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徐光祥ldquo造出rdquo建
建水矗立起“文献名邦”坊
古城建水有个本土匠人,他不光会“玩”石头,泥巴也“玩”得不错。正是这种“玩”,使他玩出了名堂和玩出了名气。于是,他成了设计恢复重建位于建水迎晖路石桥“文献名邦”坊的不二人选。因为恢复重建的这座坊,不是一般的坊,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和标志之一,是历史文化深厚底蕴的具体体现。坊,有石头建的、水泥建的,还有木结构的,但这些都不理想,比如水泥建的,成本可能低一些,但时间不长久,不利于维修,又体现不出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所以最后选定了建石木结构、能与古城相协调、能与古城融为一体的坊。但建这坊又有很大难度,旧时的工匠都是家族式一代代把手艺传下来的,现在不同了,搞古建存在“断代”现象,找这方面的工匠很难。而这坊要恢复成明清风格的,就不能图快,若请外地古建施工队是难做到慢的,本地人就可以做到“慢工出细活”。为了这坊,他跑遍了建水的一些类似老建筑,拍了数百张相关照片,查阅了许多资料,最后先出设计大样,又出细图,从年10月开始平面设计算起,到年底基本完工,历时两年多,恢复的明清风格石木结构“文献名邦”坊矗立起来了。
重建的“文献名邦”坊为四柱三开间,高10.85米,宽15.5米,进深4.34米,占地50平方米,基本保持了以前“文献名邦”坊的体量和模样。设计和施工中,为保证风格不走样,徐光祥经常在现场一呆就是大半天,从设计的尺度到每一个细节的雕刻都力求精益求精。你看,坊的四棵木龙抱柱借鉴了建水文庙先师殿石龙抱柱的风格,中间柱子的雀替是龙,左右柱子的雀替是鱼化龙。不论是鱼化龙至龙的雀替,还是四棵木龙抱柱,都彰显了鲤鱼跳龙门的民俗文化,还使“文献名邦”坊的等级和品位大大提升了。因为龙是“天子”(皇帝)的化身,“文献名邦”坊是皇帝钦赐的至高荣誉和褒奖,龙柱、龙雀替的使用,更显出了“文献名邦”坊的庄严与威仪。“文献名邦”坊东、西两面坊额上的“文献名邦”和“滇南邹鲁”八个鎏金大字,为已故原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轶青先生所提,年6月,孙先生带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建水考察组考察时,欣然提笔留下了这“八字”珍贵墨宝。好字配好坊,矗立在建水古城东门外石桥的“文献名邦”坊于是又发出了历史文化的光芒,增添了建水的历史文化厚重感。我于是在建水县城西门外的西林寺坡脚,一条土路旁的一间陋室内,一张摆满了书籍和笔墨的大书桌前,见到了身为建水县祥和石艺雕刻厂厂长、“文献名邦”坊的设计恢复重建本土匠人——徐光祥。
省城归来玩石头
年近五旬的徐光祥年从建水建民中学美术职高班毕业后,到开远稳健书画行从事绘画工作,酷爱绘画的他不仅擅长油画、国画,而且模仿力特强。一年后,有了社会实践经验的他成为建水工艺美术陶厂的学徒,师从于建水工艺美术大师马成林,在这里,他开始学做雕塑,由于有绘画基础,他做的一批用于气锅底座的“八仙”镂空造型图案因做工精致而受好评。也就在此时,一位何姓昆明高校旅游开发公司的老师相中了他。开明的马大师对他的选择给予了积极支持。在昆明,广阔的艺术天地给了他施展艺术才华的更大空间,他跟着云南艺术学院的不少知名教授学到了许多东西,在这些教授、学者的点拨下,做环境艺术、模型雕塑的他技艺得到了很大长进,来自国外缅甸、国内西双版纳等地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在实践与淬炼中,他渐渐成熟起来。但他却坐不住了。
他想离开昆明。因为他眷恋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家乡——古城建水。再一个他不想打一辈子工,他需要一片自由的天空,他需要在艺术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年5月,在昆明“漂”了7个年头的他回到建水,成为建水专门做石雕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西林寺坡脚,每年出租金近5万元租了临安镇崇文社区12组的10亩地,建盖了一间瓦房,添置了龙门切机、单臂机等机器,把打工的钱和借贷的钱共30余万元全部投了进去,开始“玩”起了石头。
