改正错误。(3)“距”通“拒”,抵挡,防守。(4)“圉”通“御”,防御,抵挡。(5)“诎”通“屈”,没办法了,屈服了。(6)“畔”通“叛”,背叛。(7)“衡”通“横”,梗塞,不顺。(8)“拂”通“弼”,辅佐。(9)“曾”通“增”,增加(10)“辟”通“避”,躲避。
解析(1)翻译:公输盘不高兴,“说”通“悦”,高兴。
(2)翻译:懂得这个道理却不去谏诤,不能说是忠诚,“净”通“诤”,以直言劝人改正错误。
(3)翻译:墨子多次抵御了他,“距”通“拒”,抵挡,防守。
(4)翻译: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圉”通“御”,防御,抵挡。
(5)翻译:公输盘理屈了,却说:我知道抵御你的方法,我不说。“诎”通“屈”,没办法了,屈服了。
(6)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畔”通“叛”,背叛。
(7)翻译:内心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衡”通“横”,梗塞,不顺。
(8)翻译: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9)翻译:(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曾”通“增”,增加。
(10)翻译:所以祸患来了也不躲避它,“辟”通“避”,躲避。
4、(3分)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1)《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孟子是战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判断对错)
(2)“寡助之至”导致“亲戚畔之”,那么“多助之至”的结果就是“天下顺之”。(判断对错)
(3)这两篇短文,论述的中心都是文章的题目。(判断对错)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一个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说明“死于安乐”的道理。(判断对错)
(5)《公输》一文选自《墨子?公输》,《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判断对错)
(6)《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庄子?秋水》.《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周是春秋时宋国人,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判断对错)
正确答案(1)×
(2)√
(3)×
(4)√
(5)√
(6)×
解析(1)×《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2)√
(3)×
(4)√
(5)√
(6)×庄周是战国时宋国人。
5、(3分)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话。
林肯是美国历届总统中最有幽默感的一位,而且有时还能自嘲。人们都知道林肯的面貌难看,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一次,他与道格拉斯辩论,道格拉斯说他是两面派。林肯答道:“现在请听众来评评看,要是我还有另一副面孔,?”
正确答案我早像您一样体面了。
解析该题考查了对句子的补写,这就要求句式一致,要连贯,还要注意与前后意思相搭配。
6、(3分)下列对联应挂在哪种店铺门口?
提起刀人人没法,拉下水个个低头。
正确答案理发店
解析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此处对联中说到“提刀”“人没法”,说明人们对刀没有畏惧;“下水”“低头”,可联想到是洗头,应是理发店。
7、(3分)仿照例句,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例: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正确答案绿叶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解析只要能写出体现夏、秋两季节特征的词语即可给分(如:绿叶、绿树、绿荫;稻子、枫叶、果实…)
8、(3分)小林同学化学成绩一直很好,但这次考试却意外不及格,她伤心得哭了。你作为她的同学、好友,该怎样安慰她?请把这句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正确答案小林,不要伤心了。偶尔的一次失败并不能证明什么,关键是我们要汲取教训,争取下一次的成功,振作起来,加油!
解析作为小林的同学、好友,要注意正面安慰小林,鼓励她振作起来即可。可以围绕“意外”具有偶然性,重要的是认真汲取教训,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谈即可。
二、阅读(共26分)(13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9、(3分)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正确答案①奋起,指有所作为
②经常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内心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②句意为: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恒:经常。
10、(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粗词。(3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分)
(3)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正确答案(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2)①内有法家拂士
②外有敌国外患。
(3)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句中重点词有:是:这;苦、劳:都是使动用法。句意为: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阅读观点的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观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例如:隋炀帝因其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最终败国。商纣王耽于酒色、暴敛重刑,遂导致民怨四起,最终亡国。(只要事例符合即可)
参考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磨练的内心志向,使他锻炼筋骨,使他能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让他感觉到所做的事情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感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越王勾践回国后,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
10.(13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5分)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ABD正确;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故选C
12、(4分)(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A
解析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域:限制。
②句意为: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畔:通“叛”背叛。
③句意为: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举:被选拔,被起用。
④句意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使…受苦。
13、(4分)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A凭借/来;B代词,他/C在/跟;D表顺承关系;故选D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三、作文(50分)14、(50分)我珍惜
提示:在你的生活中,总会有某件事情值得回忆,某段经历难以忘怀;有时一份情谊能激荡心潮,甚至一件小小的物品也会引来联翩的浮想。请选择其中一项内容,写一篇记叙文。
例文我珍惜那些点点滴滴
他对我的那些点点滴滴,让我无比珍惜。
他已经年过八十,头上布满了银丝,脸上也已是沟壑纵横,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可是他却每天早晨为我准备早餐,他就是我的姥爷。
我坐在餐桌前等待着早餐的到来,可我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我便大声说道:“服务员!我的早餐。”姥爷也乐呵呵地回答道:“先生稍等,马上到!”
想着迟迟没有到来的早餐,我觉得奇怪:姥爷今天的速度怎么这么慢啊!以前早就准备好了啊。于是我抱着质疑的态度来到厨房。
推开房门,就着实吓了我一跳,姥爷正拿着消毒棒在给流血的手消毒,地上也有一两滴的血液。姥爷看着我惊讶的表情说道:“出去吧!早餐一会就准备好。”
我当时就懵了,姥爷的手明明受伤了,却还在为我想着早餐,而我却在家表现出一种少爷的样子,没钱了就找姥爷要钱,衣服脏了要姥爷去洗,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回家就冲着姥爷发火……这就是身为晚辈该做的吗?
我拿过姥爷手中的消毒棒说:“姥爷,一会再准备早餐吧。先把您手上的伤弄好。”我便拿着消毒棒在姥爷手上的伤口处擦拭着。姥爷说:“记得以前你贪玩受伤还是我给你消毒呢!不过那时你太小可能忘记了吧。现在却成了你给我消毒了。唉!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姥爷,您这是说的什么话啊!我看您可以活一百岁呢!我还要好好孝敬您呢!”
“以后再说吧。”姥爷说完眼睛也已经湿润了。看着姥爷那叹气的神情,我内心也是惭愧啊!
时间不饶人,转眼间小时候照看我们的亲人已年过中旬或满头白发,现在却还在尽力地关心、呵护我们,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能尽一尽孝心,让他们好好的生活。
他为我做的点点滴滴,让我无比珍惜。
解析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关键,可以补实,也可补虚,所谓补实,就是珍惜一个实在的事物,但不容易写出浓度,所以谓补虚,就是补齐一个抽象的概念,比如青春,时间,挫折等等,较易写出深意,但十分考验写作功底。
因为本题要求写成记叙文,所以应以写人记事为主,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表现“珍惜“的主题。
只可写成记叙文。
如果写事记人,就要充分重视细节描写,因为只有细节才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但不能为了细节而细节,细节的目的要明确,要为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服务。
本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