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浪漫大宋,去看看苏东坡的诗词
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林语堂
一座满是荷花池塘的古镇是什么样子呢?尤其是在宋朝,五六月间,池中荷花竞相开放,香气盈盈,满目粉白。没有庞大的立交桥带来的窒息感,没有川流不息的车辆的轰鸣声划破静谧,有的,只不过是马车压在青石板上的粼粼声,马蹄清脆的嘚嘚声,给荷花的绽放添了伴奏曲。
四川眉州眉山,公元一〇三六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于坐落在沙穀巷的一座中等建筑的院子里。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三年后其弟弟苏辙出生,苏辙的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他母亲是程家的小姐,程家在当时是豪门,他母亲自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其父亲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在童年没有读书受教育,但大器晚成,到二十七岁,经过他母亲程氏的鼓励,开始闭门谢客,发奋读书。苏轼出生时,父亲二十九岁,在之后漫漫文学路上,父亲苏洵的文学功名不输其二子。在中国文学史最为高光的唐宋时期,父子三人占有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
小东坡六岁到私塾读书,老师是一位道士。在一百多学童中,很快以聪明好学、记忆力超群崭露头角,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而才识过人的母亲的谆谆教诲,也与他高贵人格的养成记是分不开的。
《宋史·苏轼传》记载,时年东坡十岁,父亲外出游学,母亲每日里耳提面命,论及古今成败事。
一日母亲讲完东汉《范滂传》后,慨然长叹,留下名垂千古的母子对话。
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东坡是天蝎座,其性格中决断、敏捷、细微的观察力、洞察人生的奥秘的能力也许是天蝎座与生具有的。但一身正气,不阿权贵的品格的养成,与这块璞玉在幼年时期就经富有魅力、卓有见识的母亲的雕琢密不可分。
十一岁时,父亲苏洵赶考失利,回到家中,倚着床,听东坡和弟弟苏辙童声悦耳的读诵声,使父亲受伤的心得到疗愈,又燃起憧憬之火。东坡除大声诵读古籍,另外学习的奥秘是常将经文和史书抄写一遍,在练习了书法的同时,又熟记了大量典故和文史资料。
用现在的话来说,天赋极高,还没输在起跑线上。
在东坡青春期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苏洵经过缜密的思考,在东坡与子由上京赶考之前成家。以娶到知根知底的姑娘,以防一举成名后被京都的名门望族提亲。
十八岁的东坡迎娶了十五岁的王弗。新娘家住眉山镇南约十五里的青神。
王弗知书达理,聪慧、谨慎。其谨慎的性格表现在多年后,意气风发又性格天真的东坡在客厅同前来拜见他的人聊天时,王弗在帘子之后细细倾听,提醒东坡小心提防那些言不由衷的人。
次年子由也完婚。
此时的东坡,不仅相貌高大英俊,身材结实健壮;而且才气纵横,通晓经书和历史。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
嘉祐二年(一〇五七),二十岁的东坡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考试文章为《刑赏忠厚论》。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看到这篇文章时,激赏数日,传给同辈观看。本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最终评为第二名。
一考成名,东坡成为进士,跻身于全国第一流学者。
后来东坡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过于夸大了,并不相信。很久之后,大家才明白欧阳修并非虚言。
宋史《苏轼列传》记载,此时东坡才能器识弘大,议论卓识杰出,文章雄浑俊爽,政事精明能干,四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为主,而以过人的气势为辅。
妥妥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不光东坡,弟弟子由也是才华横溢。仁宗皇帝读了苏轼、苏辙的制策,退朝后高兴地说:“朕今天给子孙寻到两个宰相了。”
嘉祐六年(一〇六一),朝廷任命东坡为大理评事,前往离开封四十里外的郑州。之前东坡母亲已去世,子由便辞官陪伴孤独的父亲,居住在京城。
兄弟二人依依惜别,东坡作诗: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子由骑着瘦马寂寂离去的画面直击人心。
兄弟俩第一次长久分别,深深的思念,化作篇篇诗文,一首七绝佳作的由此面世。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胡晓明对这首诗的赏析:此诗最具宋诗特点,转向内心,化解悲哀,融三教慧命而为一。首联讲“空无”,以雪为喻,是佛教思想。颔联是对仗极公稳的流水对,有递进关系,有歌唱感,极富于人生飘忽不居的唱叹深情!颈联更好:老僧——坏壁,新塔——旧题。整首精美的工对形式中,是一种自然与历史流转的无情无义:人想在历史上留下生命印记又是多么空幻可怜,人的想法与大自然的规律相比,是多么渺小、不足道!人的点滴努力,似乎永远也抵不过大自然的无边伟力。这当然是人生的哲理和大的答案,然而是不是就这样算了、放弃了、死心了呢?恰是在这种悲哀的大背景中,生长出了儒家的哲学,记忆是永不磨美的,是对有情生命的肯定,往日情谊点点滴滴都是那样值得珍视。
这段赏析与原诗珠联璧合,连东坡自己看见后,估计都要拍案叫好,唱叹一番吧。
(图片来自朋友圈)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
胡晓明著九首古诗里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
宋史《苏轼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