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一起尝尝庄子这张饼

发布时间:2020/11/8 22:12:44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一起尝尝庄子这张饼

庄子为我们画了一张名曰“逍遥”的大饼,一起尝尝吧!

关于庄子其人,史上留传的资料极少,连《史记》都没有单独作传,只在《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提了一笔: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也就是说,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大约在公元前年到前年,又或是前年。

当然,这只是个大概时间,误差控制在二三十年内,具体年月就不要追究了。

若按此年龄,则庄周比孟子略小,而比屈原大个二三十岁,都可算是同时期人。

《史记》中关于庄子的记载不足三百字,还用一半笔墨写了楚威王聘请庄周为相被拒的故事。

庄子的理由是:“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也就是说,宁可在泥塘里甩着尾巴游来游去地穷快活,也不要出仕为官,自投罗网。

这故事出自《庄子外篇*秋水》和《杂篇*列御寇》的合糅,原文一则说:“吾闻楚有神龟”,一则说“子见夫牺牛乎?”以至于人们关于庄子“吾将曳尾于涂中”的伟大志向争论不休:这个在泥塘里甩尾巴的究竟是小牛,小猪,还是小乌龟啊?

而我想到庄子曾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又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宁愿相信他说的是鱼,哪怕是泥塘里的小鱼吧,能够甩着尾巴游来游去地吐泡泡,也还是挺开心的。

有人质疑庄子拒相只是寓言故事,出自其弟子或后学的虚构,是为庄子妆金。理由是庄子只是个小小的漆园吏,楚王没什么理由请他为相,将国事交付;如果庄子真有机会拜相,也不可能舍得拒绝。

这就是以己之心度庄子之腹了。

且不说故事是否虚构,但是庄子拒相,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已经对周王朝没落诸侯割据的现世表现了深刻的不满,哀呼礼崩乐坏;到了战国,这种混乱更是达到顶峰,但于此同时,也催生了诸家思潮的碰撞,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

儒家讲用世,道家讲无为,墨翟讲兼爱非攻,杨朱讲一毛不拔,名家讲去尊偃兵,法家讲缘法而治,诸子各抒己见,都是为了给这个乱世开一剂药方,既然烂透了,那就割腐去疾,想办法建立新的秩序好了。

墨翟与惠施是积极的,老聃与杨朱是消极的,孔丘是温和的,商鞅是激进的,而庄子呢?

既然“春秋无义战”,不管帮谁都是错的,那庄子就谁都不想帮,什么都不想做,只愿归隐山泽,游戏污渎了。

不管小牛也好,小猪也好,小龟也好,小鱼也好,只要能自由地甩着尾巴游戏人间,哪怕是在污泥中打滚,也好过在圣坛上献祭。

这便是庄子推重养生而主张无为的精神内核。

世人受《史记》影响,多认为庄子著文乃是“诋訿孔子之徒,明老子之术”,是继承老子学说而“剽剥儒墨”的。

但是《南华经》内篇中大量以孔子为例讲故事,说道理,孔子的名字遍布于庄子诸文,几乎每一章中都有出现,甚至常常在一章中出现三四次之多。这其中并没有对孔子有所不敬,反而时常对老子流露出一丝戏谑的态度。

可见,庄子并不认为自己是老子的门徒,而应当独立于诸子之外自成一家。像他这样遗世独立的逍遥派,怎么肯随意归入任何门墙呢?

纵然他不能像自己主张的那样“无己、无功、无名”,却也绝不甘心有他、归类、定名啊。

师徒这种名分,庄子从没承认过。

至于明确表示出尊老非孔观点的,比如太史公提到的《渔父》、《盗跖》、《胠箧》,都属于《外篇》或《杂篇》,而这两部分恰恰被专家认为非庄子所作,是由其弟子甚至后学假其名义编撰的,作不得准;至于“空语无事实”的《畏累虚》、《亢桑子》,则根本看不到,被郭象删掉了。

《汉书·艺文志》提到《庄子南华经》时,说共有五十二篇。但是如今所存,只有晋代郭象作注释的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

评论家公认其中内七篇大都可信,为庄子本人创作,而外篇和杂篇疑为其弟子或后学所作。

因此我的讲座中,也只是重点分析《内篇》诸文,至于《外篇》与《杂篇》,只在讲解《内篇》时引用其主要篇章和经典格言,另外《天下》虽非庄子自作,却是一篇绝妙的后序,遂也略作解说,让大家对于《南华经》全书有个相对完整的概念。

我小时候读庄子,是当作散文来读的,因此有很多似是而非先入为主的印象。

庄子的文字太美,美到让人怀疑他是穿越回去的,岂止占据了先秦文学的最高峰,就算唐宋文章也罕有这样美轮美奂的修辞与布局。

在庄子的逍遥观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纵横无涯的想象力,更看到了宏远开阔的宇宙观,这些都是远远超越于他的同时代甚至历代文学家与思想家的。

读庄子,会让人忍不住想大声朗诵。《红楼梦》中宝黛读西厢,黛玉只觉得“词语警人,余香满口”,我在读《逍遥游》时算是真正体会到了,仿佛咀英嚼蕊,不舍得咽,更不舍得吐。馨香,莹润,还有点点微苦——因为看不懂。

相比于四书五经,庄子的文字算得上流畅通俗,但也仍有难懂的地方,倒不全是因为古文诘屈,而是寓意含糊,莫明所指。但我本着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精神,也颇能自得其乐。

自古至今都有很多学者主张《庄子》不要试图译注,因为“不可说,一说就错”。但若不读注释,岂非更加朦胧?

因此我还是觉得译释是一柄双刃剑,读的时候选择好立场就是了。

自汉以降,注庄子者多矣,以晋人郭象最好,这差不多是学界公认的观点。

清代郭庆藩以郭象的《注》,唐人陆德明《音义》,成玄英《疏》三书的全文,结合宋人林希逸、褚伯秀,清代王念孙、俞樾等历代先贤的训诂考证,撰成《庄子集释》,为我等后辈读庄者造福多矣,省却多少查阅功夫。

听我讲解的朋友如果愿意准备工具书,也可以考虑上述目录,尤其先备一本《庄子集释》,并不多是业内公认最权威的庄子字典了。

金圣叹将《庄子》定为“第一才子书”,可惜手稿遗失了,这真是一大遗憾。尤其看了他在评点《西厢记》时略涉庄子的片言只语,就更加顿足痛惜,简直要在张爱玲“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梦》未完”之外再加上第四恨。唯有耙书拾穗,将其评点其余才子书时提及庄子的文字一一搜捡,聊慰心怀。

因此我的说庄子,便是主要依据《庄子集释》,借鉴金圣叹,并参考近代南怀瑾、熊逸、林光华、杨照、王博、陈鼓应、王充闾、易中天、流沙河等诸家论证,广采博收,判断甄别,融汇贯通,处默静思,然后得出自己的感想,呈与书友。

而这也正是读书的妙处所在。

就像吃饭,爱吃不爱吃、吃过没吃过的先端上桌来,吃下去自然会变成你可以吸收的营养。

我自己是这样的,自是希望我的听友们也能这样,而我的这25堂庄子微课,也就是给大家的读书圆桌上再上一道新菜罢了。

若以王婆卖瓜的精神夸耀一番这道菜式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大概就是够通俗,够有趣,够用心吧。

“西岭雪读庄子”微课群已建,三月一日开讲,每周两讲,每讲一小时,共计25讲。

入群请联系群主七彩浮萍。

鲲心不肯潜冥海,

鹏翼何由凌九霄?

若使风云随我意,

无为天地任扶摇。

西岭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901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