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画刊国学》年第5期)
庄子,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及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史以及中华文化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品读庄子,我们可以洞察其追求自己理想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时所流露出的大智慧、大学问。他的精神境界浓缩成一句话:无己、无功、无名。
花开花落,缘起缘灭,人的一生何其短暂,潇潇洒洒也罢,风风光光也罢。如是所言,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相信庄子会给出令你信服的答案。老子《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一方面指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方式、规则、原理、次序,另一方面老子借此向世人指明免祸于身的方法。庄子在自己的文章亦提到“无为之为”,那么这里的“无为之为”,是不是在暗示人们逃避现实、消极对待?倘使不是,它又包蕴哪些要义?
不知何时,庄子的肩头忽然停下一只跃跃欲飞的蝴蝶。庄子暗想,它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自己,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彼此又在深情感召。庄子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蝴蝶双翅上的花纹一样娇艳美丽。当然蝴蝶也选择了庄子,让它自身也升华得如此多彩绚烂。庄子静静地闭上眼睛,难道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正是一种大智慧、大学问?
高明的智慧,高深的学问,并非存在于史书中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英雄人生,相反藉藉无名的布衣身上也会熠熠生辉,咄咄逼人。青山绿水的简陋居室,江渚渔樵的朴实生活,摒除逐鹿中原的刀光剑影,余下安贫乐道的闲云野鹤。他们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超凡脱俗、超然物外的大智大慧、博学智学。无疑,这就是庄子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孤灯香茗,走近庄子,你一定能遁于世俗、融入宇宙,会糅合静与慢、喜与乐的心态享受生活,会脱掉华贵的外衣露出亲和、质朴、自然的真实面貌。还等什么,赶紧翻开《庄子》,走近庄子吧!
《庄子·大宗师》中提到:“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意思是:至于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悲哀和欢乐就不会侵入心房。
活着时,牢牢地把握当下,那么当下就是价值,倘若要回去,就自然而然地回去了。所以,世间万物的变化,也包括个体身心的变化,都是自然的变化。因此要学会顺应自然,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则“哀乐不能入也”。所有喜怒哀乐没有什么,情绪不为所动,情绪不为所动不是灰心丧气,而是心平气和,心安理得。高兴了就笑,笑完了就忘;悲痛了就哭,哭完了就忘,哀乐不入于心也。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这是《庄子·让王》中的一句话。“穷”,不顺之意;“通”,顺畅之意。庄子的观点:凡事不去强求,应顺其自然,无论身处逆境或是顺境,人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换而言之,一个人处于顺境时要乐观,处于困境时也要乐观。通晓事理的人,应该明白,处于困境的时候不要气馁,处在顺达的时候也不应骄傲。因为逆境和顺境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交替出现的现象,犹如冬日和夏日,花开花谢一般。人生的发展规律,沿着抛物线的轨迹运行,有时起有时落,有起必有落,有落必有起。清楚地认识这一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及时摆脱困扰,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万物,如范仲庵《岳阳楼记》中所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首先遵循自然法则的人,不会沦为欲望的奴隶,内心亦会获得安宁。《庄子·逍遥游》云:“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讲的是一个叫许由的贤者,尧帝对他十分仰慕,于是想把天下托付给他。许由竟然只顾手头上的农活,头也不抬,眼也不瞧,慢悠悠地回了一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说完便悄然离去,隐匿于深山老林之中,再也不出来。在许由看来,人不能有太多太多的贪欲,只要有一处能维持正常生活的居室就行,哪怕陋不可言。
柳宗元写过一篇耐人寻味的寓言《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蝜蝂这种奇怪的小虫,有贪得无厌的本性,遇物辄取,物积不散,而且屡教不改,最终坠地而死。看看我们身边,不少人与蝜蝂极为相似,甚或大大过之。他们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广开财路,广种博取,该拿的钱财一分也不少拿,不该拿的钱财也绞尽脑汁地谋之,该收的好处费心照不宣地笑纳,不该收的好处费也想方设法地索要。其结果,锒铛入狱,身陷囹圄。
洪自诚《菜根谭》中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述:“人生俭省一分,便超脱一分。”人的一生,凡事看开一些,便能超脱俗世的羁绊。一旦超脱尘世的种种羁绊,精神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空灵。简单说来就是做人不要贪得无厌。洪自诚接着说:“比如,减少交际应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减少口舌,可以少受责难;减少判断,可以减轻心理负担;减少智慧,可以保全本真;不去俭省而一味增加的人,可谓作茧自缚。”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学习、工作的我们,常常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其实,顺应自然才是最正确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
其次保持顺应自然的心态,往往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因为顺应自然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也不是任凭命运宰割,而是在等待中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付出,直至用最好的策略将自我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庄子·大宗师》写道:“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它的意思:“不忘记自己生命的本源,不寻求自己的归宿。接受了自然赋予的生命而欣然自得,忘却了生死的变化而复归于自然,这才叫做不以欲望之心损害自然之道,不以人为的力量辅助天命之常,这就叫真人。”
所有作为,不忘最初动机,也不探索最终之果,无始无终,忘记时间和空间,只对现有的生命悠然而受助之,当下生命好好珍惜。天冷加衣,体饿则食,假使痛苦来了,高高兴兴主动接受,不用人为方式逆天而行,道法自然,顺应规律。庄子发现,在自然界里,每个人都具有自我独特的个性,但个体生命又群居于人,所以个体和群体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都会遭致茫然失措的时候,这时候与其随随便便妄下决断,不如顺应自然,把握人生,寻获精彩。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恐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好比亚历山大·弗莱明,他把细菌试验做到一半就跑去度假,一件脏兮兮的玻璃器皿随手丢在实验室的水池里,也顾不得收拾好。等他回来,他发现细菌已经长满了整个器皿,除了一小块有霉菌的地方。这个发现直接导致了青霉素的发明,也使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从而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
顺应自然的妙处就是能让我们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当然精神层面的负担也会有所减轻。水的流向和树的静止与否取决于山的高低和风的大小,这是自然规律,换句话说,就是遵循规律、顺应自然。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没有烦恼,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