会“动”的浮雕
官厅是建水县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乡镇,在官厅集镇的入口处,有一座迎宾门。门庭上,有汉、彝、哈尼、傣等民族的浮雕造型,它们敲铓鼓、舞棕扇的欢快图景,喻示了各族人民团结紧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景象,更主要的是,整座迎宾门主要造型还综合了12生肖的创意,并借助法式风格,形成了中西合璧的艺术创意。这座迎宾门既是徐光祥在建水创业的第一个订单,又是他搞浮雕创作的得意之作。因为它展现了独特的民俗民风,用写实的手法把几个民族的生活场景用浮雕艺术的手法忠实地再现出来,体现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本真。当然,体现艺术本真的功力既取决于长期的实践、磨砺,又得益于博采众长的谦虚好学。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他的职高班老师、建水知名书画家沈克坚书赠他的几个大字:“厚德载物”。他正是秉承了老师的期望与教诲,以德从艺,德艺双馨,这才有了艺术的实诚感。因为这种实诚感给人们带来的是艺术的精益求精和一步一个脚印。此外,对于艺术无止境的追求,以及中西合璧的艺术造诣,是他善于学习的结果。所以,他平常就颇为重视对不同时期、不同造型、不同风格中外浮雕的揣摩与探究。从古典写实主义的意大利雕塑家米开郎基诺及富有烂漫色彩的法国雕塑家罗丹,到国内写实派雕塑家刘开渠、潘鹤等,他都潜心研究,用对艺术的深深渴求,来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人生。
于是,在这种渴求里,他事业的天地得到了拓展,求得了生存发展的空间。颇有名气的建水古井里,有一眼独特的井——四眼井。井围栏上的浮雕也出自于他之手,采用通身满雕、上部祥云飘飞,下部游龙舞动的图案,既暗喻天地轮回,又寓意风调雨顺,这种云动龙飞的浮雕效果,标志着他在艺术上的成熟。果然,订单一个接一个,作品一个比一个有层次。放下私人庭院里的竹、菊、梅、兰浮雕不说,建水市政建设中,广慈湖坝头围栏40余米长的浮雕、北正街的多个花盆以及临安路的个窨井盖,这些透视着古城历史文化和儒家格言的浮雕创意作品,既给古城建水添了彩,又进一步丰富了他的浮雕内涵。难怪有昆明的专家不经意间在建水看到他的浮雕作品后,惊异于在这边地小城,居然还有如此上乘的浮雕作品和技艺不凡的艺术家。简洁、严谨,细腻、生动。加上微妙的观察、刻画,形成了自成一家的风格。诗意的浮雕于是跃然石上。他的石雕加工厂当然也得到了扩大。大小切机6台、20名工人、固定资产上百万元、年工程量余万元,一条石雕生产线与艺术创意,为古城的文化工程描摹着绚丽的画卷。
“庄周恋蝶”之蝶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段话出自《庄子?齐物论》。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寓意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而“禅不可说,清言不可译也,昔庄周梦蝶,可否将这云雾的人生化作一缕茶香,换我梦醒又入眠,悠然在人间,乐哉!妙哉!”这缱蜷悠闲的意蕴在徐光祥的眼里,化做的却是梦幻般的紫陶成品——蝶壶套件茶具。9年8月,爱好使然,他又搞起了紫陶。与他同龄的美术职高班同学、擅长书画装饰的李映和、52岁的雕刻师傅李万清、41岁的拉坯师傅陈建波加上9名工人,组成了一个团队,在紫陶艺术的天地里,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空。让心情愉悦,是他对弘扬紫陶艺术的设想。居于这种设想,他于年8月在以做紫陶出名的建水碗窑村租了90平方米的铺面,专事紫陶产品的营销。而生产基地则在石雕加工厂一隅。如果说石雕与浮雕显现的是一种大气的艺术,那么,紫陶的制作则体现了一种精致的奇妙。就说体现《庄周梦蝶》寓言故事的蝶壶套件茶具中的蝶壶,其制作过程需要精妙的手法、细致入微的专心,不然过大的“蝶翅”粘接面就可能因处理不当而造成壶身撕裂。
