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庄周梦蝶,贾玲梦母你好,李焕英
(本文含轻微剧透)
记得我五岁的时候,做了个梦,梦见我在机场遇见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张开双臂来抱我。第二天醒来我非常开心地把这个梦告诉了母亲:“妈妈你昨晚是不是梦到自己去机场啦。”,我妈:“没有啊,昨晚我没做梦。”
原来,我一直以为梦境中的人,可以和你共同入梦,是错的。
几个月前我也曾把此事告诉过我朋友,我朋友当时就说:害,你这个想法其实挺不错哎,也许可以写剧本拍成电影。
没想到这个idea后来确实被引入了一部电影并且成为了电影结尾反转高光。
可惜导演不是我。
这部电影叫《你好,李焕英》。
《你好,李焕英》上映第一天就口碑炸裂,现在口碑发酵,一举夺下春节档豆瓣评分最高电影,8.3分。很多网友评论:“贾玲给你讲了个笑话,然后你哭了”、“一首唱给普通人的平凡之路”、“这是一封女儿给母亲的情书”,然而在欢呼声此起彼伏时,也有一些批评声,如:“情感真挚、才华不足”、“彼此消耗的中国式母女关系”、“内容空洞、强行煽泪、冗长拖沓”等。
刚看完电影我个人打的是7.8分,上豆瓣一看8.1分,差别其实不是很大。
我觉得如何评判一部电影优秀与否,首先要看导演是否讲述完整一个故事,就是故事的完整性;其次,故事情节是否紧凑,有理有据,就是故事的逻辑性;然后它是否能够引导你(或者改变社会),就是故事的价值性;最后,才是电影的镜头运用、技巧运用、剪辑运用、音效、美术运用等综合性的展现。
为什么把最后一点放在最后,是因为我觉得普罗大众都不是专业人士,其实没太多人会去留意和注视技术方面的东西。对于观众来说,电影作为一种用于移情体验的语言体系,其内容的统一性需要强于形式的碎片化,比如剪辑转换、灯光服饰、音效场景等;而对于电影从业者包括创作者来说,一部电影在形式上的创新则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在形式上有新的探索,才能给电影的语言体系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但我不是搞专业的,所以我只能更多地站在普罗大众立场去评价电影。
对于《你好,李焕英》我觉得故事的完整性、逻辑性、价值性,这三点导演都说得很清楚,完成度挺高的,最起码中间我没有想看手机的冲动,但是《唐探三》和《刺杀小说家》我有。
电影围绕女儿(贾玲饰)自认为在母亲(张小斐饰)逝世之前未有给她长过脸,而在母亲弥留之际,在梦境里想通过帮助母亲从而改变她一生的故事。
从故事性、逻辑性来说,因它本身就不是一部悬疑片,所以逻辑性没必要严肃到细枝末节。如果说一部电影,故事情节不让你想看手机,并且看完后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那么它一定是成功的。情理之中是出乎意料的限定条件,编剧在制造的反转时必须要符合人情与道理,观众才会买单。
而《你好,李焕英》,我觉得大部分情节都是值得推敲,合情合理,即便是中间我有点疑虑的地方,结尾的反转也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对于网站上有一些评论说“冗长拖沓、内容空洞”,我真的有点黑人问号脸,难道这些故事情节,比如女儿想借排球之际让母亲大放异彩,从而让厂长看上,达到心里认为的有钱有势才是好的命运,想改变母亲命运,不惜牺牲掉自己,与母亲一次又一次暗示女儿自己现在的生活就是很美好的,以及不求以后自己女儿大富大贵,只要健健康康就好,两条线之间的矛盾冲突,还不够丰满吗?我觉得比一些什么在豆瓣评分很高的拯救世界的美国特效大片,剧情还丰满吧?很多就是看两个怪物打来打去的都可以在豆瓣得7.+的分数呢!
《你好,李焕英》很多人应该都是从女儿(贾玲)的角度去感受整个故事,双女主里,贾玲其实也是第一视觉,即便是带着母亲去看,我想母亲更多的应该也是想到女儿的外婆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会从第二视觉,也就是母亲的角度去感受,我有很多已为人母的朋友,平时听他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成长”,我很欣赏这样的双向性,而这些都完美交叉融入在了女儿与母亲在小酒馆里喝酒那场戏。
那场戏,我很喜欢,两位女主演台词和表演都简单明了,没有刻意煽情,你会想到它就是发生在你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但是就是因为这样的简单,却唤起了你对另一种经验的感同身受;足够的真挚也可以让你哭得稀里哗啦。
好的电影能让人更加理解人性、明白更多道理。虽然有时我也会发出“懂得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灵魂叩问,但是,即便是做不到知行合一,明白更多道理也终究会让你活得更通透些。
而电影最后的反转,是让你眼泪去打高分的部分,甚至这种桥段的设计,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了。你可以说是母亲同时也进入了女儿的梦里,也可以说是母亲弥留之际为了弥补女儿的遗憾,为女儿造了一个梦。
这个梦,则与我影评开篇的那个梦相似,不一样的是穿越了时空。
而电影往往也就像你做了一场梦一样,它可以弥补你生活中的不足与遗憾,可以实现你的第二人生、第三人生···第N人生。
或许你可以说,那些不是真实的,是虚幻的,但是虚虚实实,也只是你信了才是真。两千年前已经有了一个庄子怀疑真实的存在,你又怎么证明,你不是活在一个蝴蝶梦里呢?
其次,这部电影还给了我一个与以往不太一样的体验,就是高分功勋章应该也有女主张小斐(母亲扮演者)的一半,头天晚上才看了《刺杀小说家》里杨幂的表演,再来看她同窗的,简直是演技吊打。
女主把母亲的那份乐观开朗、豁达自信、永不言败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表演看上去很自然流畅、浑然天成,每个笑容都特别感染人。
看完电影后我还去查了这位女演员,是袁姗姗、杨幂的同学,也是曾跑过多年龙套,受人欺负,贾玲曾经还在微博为她打抱不平,然而宝珠蒙尘不掩其光,利剑覆灰不避其锋,时隔九年,她作为贾玲的电影女主角即将起飞,还可能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最高票房女主(《战狼》这种镶边女主就算了)。
好的女演员不应该被埋没,好的女演员不应该只在电影里面演供男人欣赏和把玩的艺术品。
其实《你好,李焕英》也折射出现在中国影视圈的现象,不是女演员难出头,不是女演员花期短,而是:
女演员难出头的困境只需要女导演就能解决!
女演员人设差的难题只需要女编剧就能解决!
因为只有女性才能看到除了年轻貌美之外女性的价值。
最后再说说这部电影的不足吧,电影是贾玲处女作,本人又是小品演员出身,所以难免技术上会存在一些“小品包袱”,拍摄上面也是中规中矩,个人认为没有她师父冯巩的那句“我想死你们啦”,电影会更好。
但是瑕不掩瑜,电影的优势足以弥补电影的短板。
如果《你好,李焕英》
能够让我们在作为女儿的时候,多多关心母亲。
能够让我们在作为母亲的时候,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多余学习成绩。
能让这个市场发现更多女性除了外表之外的价值,从而诞生更多优秀的女导演、女编剧、成就更多更好的女性角色。
它还不值一个8.3分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