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庄子十三论一逍遥的根基第一部分
导言:
现在的人怎么活?
思考这个问题会让我们的中年活得更健康。
现在的人怎么活?
这个问题不一定要在当下以来思考。
科技进步、生产力无比发达,人们的行走更自由。但同时我们的和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很大的偏差。
现在的人怎么活,可以参考过去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智者。
这些来源于生活的人其人生经验和智慧总结,带给我们的就是启发与触动。
庄子在他自己的文章当中居然也有类似这样的论断和说明。
庄子的大意如下。
他说:一个人“没想明白”是因为受到错误的的支配,在“不重要”的事情上纠结。
而所谓的贪婪的,用庄子的思想来解读就是指。
其实人生还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痛苦,如生老病死。
佛陀尚未来到东方的大地之时,庄子也给予了庄严而自在的答案。
他告诉我们在这些上面,我们要学会,用一种平静、唯美和恬淡、超然的心态去承受、去转换。
同孔子和孟子有共同特点,——庄子,也是最早的和之一。
庄子每到一地,都会安然驻足,不急于赶到下一个地方。
或临渊而观鱼。
或伴树而微眠。
或溪饮而妙思。
他说了一句千古名言。
他说:
没有独处,就感应不出自然的规律。
天地之间的大美,四时之间的序列,万物的生亡枯荣都是因为自然的伟力。
作为当代人,我们如果有独处的习惯,则非常好。
我们误认为庄子孤独,那是因为我们害怕孤独而对他极大的误读。
——单纯地将独处本身当做一种快乐。
当然这还不够。
其实,我们还需要体验庄子的另外一脉功夫,即我们还需要与万物有深广的。
所以,独处让人深思之后,我们还可以慢慢培养与人的和谐交流。
和家人漫谈,与友人互动。
合适的时机加强这种沟通,我想他们也会理解,然后慢慢地形成一种自由快乐的氛围。
有了这些的话,我们的人生就更完整了。
很显然的一点是,庄子的思想其底蕴和内涵如下。
《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度”的主题。
而尤其以谈得更深入集中。
古代人谈论庄子,都比较重视游世思想。
有人甚至说,“游”这个字就是一部《庄子》的中心。
相反,现代的庄子研究,比较重视而轻视其。
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学术研究有特定的问题意识。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游世思想似乎只是提出一种回避矛盾的主张,被人误认为消极,而有点乏善可陈。
当然,学术界非常重视“逍遥游”。
但这是因为“逍遥游”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一通常引起人们敬意的话题。
所以谈“逍遥游”实质是谈。
“游世”作为一种游戏人间的生存态度,则较少有人予以重视。
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
——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有皮、有肉、有根、有髓。
我们不认为庄子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来面对世事。
他继承了隐者传统的主题叙述。
以庄子的学识与修为来看,庄子的心里不存在对抗,而是摆出一切皆不在意的,直视客观世界任何可能的“恶意摆布”。
并且,以对这种恶意摆布的戏谑的欢迎,表达对变化而不以自己为转移的世界的观感与深度剖析。
这一隐蔽的主题,与寻求个人内心安宁的传统的自我保护主题,在庄子文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叙述,而是混合在同一种词句奇诡变化的叙述之中。
这一点,非常启发我们现代人如何面对自己无法去撼动的与己有关的客观现实。
我们改变不了整个社会和大的环境,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主动并乐观地去改变自身。
在自己自然而完整的改变面前,任何已经存在的和已经发生了多大事情都不再对我们有控制作用和消极影响作用。
我们可以不拘了!
庄子,已经充分领略了道的与。
他基于领悟和实证的体验,回过头来,再看人间万象、人物以及任何顺逆人生的“变数”,就已经不再纠结或者苦痛了。
而这样的精神与达观,正是我们需要向庄子借鉴的入口。
庄子还有几个成语,很牛很潮,但是不到一定的境界恐怕也无法深度体验呀。
苹果系统专用赞赏功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8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