再有外形憨厚,有两只小耳朵,手掌把握性强,壶盖取下即可做茶杯的佛壶茶具,也需要精巧的工艺,才得以如此让人爱不释手。而工艺复杂、反复刻填的彩填大瓶,仅制作时间就需一个月,真可谓慢工出细活。走进他经营紫陶制品的商店——紫钰铭陶苑,由建水知名书画家云欣成绘就的建水著名紫陶制作大师向逢春画像悬挂于墙上,画像两侧是云老师书写的一副对联:“仰宗师艺涛领渡,期吾辈薪火传承”。与之对应的玻璃橱窗里,是几个单价万元以上的造型别致的敞口瓶。书画装饰出自红河州知名画家,突出作品装饰饱满,注重作品独到性、原创性的张彪老师之手。此外,还有端庄大气的博古变形单填瓶和观赏性与收藏价值兼具的重彩瓶,则分别出自建水书画家沈克坚和红河州民族师范美术教师段平之手。举众家之力,托举梦幻紫陶,让其独树一帜而受青睐,是徐光祥的紫陶创意初衷。
匠人新作:“文武齐芳”
建水历史上文风盛行,古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誉。元代初期创建文庙庙学,明朝以后又相继建学政考棚、州学、书院、府学等,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成为滇南最高学府。学风兴盛,文名鹊起。明代开科取士,有时云南一榜举人中,临安学士竟占半榜之多,故又有“临半榜”的美称。更有廉明知府——张隆、仗义谏官——刘洙、琉球使臣——萧崇业、工部尚书——包见捷、申法御史——傅为詝等历史文化名人。这些名人中不乏文武双全者,可谓文武齐芬芳。建水北正路岔往临安春秋旅游文化商业区街口,县里决定在此建一座石牌坊,因为这里东临“滇南大观园”——朱家花园,南临历史文化街区临安路,西面隔街便是刚恢复不久的临安府衙,往北不远即是北城门“永贞门”。文庙、诸葛庙、白衣楼、学政考棚等历史文化景区相距不远,可谓地处历史文化核心区。于是便有了建一座名曰“文武齐芳”石牌坊之决定。自然,建这座全石材牌坊的重任便当仁不让地落到了本土匠人徐光祥身上。该怎样展现这座石牌坊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呢?这成了匠人徐光祥着重思考的问题。好在有建“文献名邦”坊的经验,虽说前者为木石结构,后者为全石材结构,但玩石头不就是他的强项吗。尽管如此,他仍然丝毫不敢大意,唯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精细工匠精神,从测量设计、石材把关、施工、雕刻等各道工序都慎之又慎,力求精益求精。从年5月开始至11月,历时近七个月时间,“文武齐芳”全石材牌坊终于在红河州建州60周年州庆期间展现于世人面前。
这座新建的石牌坊为四柱三开间、三重檐,高9米、阔10.3米,进深2.4米,中间可供小轿车通过,牌坊正面“文武齐芳”和背面“清节名臣”八字为本地书法家黄新国所书行楷,工匠阴刻而成,遒劲飘逸,与牌坊高夹柱、突出石作技术传承和本土文化特征的设计建造构思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石牌坊上的鱼化龙、二龙戏珠、吉象等浮雕图案更是惟妙惟肖,相映成趣,蕴含着独特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这座石牌坊与“文献名邦”坊相比,虽然“身形”有些“娇小”,所耗时间与做工也相对较短和简单,但俊逸中隐现着威仪,把牌坊的本土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得恰到好处。站在“文武齐芳”石牌坊前,徐光祥像审视着自己的“孩子”,石牌坊虽然是石头做的,但它却有生命,而且生命力异常旺盛。因为他为之付出了心血,一位母亲孕育一个新生命需十月怀胎,而他除了春夏秋冬都在思考、孕育这一件件用石头、木材和泥巴做成的艺术品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已经完全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了这些作品里,因为他深爱脚下这片神奇美丽的故土,更何况他作品里承载的是浓浓的乡愁及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业精于勤,百炼成钢。匠人精神,大概就是这样凝成的。愿徐光祥的艺术之路走得更远、更稳健!
(来源:建水县委宣传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