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原来五千年前的人类社会,如此高级,和我们
这个社会真的是在进步吗?难道科技的发展,就可以作为主流,掩盖一切的瑕疵,完全代表一个时代吗?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是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我们觉得我们比古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物质条件更加丰富,这就是进步了。
可是道德呢?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开发与探索呢?从这个角度和意义上来讲,难道我们不是在退步吗?
这个世界的演化规律究竟是怎样的?下面我会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给出一个不一样的解读。
《庄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描述了那个五千年之前,甚至更久远时代的社会状态:
“古之人,在混沌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逮德下衰,及燧人、伏戏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意思就是说,古时候的人,五千年乃至一万年之前的人类,他们生活在混沌之中,跟整个外部世界混为一体,并且人们彼此互不交往。(有点像老子所讲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以及列子所讲的“华胥国”的社会状态。)
那个时候,阴与阳协和而又宁静,鬼神也不去干扰人类,四季变化遵循时节的顺序,万物都不会受到伤害,有生命的东西都能尽享天年,而没有意外之灾。人们即使拥有心智,也无处可用,这是最为完美的状态。这个时候,人们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保持自然。
等到后来道德衰退,到了燧人氏、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世事开始不能统一。道德再度衰退,到了神农氏和黄帝,统治天下的时候,只能安定天下,却不能顺从民心。
道德进一步衰退,到了唐尧、虞舜统治天下的时候,开始有作为的治理与教化社会风气,淳厚质朴之风遭到破坏,违背了自然大道,从此之后也就舍弃了本性而顺从各自的私心。
人们彼此间相互了解,也不能让天下得到安定,增加了浮华的装饰,就衍生出了更多的俗学。浮华的装饰毁坏了质朴之风,俗学淹没了纯真之心,然后人们就开始迷惑,再没有办法恢复本性。
《庄子》所作的这段描述,如果用我们现代所学的知识来看,就非常让人费解,五千年前的人类,不还是都在茹毛饮血吗?不都是一群未开化的蛮夷之人吗?那些所谓的神话不也都是后人编造的吗?
但是,如果你对易学感兴趣,或者对中医感兴趣,当你触碰到了那个关键的点,当你开始由衷的赞叹我们古人的智慧的之后,你一定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就是五千年前的人类以及社会组织形态,绝对不会是我们现在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上古三大奇书”,《易经》也好,《黄帝内经》也好,《山海经》也好,包括我们前文中所提到的《庄子》对上古时代的记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上古时代一定存在着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而且那个时候人类的智慧远超现在。
你可以试想一下尧舜禹禅让天下,这像是“野蛮人”可以做出来的行径吗?为什么孔子尤其推崇上古“三王之治”,而感慨他那个时代的道德衰退?
这只有一种解释,可以把这一切理通,那就是“轮回史观”。四时春夏秋冬是一个轮回,人的生老病死是轮回,宇宙成住坏空是轮回,同样文明也必定会有轮回。
回到开篇的问题,这个社会真的是在进步吗?用“轮回史观”来看待这个问题,那就是无所谓进步与退步,这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演化过程。
我们现代人科技发达,生活方便,那么我们就可以有很多物质层面的便利,这是进步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我们对于精神文明发展与探索的漠视,这又是一种退步。
而上古时代的人呢,他们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探索,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他们是不是就可以开发出一些精神层面上的智慧,然后发明出一些我们现代人难以破解的、必须配合灵性才能使用的技术?这是极有可能的。
古代的人比现在的人道德高,那时候整个社会的状态,就是无为而治,人几乎处于道中。
后来产生了私心,失去了道心,便开始以德治国,用《道德经》中的话来讲,就是:“失道而后德”,所以才开始讲道德,以至于后来孔子,就特别强调与重视,这个道德规范,再之后就发展为了具体的纲常伦理与道德准则。
而现在呢,几乎是无道德可言了,可贵的是,还是有很多人还保留了一点善心的,这也是保留了自己升华得度的机缘吧。
我们能在这个时代生而为人,其实都是宝贵的机缘,就看你有没有那个悟性找到正确的方法,修正自己了。
曾仕强先生说,未来人类会走向大同,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终极理想。
我想所有对中华文化与历史,有着深刻理解与思考的人,都是认同这句话的。
没有绝对的进步,也没有绝对的退步,我们都是处在轮回中,终将还会回到原点。
文明也是如此,历史正在画出一个动态的圆,而我们正无比幸运地处在那个,最后终点的拼接处。
仙翁泄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