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第7期布兰朵公益小课堂国学篇本周古
每周一:一/二年级新加坡数学题
每周二:KET考试英语核心词汇
每周三:一篇古文讲解
每周四:三年级以上新加坡数学题
每周五:KET考试英语核心词汇
每周六:一篇古诗讲解
《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汉朝时有52篇,流传至今的《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是其门人后学所作。
《庄子》内容丰富,善于讲寓言故事,以寓言故事说理,想象奇特,形象生动,语言新鲜有味,文学性极强,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能融叙事、说理与抒情于一炉,对我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庄子(前-前),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庄子一生都处于贫困之中却又不愿做官,曾靠织鞋为生。据说他曾经隐居于南华山,所以后世便称他为“南华真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战国后期,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是为“道家之祖”。
庄子的哲学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同时包含着朴素辨证法的因素,他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知北游》是《外篇》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是了解《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必读之著。本篇选自《庄子·知北游》中间的一部分,篇文中所说的“道”,是指对于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性的基本认识。
释义篇
①明法:明确的规律。
②成理:不变的法则。
③原:推究,探究。
④达:通达、通晓。
⑤至人:具有高智慧和修养的人。
⑥大圣:和“至人”一样,形容具有高智慧和修养的人。
⑦观:效法。
译文
天地有伟大的美却无法用言语描述,四时运行有明显的规律却无法议明,万物的变化有不变的法则却无法阐述清楚。
圣哲的人,探究天地伟大的美而通晓万物生长的道理,所以具有高智慧和修养的人主张无为,这就是所说的效法天地。
解读
本篇主要是在讨论“道”,其论述非常有特点,首先描述了天地、四时、万物,然后说明圣人之为圣人的理由,层次分明,极富逻辑力量。这种深奥难懂的思想,却以清新洒脱的文学语言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遐想。
篇文前半部分重在说明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荣枯,都是由自然的伟力——“道”所致。
而后半部分,作者则着重论述了人对于宇宙和外在事物应采取的认识与态度。首先要“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样才能通晓“道”;继而要秉承“无为”和“不作”,这样才是“观于天地之谓也”,做到效法自然。
道是道家学说,也是庄子哲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庄子认为“与道为一,无为而治”,即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大地万物的本根,道没有具体的规定性,亦无差别对立。
作者认为,自然的本性是最完善的,如果人为地加以改变,便会损害事物的本性,造成不幸和痛苦;推之人类社会,作者主张不干涉主义、统治者应提高个人素质修养,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实行无为而治的观点。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想。
第6期每周一篇古诗赏析,领略先贤智慧第5期每周一篇古文赏析,领略先贤智慧第4期每周一篇古诗赏析,领略先贤智慧第3期每周一篇古文赏析,领略先贤智慧第2期每周一篇古诗赏析,领略先贤智慧每周一篇古文赏析,领略先贤智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