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8/4 13:20:35 点击数: 次
雷安萍在哪里出诊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341007/(原文)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庄子的这则寓言说什么呢?“话说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丧,大哭几声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们感到很奇怪,便问秦佚说:“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啊。”弟子们又问:“那你怎能这样草率的吊唁呢?”秦失说:“这样没什么不对啊!从前我认为你们和老师都是超脱世俗的人,现在看来也不是啊!弟子们不解,秦佚接着说:“我刚才进去吊唁的时候,看见有年老的人在那儿哭的很伤心,就像在哭自己的孩子一样;年少的人也哭的很伤心,像是在哭自己的父母一样。他们今天聚在这儿,想必是有人并不想说什么悼念之词,却触景生情的说了,有人本来不想哭泣,也情不自禁的哭起来了。你们知道吗?这样是违反常理、有背人情的,你们忘记了人本来就是自然所赋予且受命于天的道理,在古代,这样就叫作违背天理的刑罚。该来的时候,你们的老师应时而生;该去的时候,你们的老师顺时而死。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安心自在,顺其自然,喜怒哀乐都不能入于心,古人说这样就叫自然的解脱,好像是解除了倒悬之苦一样。”诸君听了庄子的这则寓言故事,有什么启发呢?众人情不自禁的哭泣、悼念有什么不对吗?秦佚轻描淡写式的吊唁好朋友好吗?秦佚的做法,不禁让人想起在庄子妻子死了的时候,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的生死观和生活观都那么洒脱,“哀乐不入于心,”但人非草木,显然这种淡泊从容的心境,是不同于草木的,更不是麻木不仁的。所以当有人问庄子说:“你的妻子跟你生活那么多年,为你生儿育女,洗衣做饭,现在她死了,你就一点也不伤心吗?”庄子回答说:“我的妻子和我这么多年的夫妻情分,我看着她死了,起初当然很伤心了。可过了一些时间,我想到我的妻子身形虽然败坏了,这只是人的肉体有生有死,但她的精神是无限的,她没有来过,也没有离我而去。”可见,庄子的言行并不是不通人情的,而是通达了人情,觉知了哀乐,即俗而恒真的生命境界,知无常而常乐观的生活情态。从现实人生一面来看,大家还记得吗?在《论语》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不幸短命死矣,孔子哭的很伤心。身边的学生觉得奇怪,便问孔子说:“老师啊!向您这样伟大,喜怒哀乐都不入于心的人,怎么也会有如此悲伤的情绪呢?孔子就说:“颜回是跟随我多年的学生,我们情同父子,人生态度和学养上都志同道合,如今他不幸死了,我当然很悲痛,我不为他难过,而为谁难过呢?”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太虚大师的一句话来共勉:“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努力耕耘,顺其自然,好好生活,且行珍惜!踏莎行·万事随缘宋代:赵师侠万事随缘,一身须正。功名富贵皆前定。多图广计要争强,如何人力将天胜。枉费机谋,徒劳奔竞。到头毕竟由他命。安时处顺得心闲,饥餐困寝亏贤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bb/269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