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鄂东一山寨惊现庄子语录其应如响
杨泗寨位于湖北麻城乘马岗镇小寨社区与河南省新县泗店乡、田铺乡接壤处,海拔米。它是大别山主脉的一处制高点,山寨面积约10平方公里,山寨所在山脊西南东北走向,寨西寨北方向为陡崖,寨东南方向山坡相对平缓,仅东北和南方有两座寨门。
传说古代有杨家四兄弟占山为王,名“杨四骡子”,后因周边4条山脉溪流节流向此山,改名杨泗寨。另一传说是一个叫杨泗的湖南长沙人,元末参加了彭莹玉邹普胜所领导的红巾农民起义军,并成为一个带兵的将帅。被分派带兵驻守在鄂豫交界大山的兵寨中,后就把此寨叫“杨泗寨”。由此可判定,杨泗寨建于元末以前。杨泗寨西南方向有外寨,寨东北方向山寨主体"瓮城",瓮城分为两个平台,上边平台上有条石砌成房屋遗迹。瓮城第一层平台东方依第二层平台有一可容五六个人的小洞,应是用于贮存防守山寨火药的洞穴。杨泗寨因山势雄奇,周围山脉相对矮小,山上全被植被覆盖,瓮城与西南方向外城间城门及台阶保存完好。各方向所遗存寨墙都在2米高左右,最高达3米以上。寨墙相对其它山寨,保存的是比较好的。
尤值一提的是,遗迹中有保存完好的篆刻"其应如响(意为山寨对世事变迁反应迅捷)"的条石一块。篆刻字体为"九叠篆"。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兴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是一种流行于古代的“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今天的书法作品印鉴也常用,其笔画折叠堆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九叠篆是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点画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求得均匀。其字体迥乎寻常,使人肃然起敬。九叠篆"其应如响"出自《庄子.天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山乡僻壤,使用庄子哲语,当有文化底蕴深厚之人。
第一次北伐及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时期,杨泗寨周围青年学生出身的共产党员王幼安,王树声,徐其虚,桂步蟾等,在董必武领导下,很快地掌握了本地的革命领导权。在这批学生党员的宣传影响下,麻城及邻近河南地区的农民运动也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地主豪绅成为革命对象,或被捉被斗,或逃亡他乡(主要是就近逃亡到河南新县或汉口)。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地主们勾结反动枪会卷土重来,企图复辟,于是杨泗寨等古代山寨,就成为双方反复拉锯的战场。
年5月中下旬,董必武请毛泽东派出武昌农讲所多名学生军到杨泗寨剿匪,泗店与乘马岗农民敢死队与学生军和省政府警备营并肩战斗,胜利进驻杨泗寨等地,红枪会匪众败退回。农民敢死队拥有3个排,余人。年6月11日,数千名民团、红白枪会匪众又向杨泗寨发动进攻。寨上守军只有农民自卫军96人。寨内农民军凭借几支盒子枪,土炮滚木擂石,抗击敌人三天,后于夜间从西部悬崖安全撤出。当地群众高兴地到处传唱:“杨泗寨,好高山,九十多人敌三千,坚决奋战三昼夜,消灭敌人一百三。”随后,杨泗寨周边的农民武装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黄麻起义。
年3月,组建不久的红25军转战到杨泗寨地区,国民党军22个团前来围攻。红25军坚守杨泗寨阻击敌军,红28军赶来助战,掩护1万余群众转移脱险。激战一天,红军主力突围。其间敌军放火烧山,从泗店乡王楼烧起,直到杨泗寨,许多群众和余伤员及医护人员同时葬身火海。同年4月18日,红25军又一次转移到杨泗寨附近,又与国民党第31师4个团遭遇,经激战,歼敌一部。20日,敌30、31师再次向杨泗寨进攻。红25军坚守阵地一日,再次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敌第31师战报自称:“伤亡团长两名,营长六名,连排长30余名、士兵三百余名。”年11月红25军长征后,鄂豫皖党组织又重建红28军,中共鄂东北道委以留在杨泗寨地区的伤病员为基础,四次组建鄂东北独立团。成建制补充红28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战开始后编入新四军四支队。
杨泗寨,红色的山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老区人民没有忘记,今日的杨泗寨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其山顶,有红军战斗纪念碑一尊。在东北方向半山腰,有古庙一座,已成残垣断壁,医院。杨泗寨附近孕育了以王树声、许世友、陈再道、王必成为代表的三十多位开国将领,是鄂豫皖著名烈士王幼安桂步蟾徐其虚等人的故乡,也是鄂豫苏区革中心区之一,革命历史景点(遗迹)众多,现存40多处。希望不久的将来,杨泗寨能得到开发,成为人们瞻仰红色文化和回归自然的旅游地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